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郊野常見 廣棗入藥可治心病
蒙古族主要生活在內蒙古自治區,世居草原,以遊牧為生,所以有「馬背上的民族」的美譽,他們對着熟人還是初次見面的陌生人也充滿熱情。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也有自己的醫學。在香港郊野也不難找到一種常用蒙古藥—廣棗。
廣棗為漆樹科植物南酸棗的成熟果實,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經過乾燥後即可入藥。南酸棗是一種古老的樹種,樹齡可達300年以上,位於廣東省佛山市高明區的古椰貝丘遺址,以及浙江餘姚田螺山遺址均出土了南酸棗的種子,年代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
南酸棗屬於高大喬木,喜光,適應性強,生長迅速,為較好的速生造林樹種,樹皮灰褐色呈片狀剝落。果實成熟時黃色,果肉有點像鼻涕,因此又名鼻涕果,四川綿陽和雅安人以果汁塗抹雙手,滋潤皮膚。而果核頂端常有五個明顯的小孔,每孔內各有種子一枚,故名五眼果,同時亦具有「五福臨門」的寓意。



廣棗為蒙醫慣用藥材,入藥歷史悠久,最早收載於西元8世紀初的藏醫書《月王藥診》,蒙古名譯音為「吉如很‧肖夏」,或「居日很‧芍沙」,具有行氣活血,養心,安神的功效,常與其他藥物配伍使用。以《內蒙古蒙成藥標準》為例,共收載內服藥101種,含有廣棗的製劑有11種,約佔10%。「廣棗形似心,功效治心病」,現代蒙古藥治療心病藥方中過半數具有廣棗。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可用於抗心律失常、心肌缺血、血栓等心血管疾病。
南酸棗是一種具有高經濟價值的果樹,可以說是滿身是寶,除果實可生食外,也可製作成蜜餞、南酸棗糕、果汁和酒等;果核可做成手串和被用作活性炭的原材料;而莖皮纖維可作繩索和造紙。山中無閑草,百草都是藥。公司附近一帶生長了很多南酸棗,每年7至10月果熟蒂落,遍地果實,靠山吃山,我也順應自然的生存之道,午膳過後享受大自然回饋的水果宴。隨即收集少量鮮果自行加工,日復一日見證着一味藥材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