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攻防-李灼珊中醫師-每週五

中醫攻防-李灼珊中醫師-每週五, 專欄

面油多?根源在體內

香港夏天向來潮濕,受面油困擾的不一定是青少年,個人臨床所見,即使是四五十歲的中年人、甚至是七十多歲的長者,都會出現面油過多的情況。臉上整天油膩膩的,撇除儀容問題,個人感覺也不好受。

西醫認為面油即是皮脂,受荷爾蒙、年齡、性別、濕度等影響,適量的面油可滋潤皮膚,一旦過量則會成為脂溢性皮炎或形成暗瘡。中醫的看法,主要認為面油是痰濕。

痰濕是什麼呢﹖它是身體代謝不了的水份,停留在身體各處。脾胃是運化水濕的主要臟腑,有「喜燥惡濕」的性格,最怕甜、生冷、濕氣、油膩和壓力。為什麼年輕人面油特多呢﹖因為年輕人特別喜愛甜食、凍飲、雪糕、甜品、魚生、高脂肉類雞扒、豬扒等,損害脾胃,令脾胃不能好好運化水濕,形成痰濕。因此,面油在濕熱的日子會更加厲害,就是因為外濕引動內濕,面油更源源不絕。

初期的面油問題,往往戒口及調整飲食已可改善,例如戒吃糖果、飲品走甜已大有幫助。但戒口千萬不要自欺欺人,曾有病人因為脂溢性皮炎求診,連頭髮也是油油的,叫他戒吃糖果,他就轉吃朱古力,其實兩種都是重甜的食物,同樣都是會引來痰濕的。

濕熱及寒濕都可引起面油,兩者都會出現厚舌苔;只是濕熱的舌苔較黃,寒濕的舌苔較白。平日可多飲冬瓜湯、薏米水,都有助排濕。

臭狐
香港註冊中醫、中醫內科博士李灼珊
中醫攻防-李灼珊中醫師-每週五, 專欄

防胃癌,就要早治胃痛

相比起三、四十年前,現時患胃癌的人數顯著下降,其中一個原因可能與飲食習慣的改變(減少食用燻製或醃製的食品),以及雪櫃的普及令一般人可以吃到更新鮮的食物有關。

一般來說,男性患胃癌的情況較為常見,尤其是接近老年的男性。一些患有貧血的人,因胃內壁受到影響,導致缺乏維他命B12,所以患上胃癌的風險也較高。此外,近親患有胃癌的人,風險也比較高。

患了胃癌,可能會持續消化不良,食慾不振,體重急降,進食後每每有肚脹的感覺,嘔吐甚至吐血,大便出血或呈炭黑色等症狀。若發覺自己有以上症狀無需驚慌,因不一定是胃癌的,但應該看醫生檢查一下。

胃癌的形成一般進展緩慢,所以胃癌的早期可以治療。如果30歲以上出現較頑固性的胃痛,我們就更要重視治療了,因為能夠及時解決這種胃痛,就有可能預防癌變。

治療頑固性胃痛的中藥有:白芍,佛手,砂仁,厚朴,木香,川楝子,香附等,而可溫補胃脘的中藥有:人參,黨參,黃芪,淮山,白朮等,可祛胃寒的中藥有:丁香,乾薑,吳茱萸,小茴香等。

雖然,長期胃痛未必一定會演變成胃癌,但應防患於未然,只要胃健康,我們的五臟六腑都會健康。以上的中藥怎樣運用,要視乎各人體質而定,在使用之前還是要先諮詢註冊中醫師。

臭狐
香港註冊中醫、中醫內科博士李灼珊
中醫攻防-李灼珊中醫師-每週五, 專欄

產後便秘必須重視

一般來說,產婦生產後數日沒有大便,或大便乾燥、結實,難以排出,都稱為產後便秘。根據中醫的解釋,產後便秘主要是因為分娩時出血,引致亡血傷津,血極虛而引致氣虛。

大家要知道,我們人體的氣是用來推動一切的,包括血液運行、消化,甚至排便。而產婦因血虛而引發氣虛,氣不能運行腸道、血不能滋潤大腸,於是產生大便困難。產婦可從飲食和生活習慣著手改善,例如多喝水,一天喝2升也無妨;並且要多吃高纖維食物如蔬果、麥皮等。

