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有抗藥性 治療需耐性
精神科專科醫生張漢奇
據估計,本港抑鬱症患者大約有70萬人,佔人口的8至10%。當然,有很多患者可能只是輕度抑鬱,但不可忽視的是:比較棘手的「抗藥性抑鬱症」(Treatment Resistant Depression)也有不少。
精神科專科醫生張漢奇表示,當一位患者確診抑鬱症,醫生一般會處方抗抑鬱藥,「患者服食一段時間後,若發現抗抑鬱藥有效,醫生便會繼續處方;若服食一段時間後發覺療效不理想,醫生便可能會轉用另一隻抗抑鬱藥。但萬一轉了藥再服食一段時間後療效仍不理想,便會定義為抗藥性抑鬱症。」

「抗藥性抑鬱症」原來並不罕見,約佔整體抑鬱症的三分之一。張醫生指出,「抗藥性抑鬱症的患者,抑鬱情況一般較嚴重,很多時會纏繞著一些抑鬱的思想,心情不好,情緒低落,沒有動力,周身疲累,甚至無故哭喊。基本症狀和一般抑鬱症沒有不同,只是這類患者在用藥後出現抗藥性情況。至於出現抗藥性的原因,醫學上暫時仍未有定案。」
幸好,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可幫助患者,例如可加入其他藥物,例如有助穩定情緒的鋰劑,以及其他精神科藥物,又或以2至3種抗抑鬱藥一起使用。若試用了上述方法病情仍沒有進步,現在還有兩種非藥物療法可以考慮,最重要的是患者需有耐性,若能獲得家人支持更佳:
- 腦電盪治療——是一個已使用多年的方法,做法是先將患者麻醉,將電極放在他的額頭,然後放出微量的電流,令患者腦部發生抽搐的現象,通常會連續做6至8次。經多年經驗,腦電盪治療是一個很有效,而且備受確認的治療抗藥性抑鬱症的方法。
- 腦磁激——在外國也使用了一段時間,並經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FDA)核准,做法是讓患者坐著,然後醫生將一個有線圈的儀器放在患者頭上。治療開始,線圈會發出磁場,隔著頭骨影響患者腦部,由於抑鬱症是腦部某部分的功能不足,經過腦磁激後可以提升功能,好處是不用麻醉,對腦部的影響比腦電盪治療更輕,病人在過程中完全清醒。每天早上做20分鐘,每星期做5天,連續做4至6星期謂之一個療程,大概四成五成左右病人的情緒均可得到改善。
- 藥物噴鼻療法——其實是一種特殊的藥物,剛剛才到香港的一種治療方法,在外國已用了一段時間的。對於一些抗藥性抑鬱症,在療程開始的時間,如果能夠每個星期兩次到醫生的診所接受治療,接受一定分量的藥物,這藥物經過鼻腔吸收,情緒會有明顯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