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身教-鄭穎珩心理學家-隔週二

專家身教-鄭穎珩心理學家-隔週二, 專欄

當孩子面對親人離世

家庭有成員離世,就像一副象棋缺了一隻棋子,全家人都痛苦非常,往往忽略了處理孩子的感受;有些家長甚至認為孩子不會明白「死亡」這回事,索性避而不談,讓孩子在一知半解的情況下以為是「忌諱」不能說,讓他們誤解很多事情不說出來就等沒事,對孩子將來處事和心理都帶來莫大影響。

要幫助小孩子走出家人離世的陰霾,首先要理解他們對情緒表達的方式,孩子不一定像大人般會哭哭啼啼,家長要為他們營造合適舒發情緒的環境,以健康正的方法面對死亡這件事。

5歲小琪(假名)面對媽媽突然離世的日子,數月來仍是玩樂大笑和哭鬧,在我眼中這是正常反應,遊玩對孩子來說亦是他們處理不安情緒的本能反應,同時小琪亦變得容易動怒和緊張,她突然像回到幼兒期,明明是已potty-trained突然要用回尿片,又嚷著要用奶樽飲奶,爸爸感到擔心不已。

我建議爸爸可以和小琪分享自己都不開心,讓她明白媽媽離世不開心是可以的,亦是父女一起疏導情緒的好方法。此外,盡量減少孩子生活的轉變,如常上學、做完功課可以吃茶點,周末去公園玩等,這些都可以增加孩子的安全感。明白爸爸要上班,平日要父兼母職很難,我建議他找家人或朋友來幫忙照顧小琪,生活如常可以減低孩子面對媽媽離世帶來轉變的壓力。

要疏導孩子的情緒,就要幫助他們表達自己的感受。坊間有很多育兒書都有教大家如何跟孩子解釋死亡都值得參考,家長亦可以多和孩子說說故事,和孩子一起回想和離世家人的生活點滴,誘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都是健康紓發情緒的方法。

提醒大家如留意到小孩子面對摯親離世久久未能平復到情緒(有時當事人亦未必察覺,家人和密友局外人更容易注意到),建議要尋求專業人士協助,拖得太久對孩子的心理會帶來長遠影響的。

專家身教-鄭穎珩心理學家-隔週二, 專欄

孩子的思維 取決於父母的看法

「以身作則」這四個字,不少父母常掛在唇邊,事實上他們都會落實執行,例如在孩子面前絕對不會說粗話和吸煙,保持禮貌和孝順長輩。然而這只是以身作則的其中部分,甚至只是表面層次,再深一層次是父母對每件事的看法。

父母也許不明白,即使自己沒有跟子女解釋對事物的看法,但孩子對父母的思緒是敏感的,他們會不經不覺間以父母的思維作藍本,去建立自己的想法和立場,所以父母對孩子在生活上遇到的事有偏見的話,對孩子的影響可以極深遠的。

Jenny說她明天要到學校見老師,她很苦惱的說:「唉!阿仔的同學Angus好倔強,雖然他本質不壞,但他和他媽媽都好偏激(她說在家教會和Angus媽媽交過手),兩母子小小事都反應好大,我個仔說今次只是跟Angus開玩笑,他就大吵大鬧想推阿仔落地,所以阿仔才動手打他的!真心我覺得阿仔沒有做錯!」

這個案中Jenny對整件事很多前設,首先她早已批判同學Angus和他媽媽都是偏激分子,這樣令兒子覺得Angus本身做甚麼都不對,只要自己有強勢位置就可以欺凌他,兒子心目中就是「媽媽早就說過Angus不是好孩子,我才是!」Jenny亦一心認為自己兒子動手打同學也像是迫於無奈,雖然她亦有跟兒子說不應該打同學,但她這樣的思維亦令兒子感到在這件事中雖然不對,但媽媽心裡是支持自己的,變相令他做了野蠻行為亦可以理直氣壯。

