麻雀 都有「鳥」口普查!港人最喜愛雀仔愛蒲鬧市 碌地沙原來是沖涼
我們每日在不同的城市角落可以見到各種雀鳥,原鴿、麻鷹、珠頸斑鳩……要數最常見、又能說得出名字的, 麻雀 一定榜上有名。麻雀憑着圓滾滾外型及天然呆的得意模樣吸納了不少粉絲,早年更上榜「我最喜愛鳥類選舉」的第一名,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比起其他雀鳥,麻雀 可說是相當親民,直接在公園覓食、建築物外牆築巢,我們甚至毋需出動望遠鏡,抬頭已能見到牠們站在樹枝上午睡、曬太陽,與大家一起在這座城市生活,同呼同吸。對於城市人,麻雀確是常見,但牠卻像最熟悉的陌生人,大家對牠的了解非常有限,就如只知鄰居叫「陳生」一樣。於是香港觀鳥會每年都做麻雀普查,統計香港的麻雀數量和分布,這天我們就跟觀鳥會總監阿東數雀仔,還目擊到麻雀沖涼碌地沙的可愛畫面!
麻雀,其實是雀科麻雀屬 27 種品種的統稱,這些喉部及雙頰帶黑斑點的暗褐色小鳥,正式名稱叫樹麻雀,屬於本地留鳥,一年四季皆可見到。有別於大部分不親近人類的鳥類,麻雀其中一個主要習性就是能適應人類的生活環境,香港觀鳥會總監余日東(阿東)表示,只要有水、有食物和棲息地方便可以見到樹麻雀:「如果你坐在公園,沒太大動作或者沒留意牠,麻雀就會靠近,相反牠知道你看着牠,便會稍稍遠離,牠識得留意你的行為。」融入城市的同時,也跟大家保持適當的社交距離。

正因麻雀如此常見,人們總會好奇:其實香港有幾多隻麻雀?阿東笑言:「瀕危的黑面琵鷺數量可以馬上答到你,但香港最普通、經常見到的麻雀有多少隻又真的不知道。」瀕危物種固然要關注,但日日在身邊的事物也不能忽視,因此香港觀鳥會自 2016 年開始,每年 5 月聯同一班義工進行麻雀普查,走勻港九新界及離島共 88 條路線數麻雀,範圍涵蓋住宅區、商業區、工業區、郊區等生境,統計本港的麻雀數量、分布和趨勢。五月某個清晨,我們跟隨阿東及觀鳥會成員前往其中一條九龍路線進行普查。作為麻雀普查員,主要任務當然是一眼關七點算 1 公里路線內的麻雀數量,單靠觀察也不足夠,有時還會聆聽雀仔叫聲,來辨識牠們的所在位置,經驗豐富的觀鳥員甚至練成了耳聽鳥嗚便能分辨雀鳥品種的本領,「但都要包埋睇,因為有些情況是聽到卻不確定隻數。」
據以往的普查紀錄,麻雀密度最高的地方大多集中在住宅區,不難理解,建築物外牆的縫隙、屋簷、冷氣機、氣口等統統是麻雀築巢的據點,加上附近不缺休憩公園和食肆,也方便麻雀尋找食物和落腳地,「所以話牠們知道怎樣能在人類的空間生活,若是只得石屎的環境,牠們的數量真的比較少。」麻雀普查員還會紀錄牠們的特別行為,像我們行經屋邨公園的花圃,發現兩、三隻麻雀正鑽入泥沙打滾、拍翼,原來牠們都是靠沙來清潔身體,以及趕走身上的寄生蟲,有時還有其他調皮的麻雀過來爭位洗澡,場面搞笑。對麻雀而言,舊式屋苑的公園設有草地和沙地,讓牠們有足夠空間覓食、「碌地沙」,雖然新屋苑也不缺綠化帶,但環境整潔並只得盆栽植物,麻雀的活動空間就相對有限,「牠是『貼地嘢』來, 因為不會在空中覓食,一定要有地方給牠啄才找到食物。」加上新樓大多採用玻璃幕牆,麻雀連站立的位置也沒有,自然較少在此處出沒。


單計這條路線,我們當日記錄到約 40 隻麻雀,對比起以前的數量,阿東話今次的收穫不算多,要知道,上年香港的麻雀數量由首次普查的近 31 萬大跌逾三成至 21 萬隻,觀鳥會估計或與新樓採用落地玻璃不利築巢、物種間的競爭,或者市區昆蟲減少致覓食困難等原因有關,也建議減少使用非針對性滅蟲方法,保留無害昆蟲和無脊椎動物。有見及此,大家都很好奇今年的麻雀普查結果到底是數量回升,還是持續下跌,接下來的日子觀鳥會將整理各條路線的數據,大概 9 月最新的全港麻雀統計便會出爐。麻雀一直因應城市的變化而改變生活模式,原來不只郊野綠林,就連都市內的城市發展和生態保育同樣是一個命題。

回想當日的普查過程,阿東不下一次形容麻雀與香港人的關係非常密切,「朋友在英國生活一出門就能見到天鵝,香港則經常見到麻雀,我覺得麻雀在香港就是一個代表⋯⋯有時濕地或者保護區並非一般市民可以去到,但市區公園、窗邊、騎樓每個人都有,雀仔就喺度喇,睇吓你珍唔珍惜佢。」除了麻雀,觀鳥會同時還做了另外 4 種城市鳥類的普查,包括擁有「Gel頭」般黑色冠羽的紅耳鵯、經常「咕姑」叫的珠頸斑鳩、紅嘴藍鵲和鵲鴝,了解牠們的數量和分布。下次出街不如嘗試不戴耳機,放慢腳步,細心觀察街邊、樹上的麻雀及其他雀鳥,好好欣賞這些平時忽略的可愛日常小風景。
採訪︰Lou、攝影︰陸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