當然,適當使用中藥也有幫助。但要注意,由於產婦的便秘是因血虛引致氣虛而起,不能用一般人治療便秘的瀉下方法。如果用平常人的瀉下法,就會進一步大傷產婦的元氣,而導致有機會出現產後抑鬱症。

以下給大家介紹一條治療產後便秘的經驗方:

黨參8錢、當歸8錢、何首烏5錢。

這方可作中藥飲用,也可加瘦肉或烏雞,煲成湯水。表面看來,以上這條方內並沒有瀉下、潤腸的藥物,而是通過增強產婦的氣血,使產婦的腸道運行情況恢復正常,從而有正常的大便。由於它改善了媽咪氣虛的問題,所以不但可治標,而且可治本,兼可同時調理產婦身體。相反,若只是給產婦服食通便藥物,而沒有改善氣虛,那麼療效只會是暫時性的,也沒有根治產婦身體上的問題。

臭狐
香港註冊中醫、中醫內科博士李灼珊
中醫攻防-李灼珊中醫師-每週五, 專欄

獨特食療 每月吃可防衰老

女性無論天賦多麼好,到了45歲以後,都難免或內或外會有一些衰老的徵狀,但不少女性覺得這是自然現象,無法改變。其實,只要適當地煲紫河車來吃,便可改善衰老徵狀,甚至可回復30歲左右的活力。

紫河車是人類的胎盤,必須在信譽好或光顧多年有信心的藥材舖或中醫診所或購買,它的功效是補益肝和腎。西方醫學的研究已知道,女性賀爾蒙的分泌會隨著年歲增長而逐漸減少,吃紫河車則可有等同於增加賀爾蒙分泌的作用。只要適當地吃,可回復年輕時的衝勁,即使是上了年紀的事業女性,亦可長時間工作而不覺疲累,捱夜開OT後只要睡一覺便可恢復過來,絕不輸於年輕女孩。

而且紫河車無需天天吃,只要維持每個月吃幾天,可一直吃下去,使自己長久保持活力。至於具體吃法,可問問自己相熟的中醫師,因為每個女性可能需要不同的烹調方法和配料,才能發揮最大效用,例如每次用一個紫河車煨、燉或煲湯等;也可把乾紫河車研成粉末,每天沖水服食。但要留意,紫河車始終並非常用食療中藥材,必須光顧相熟和有信譽的藥店購買。

無論如何,50歲便開始衰老已是過氣的觀念!現代女性,即使年過60也可以很年輕和很有活力,繼續工作,而且不必靠昂貴補品。

臭狐
香港註冊中醫、中醫內科博士李灼珊
中醫攻防-李灼珊中醫師-每週五, 專欄

中醫最高境界 「不治已病治未病」

很多人不了解中醫和不懂中醫,他們是以西醫的眼光和思維方式來看中醫,完全不懂中醫的思維方式和精髓。作為一個有著幾十年經驗的中醫師,我的觀點是——中醫是傳統文化的瑰寶,永遠有傳承的價值。

要知道,西醫研究的是物質的身體,它是一門技術,可以標準化,人材也可以批量培訓,所以現在的西醫很強大。但中醫研究的是形而上的身體,是一門藝術,需要靈感和悟性,所以,真正學懂中醫的人材不多。高明的中醫不僅可以在疾病的初期發現,並能提前消除疾病,這就是民間常說的「中醫治未病」。

事實上,治未病的概念源遠流長,早在兩千多年前,《黃帝內經》已提到「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上工治未病」等等概念。唐代著名醫家孫思邈亦倡導「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之於無事之前」,並提出「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起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的觀點。所以,治未病可說是中醫學重要的預防保健概念,強調防患於未然,亦是中醫的養生之道。

我認為,這是中醫的最高境界,也是中醫的生命所在。如果理解了這兩點,那些不相信中醫的人就會放棄他們幼稚的觀點了。中醫還是一門哲學,一門關於人生的哲學。學好了中醫不僅可以治病救人,還可以修身養性,成就人生的其他事業。

中醫攻防-李灼珊中醫師-每週五, 專欄

夜瞓生痱滋 金銀花焗水可紓緩

早年有次回內地旅行,因為旅途疲累熬夜,加上飲水不足,長了一大粒痱滋。急急去藥店尋合適的中成藥時,店員知道是痱滋時,深有同感地說了一句:「口瘡真是很痛苦的啊!」之後推薦了一種類固醇貼片,說她也有用云云。