孩子的教育可以交給學校,父母最需要灌輸的是德育,身教是重要一環。Jenny用潛移默化的手法讓兒子認為同學和同學媽媽是有問題的,這未免太武斷;雖然她明白兒子不應該動手打同學,但因為她心裡認定一切事因為Angus的倔強而起,兒子會不知不覺間感受到媽媽的支持,即使自己打同學亦是有道理,這樣下去孩子的道德觀可能會被歪曲了。

其實孩子的世界和觀點,與成人世界不一樣,多聆聽孩子對身邊事物的意見,爸爸媽媽不妨與孩子一起討論,會有助減少成人常見的偏執影響到孩子的情況。

專家身教-鄭穎珩心理學家-隔週二, 專欄

電子奶咀 是父母還是孩子的選擇?

手機和平板電腦被暱稱為「電子奶咀」不是浪得虛名,的確可以讓子女們能夠安靜乖乖坐在身旁,不管是只有1歲的BB還是小學生,甚至青少年都能「馴服」,可說是父母恩物。可是,孩子對電子產品漸漸產生依賴,對於幼童頻繁接觸螢幕強光、誇張顏色和音效,有機會對孩童的認知、情緒帶來負面影響,兒童至中童常常玩手機平板亦有機會降低其專注力及視力,更會令他們對書本和運動甚至社交都減低興趣,長遠對身心成長亦受到影響。

最近和幾位志同道合的媽咪級朋友閒談,原來大家都有關於「電子毒品」的不同經歷,陳太說:「最怕阿仔放長假去嫲嫲屋企,好似打機24小時放題咁,仲要叫埋鄰居的孫仔一齊來玩,返到屋企就要吵吵鬧鬧先可以平復情緒!」李太:「老公同生意伙伴很多時都有家庭聚會,我細仔好鍾意扭偈又愛哭,成日搞到場面好尷尬,局住要拎部手機出嚟喇!」

我的分享很簡單:「孩子其實不像他自己和我們想像中般需要電子產品當玩具來消磨時間,某程度上是家長們認為孩子的選擇太單一而已。」

很多家長怕帶孩子坐飛機等長途交通工具,空間有限沒可能讓孩子跑跑跳跳,可是要孩子乖乖坐數小時以至大半天的機途又殊不簡單。我見過大部分家長讓孩子玩手機,去到外國亦怕孩子在街上手機和平板電腦沒有網絡不好玩,早早準備好網絡卡或wifi蛋。

我帶孩子出國旅行卻很簡單,他向來有自己的手機,在有網絡連接的地方,他和別的孩子一樣拿出來玩,但當他發現沒有網絡,或者有些地方不方便開手機的話,或者我不許他拿出來玩的時候,他卻會為自己想出打發時間的方法,在飛機上他有時會畫畫看書;在外國街頭沒有網絡,他很明白我不會額外給他網絡卡,他會樂於做小遊客,甚至看旅遊單張給大家建議行程。在說好不能玩手機的場合,我會早早跟他說清楚,讓他們明白乖乖坐好是禮貌,高小程度的孩子都應該可以做得到的,如孩子還小,可以讓他們帶一本自己喜愛的書來看,也是好方法。

說到這裡,大家想一想,這「電子毒品」是孩子需要,還是父母為了想快些讓孩子安靜下來的選擇?

專家身教-鄭穎珩心理學家-隔週二, 專欄

好學生不如好老師 幫助孩子愉快學習

多元教育的年代,家長都希望子女可以學習不同的新事物,參加各式各樣的興趣班,既是有益身心的課餘活動,亦可以讓他們可以從中培養興趣、建立自信亦能擴闊社交圈子。不過,如果遇上不適合的,又或是未能照顧到所有學生感受的導師和教練,孩子未能愉快享受上堂的過程,家長見到子女受委屈亦會感到十分心痛。

8歲的軒仔從小就喜歡運動,有次和爸爸一起睇電視排球賽,就嚷著要學排球,媽媽上網找到了一個口碑不錯的排球訓練中心,於是就報名讓軒仔參加。最初軒仔每次下課都會滔滔不絕和父母分享,他亦很開心結識了新朋友。媽媽只要抽到時間都會親身去觀課,初時覺得真的不錯,隨著由排球初班升至中班,媽媽漸漸發現軒仔在排球班內是被導師忽略的其中一個。

