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
生活

久坐不動煲劇 中風風險高

撰文:霍偉明醫生(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腦神經科顧問醫生)

近年電影串流平台大熱,令不少人愛在家上網看電影及煲劇,例如近期大熱的《魷魚遊戲》。然而,平日工作已坐足8小時,如果下班及放假時仍坐在睡床或沙發大半天機不離手,小心提早成為中風高危族。最近就有研究確認了久坐不動,是60歲以下較年輕人士不能忽視的中風高危因素。

剛在今年8月,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的《中風》期刊刊登了一份關於久坐不動跟中風關聯性的研究報告。研究對象是143,180名40歲以上,沒患過中風、心臟病或癌症的加拿大人,專家用了9年時間,追蹤了他們在2000年至2017年期間的健康情況,以及撇除睡眠和工作以外的休閒相關體能活動量,最終發現當中出現2,965宗中風情況,且大部份是最常見的缺血性中風;研究同時指出,在60歲以下較年輕組別中,每天久坐並欠缺體能活動長達8小時或以上者,比起每天久坐不到4小時並至少有10分鐘運動的人,其中風風險可高近7倍!因此建議在社區推動市民每天多動起來,以助改善中風年輕化的社會狀況。

中風
霍偉明醫生(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腦神經科顧問醫生)

本港第四號疾病殺手

研究中提及的體能活動(Physical Activity),是指任何由骨骼肌所產生並需要消耗能量的身體活動。持續長時間處於靜態而缺乏體能活動,會影響糖份和脂肪的代謝功能及血液循環,令身體及血管容易出現炎症,除了會加劇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等中風高危因素,或甚可導致血栓(血塊)形成,當血栓隨血液流向腦部,便容易令腦部的血液供應遭阻斷而誘發缺血性中風。

臨床上,中風可分為缺血性及出血性兩大類,因腦血管栓塞引致的缺血性中風個案約佔8成至8成半,其餘1成半至2成則屬因腦內爆血管而出血所導致的出血性中風。

中風是全球最常見並可致命的疾病,在香港更是第四號疾病殺手,中風患者亦會有不同情況的殘障,需要長時間的復康。以往中風多是長者,但近年本地及國際數據均顯示,中風發病年齡已趨下降。

改善體能活動防中風

因此,趁年輕改善體能活動量,可促進心、腦血管健康,有助及早預防中風,世界衞生組織 (WHO)建議18 歲 及 以 上的成年人,應每星期進行最少 150至300分鐘中等強度的帶氧體能活動,或最少75至150分鐘高強度的帶氧體能活動,另每星期至少兩天進行中等至高強度的強化主肌群活動。65歲以上長者及長期病患人士,則可諮詢醫生,按身體情況選擇一些合適的運動。

中風雖來得突然,惟大部份患者仍會有徵兆,故緊記「談笑用兵」口訣,可辨別中風徵兆,令患者盡快在黃金時間內得到救治,減輕後遺症。「談」是指說話時表達困難、語音不清或語無倫次,「笑」是面部表情不對稱,「用」是手腳突然乏力、麻木而用不到力,「兵」是指如出現上述徵兆,須即「班救兵」,召喚緊急服務送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