作為中醫,當然拒絕了類固醇;其實類固醇治標不治本,歸根究柢,痱滋的出現多數與體內有熱相關,而反復發作的痱滋,虛火多於實火。而夜瞓就是引致虛火的重要成因。

中醫稱痱滋為口瘡,是一種口腔黏膜潰瘍的疾病。而虛火引致的口瘡,多數會反復發作,當太過勞累、睡眠不足、壓力大、要考試而誘發。口瘡的潰瘍面呈黃白色,周圍多淡紅,疼痛往往入夜加重。很多病人一見有痱滋就覺得是「熱氣」,猛灌涼茶,虛火降不成,人反而更虛,更易疲累,痱滋更易發作。

中醫認為痱滋和睡眠息息相關。睡眠足夠,身體陰液會相對充足,就不會有虛火出現。如果天天都熬夜,拖至一兩點甚至是更晚才睡,養陰的時間少了,陰液也相對不足,以致虛火內生,薰灼口舌,成為口瘡。如果本身喜歡吃煎炸辛辣,如薯片、零食等,以致脾胃實熱。虛實火夾攻,口瘡會更為嚴重。

痱滋初起時非常疼痛,可以用金銀花20克焗水,加一匙鹽漱口;或用棉花棒點取適量青黛粉於患處,也有幫助。

中醫攻防-李灼珊中醫師-每週五, 專欄

日月魚煲鮑魚 養肝明目

《黃帝內經》記載:「目則五臟六腑之精」,眼睛與肝、腎、脾經等內臟都有關。養眼護眼,除了眼部保養,也要從臟腑入手。與眼睛關係最大的,就是肝了。

中醫認為:「肝開竅於目」,是直接連繫眼目的臟腑。肝血充足,則雙目有神,視物清晰;肝血不足,目失所養,則兩目乾澀昏花;肝經風熱,則可見眼紅癢痛。臨床上最多是用電腦、電話、打機過多的眼乾、眼矇的狀況,因為中醫認為:「久視傷血。」血不足以濡養眼晴,自然又乾又澀了。

如眼部不適問題不太嚴重者,可以以按摩和食療處理。按摩的穴位包括:晴明穴(內眼角)、攢竹(眉頭)、魚腰(眉毛中點)、絲竹空(眉尾)、承泣(瞳孔下方)。方法是先用熱毛巾敷眼1至2分鐘,待皮膚仍溫熱時從晴明穴順時針方向按摩,至穴位處加強按壓,循環10次。

食療方面,可試試以下的日月魚鮮鮑魚湯。日月魚又名「明目魚」,有養肝明目的功效;鮮鮑魚的殼為石決明,有清肝火明目的作用。兩種食材鮮甜美味,適合一家大小護目之用。

日月魚鮮鮑魚湯

材料:日月魚10個,鮮鮑魚3隻,瘦肉300克,薑2片,陳皮1角,杞子2湯匙。

做法:日月魚浸軟,鮮鮑魚去內臟留肉及殼備用,陳皮浸軟去瓤,瘦肉汆水。水滾後下所有材料,大火煲30分鐘,中小火煲45分鐘加鹽調味即可。

中醫攻防-李灼珊中醫師-每週五, 專欄

喉嚨不適疑卡痰? 疏肝理氣可改善

喉嚨痛相信絕大部分人都試過,但是有些人並非喉嚨痛,只是整天像有東西卡在喉嚨,吞之不下,吐之不出,像一粒梅核,又像是一塊肉,有些人覺得像棉絮,有些人覺得是痰,有些人覺得咽喉凹凸不平像生了肉粒。可是以咽喉鏡檢查一看,卻甚麼事都沒有。從中醫的角度來看,這種咽喉病叫「梅核氣」。

「梅核氣」其實是一種咽喉不適,患者會覺得咽喉好像有一粒東西噎住,吞之不下,吐之不出,於是整天清喉嚨,最終令喉嚨損傷發炎。這個問題從古至今都有,古人認為它像一粒無形的梅核卡在喉嚨中,故此稱為「梅核氣」。它其實是情緒失調的產品,病人細心留意一下,就會發現症狀在壓力大、心情不暢時會加重;開心、放假時減少。長此下去會影響進食意欲,而且氣滯血瘀,不通則痛,咽喉由「卡卡」變成「刺痛」,更影響生活。