軒仔好努力練習,他很想試試做升球手位置,但導師卻一直沒有安排他當升球手。軒仔媽媽說:「軒仔表面看來不太在乎,因他和其他隊友相處很開心,年紀小小的他認為每星期可以上排球課就夠,但我見到他常被投閒置散當然不是味兒。」

為了這件事,軒仔媽媽曾向排球中心反映,但卻反被中心主管說她沒有尊重教練,而她和媽媽Group朋友閒談,大部分人意見都說「那位教練很出名的,孩子回來又沒有哭哭啼啼,還是算了吧!」 愉快學習對於孩子的成長十分重要,尤其興趣班,為孩子挑選合適的中心和導師,其中一個條件是要明白學生和導師的關係是相向的。即使是名師也不代表合適自己的孩子,所以家長可以的話應多抽時間觀課,既是行動上支持孩子,亦可以看看子女是否適合該中心的教學方法,即使是出名的中心,每位導師的做法亦有不同,每個學生所追求和能力都不一樣,像軒仔的個案,作為家長是有責任為子女發聲,讓孩子可以得到更理想學習空間發展興趣。

專家身教-鄭穎珩心理學家-隔週二, 專欄

你的期望不是他的志願 勿視孩子為Mini Me

「我的志願」這個作文題目相信作為家長的你、你、你都應該寫過,當年的志願又是否和父母對你的期望相同?大部分為人父母的,或多或少都對子女有所期望,甚至會將自己的年青時未能完成的願望清單,或是希望自己今天的成就,孩子要好好傳承。

不少家長很容易視孩子為Mini Me,不自覺將自己的心意和願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亦有為才十歲八歲孩子訂下父母眼中長遠的「生涯規劃」,漠視孩子的興趣和能力,當慢慢發覺現實跟理想的落差時,就將問題歸究在孩子身上,嚴重影響親子關係,一個不和諧和充滿壓力的原生家庭,對孩子的人生有莫大影響。

事實是好多時小朋友亦會因父母的過分期望感到很大壓力,為了達到父母的要求,傳統中國人思想下成長的孩子認為要無限期不停地追到父母期望才算是孝順,但偏偏愈努力愈事與願違。

爸爸從小就是羽毛球高手,校隊的風頭人物,今天雖然畢業多年,但跟朋友家人說起自己的「球壇」威水史依然沾沾自喜,兒子Alex(化名)出世後,就認為應該和自己一樣,在羽毛球這項運動上有輝煌成績。或者可以說已九歲的Alex似媽媽,較文靜愛看書看彈琴,對體育活動興趣不大,各項運動都只是中規中矩,爸爸常被中同波友問:「幾時來場親子羽毛球友誼賽?」爸爸每次都推掉朋友說孩子課忙,回家便拿兒子來出氣,只是不太愛運動,就被父親說成「男子漢怎麼女人型,鍾意睇書!」硬要兒子上羽毛球精英班,愈追不上進度愈要練習更多,最後Alex一見爸爸放工回家就躲進房不發一言,晚上更發惡夢大哭,要媽媽陪係睡才靜下來。 

其實為人父母的,應該要好好地了解孩子的長處及短處;同時,子女不是父母的複製人,他們有屬於自己的個性的能力,不能強求和勉強,相反,幫孩子發展其優勢,多鼓勵多表揚,他們可以在不同的領域綻放的光芒,往往超乎父母的想像。

專家身教-鄭穎珩心理學家-隔週二, 專欄

小朋友埋怨:「不公平」 家長要小心!

