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母乳低聚糖HMO 多元性面面睇

撰文:程欣儀(美國註冊營養師、惠氏營養品香港-香港醫學聯絡專員)

返工有SOP、做運動有TRX、買個快餐亦有BTS…生活裡充斥著「三字經」,而奶粉標籤上經常出現的GOS、FOS、HMO,又是何方神聖?

簡單來說,這些均為低聚糖的例子,性質類近膳食纖維雖然無法被人體消化及吸收,卻能發揮益生元的效用,幫助支持腸道健康。而母乳低聚糖(即HMO)是唯一天然存在於母乳中的類別,無論在其本質結構、多元性以及功能,都與其他低聚糖截然不同。

授乳期HMO會逐漸減少

授乳期間,媽媽體內的酵素會將乳腺所製造的乳糖與五種單醣連接在一起,像「串珠仔」般,組成各種不同長度及形狀的低聚糖結構。目前的生物技術已鑑別出超過二百種不同的HMO結構,母乳中能被檢測出濃度較高的約有二十種,包括2’-FL、LNFP-I、LNnT、6’-SL等等。研究顯示,成熟乳中的HMO平均含量介乎每公升12至13克,僅次於乳糖及脂肪,為母乳的第三大固體成分。

受基因、日常膳食、甚至環境因素等因素影響, HMO含量及組合亦因人而異。隨著授乳期步入尾聲,大部分的HMO會逐漸減少,但亦有反而「後來居上」的個別例子。總括而言,媽媽的身體懂得隨機應變,調配出適合寶寶當時所需的母乳成分,包括獨特且多元化的HMO組合。

保持腸道菌群生態平衡

嬰幼兒的腸道及免疫系統尚未成熟,HMO在這關鍵時期能透過幾種途徑支持其發展:

  • 滋養腸道益生菌的繁殖,從而保持腸道菌群生態平衡
  • 利用HMO獨特結構「拐騙」腸道中的潛在病原體,以減低它們依附在腸道表面的機會
  • 改變腸道表面糖鏈(cell surface glycan)的結構,以防止病原體經其入侵腸道屏障
  • 直接影響免疫細胞的活動與平衡

母乳作為寶寶最天然及理想的食糧,一直在嬰幼兒營養學中擔當主角,當中的HMO更是近年重點研究的項目。隨著食品科技日益發展,現時已有生產商研發出數款與母乳中的主要HMO結構相同的成分,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亦會製造出更多HMO結構,以持續改良嬰幼兒食品配方成分的多元性。

科技引領食品創新的同時,亦必須配合臨床研究去證實這些成分的安全性以及功能。研究內容比三字經更難消化?最直接的解決方法 ——諮詢你的專業醫護人員吧!

程欣儀註冊營養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