它的成因是精神抑鬱,肝氣橫逆,結於咽喉所造成,簡單來說就是「氣頂頸」。一般人氣頂,頂多一會也就散了,為何梅核氣的病人喉嚨會卡卡的呢?因為梅核氣的病人除了情緒不暢外,多數有痰濕的問題,如:飲食過度、燥熱、肉類、糖分太多,加上抽煙、飲酒,令氣與痰膠結於咽喉,形成一種無形的阻礙物。

梅核氣一般以女性居多,男性亦可發生。治療要從情緒入手,疏肝理氣之餘化痰散結,病人亦應戒煙酒,喉嚨不適感就會慢慢改善。

中醫攻防-李灼珊中醫師-每週五, 專欄

血虛易惹風疹 外洗可減痕癢

曾經有一位女病人,每個月某些時候都會出現「風疹」。時間絕大部分是晚上看電視時,一邊看,一邊雙腿就會出現淡白色的痕癢風團,愈抓就愈多,可是睡一覺就沒有了。翌日晚上又再出現,令她非常困擾。仔細詢問之下,她的皮膚一直沒有過敏史,而每次發風疹的時候都在來月經前數天至行經中期,月經量偏少。此症應是她素體血虛,經行時陰血下注於胞宮,肌膚失去陰血濡潤,以致血虛生風,形成經前風疹塊,入夜加重。

風癩又稱「風疹」,中醫專稱「瘾疹」,西醫稱為「蕁麻疹」。它會在皮膚上形成一團一團凸起,非常痕癢,而且又和風一樣來無影去無蹤,突然出現又突然消散。

中醫角度的「風」,含意很廣,包括「外風」和「內風」。外風包括自然界的風、和跟風一起來的致敏原如花粉、塵屑、毛髮等;而內風是體內生的風,例如血虛引動的風、肝火旺盛引動的風等等。外風引起的風疹,病人往往能說得出成因,例如對海鮮敏感、花粉敏感等;而內風引動的風疹,往往要細心問症才可得知。

皮膚的問題是「有諸內而形於外」,必須找出體內問題才可有效處理。很多人以為風疹必定是濕熱,以清熱藥、涼茶來處理,只會令問題更加嚴重。風疹患者在發作時可用香樟木1兩、蠶砂半兩、冬瓜皮1兩、地膚子1兩煎湯外洗或濕敷,可減輕痕癢。

中醫攻防-李灼珊中醫師-每週五, 專欄

雞蛋黃進補 平價滋陰

傳統認為,雞蛋黃補心腎,雞蛋白補肺。從中醫的角度來看,雞蛋黃是滋陰妙品。中醫稱雞蛋黃為「雞子黃」,李時珍曾形容它:「雞子黃,氣味俱厚,故能補形,昔人謂其與阿膠同功,正此意也。」古代的醫家曾用它來治療失眠,甚至是體液大量流失引起的抽搐。

以往雞蛋黃曾被認為是膽固醇元兇,很多人都避之則吉。可是近年亦有新研究指出,一天一蛋並不會引發高膽固醇,蛋黃之禁終可解除。

從中醫的角度來說,日常生活急速、過度疲勞、熬夜、吸煙、思慮過多者,都會消耗體內的陰液(血液及各種體液的統稱),造成陰液虛少的狀態。陰虛的人士一般都會口乾口渴、眼乾、易長痱滋、手心腳心煩熱、失眠多夢、頭暈耳鳴、潮熱盜汗(晚上出汗)等情況,女士可能會出現月經提前、月經量少等問題。

滋陰的食物有很多,一些含有大量膠質的食物都是滋陰食材,例如花膠、螺頭、鮑魚、海參等,最宜燉湯。可惜一般價錢較貴,而且烹調不易。平常其實只要在膳食中加入雞蛋黃也有類似功效,生熟食均可,每天限一隻。個人認為溏心蛋黃更易消化,滋陰之力更佳,但可視乎個人口味調節。留意如屬痰濕體質(形體肥胖、腹部肥滿、口黏苔膩、痰多)就不適宜食用雞蛋黃了。

Vie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