撫心自問「你認為這個世界公平嗎?」相信即使是成年人,甚至為人父母的你和我,也曾有過別人對自己不公平的感受;但事實卻不一定如你所想,何況「入世未深」的小孩子

孩子的「小社會」是學校家庭,這亦是他們常覺得遇到不公平的地方,一班年齡相若的同學天天上學一起相處,孩子當然認為老師對同學和自己都是一模一樣,尤其孩子的世界總會互相比較:當你看到身邊同學的能力好像比自己差,待遇卻比自己好,很容易會認為老師對自己特別差的感覺;或者因為孩子自己表達不清楚而令老師誤會,就會出現一些疑似不公平的感覺了。

家庭亦一樣,兄弟姊妹不單年紀不同,而且各有自身性格和能力;父母難免對大家的要求都不同。例如零用錢分配,哥哥和家姐零用錢比弟妹多,在父母眼中很正常,但在小孩子心目中就感覺不公平了。

遇到不公平的情況,通常孩子會有各式各樣的負面行為,最明顯包括欺凌同學朋友,像是藉以奪回一些「勝利者」的氣派;亦有一些孩子卻相反,覺得不被重視,因而顯得情緒低落,變得容易發脾氣;不能將情緒和想法表達的,更會把自己封閉起來,像是鑽進了胡同。

讓孩子從小開始理解每個人的能力和際遇都會不同,所以即使和朋輩面對同一件事情,最後亦會有不同的結局。如果父母能夠正確引導孩子,有時候這些「不公平」可以變成良性競爭。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則,明白如何將孩子互相比較。一些像「哥哥溫習只需要溫習一次就可以,為甚麼你讀這麼多次都不行?」或鮮有助益;反而,要細心和孩子分析,幫助孩子了解自己的長短處;同時自己心裏亦要明白,適合哥哥的方式並不一定適合弟弟,身為父母必須協助他們尋找適合自己的方案。

此外,老師和家長可以製做多些合作機會給孩子,讓他們通過互相合作,了解彼此的長短處,同時發揮互補不足的重要性。在家庭中,兄弟姐妹即使爭吵了,也是一家人,細心開導孩子,讓他們從過程中孩子學習怎樣和別人相處,及藉此更了解兄弟姊妹,其實小拗撬往往可以建立成感情的橋樑。

臨牀心理學博士鄭穎珩

專家身教-鄭穎珩心理學家-隔週二, 專欄

父母生病 孩子會額外擔心?

屈指一算,新冠疫情已進入三年,停課、在家工作,對居住空間狹小的香港人是一個重大的挑戰,長期留家令每個家庭成員都像繃得很緊,又要應付功課和工作,勞勞碌碌頻頻撲撲的,難免會變得脾氣暴躁。疫情下的「困獸鬥」往往會在親子關係上面反映出來。

最近,向來大意的我意外地扭傷了腳,很痛之餘更要大熱天時裹著繃帶紗布,但卻為我帶來一個很大的得著 —— 原來很需要一個停下來的空間去思考作為父母如何換轉照顧者的角色,讓孩子也可以怎樣學習關心別人。

「一個家庭裏擔起照顧的角色一般都是爸爸媽媽,但當爸爸媽媽生病了或者受傷了該怎麼辦?」連不少父母也需要思考的課題,對子女來說又要如何應對呢?一般而言,小朋友看見爸爸媽媽受了傷一般都會比較擔心,但對於年紀較小的孩子(4至8歲)來說,往往不懂得怎麼表達出來;常見情況是孩子可能會透過發脾氣或者各種情緒反應來舒發內心的不安。

這時候,父母要照顧自己身體之餘,也要多加留意孩子面對這件事的情緒轉變;始終孩子年紀小,對父母受傷當然不能充份了解,個往我聽過不少個案,小孩子對於父母受傷會有莫名其妙的擔心,會從日常生活的小細節表現出來,例如對以往很愛的玩具興趣減低,會更常黏在父母身邊,甚至產生心理不安如發惡夢等反應,這時父母要多加開導,不妨用一些淺白的字眼解釋父母受傷情況,雖然他們未必明白,但可以用溫柔的語調讓孩子感到被安撫,能放鬆情緒。

不少孩子對於父母受傷會有莫名其妙的擔心,會從日常生活的小細節表現出來,父母要多加開導,用溫柔的語調讓孩子放鬆情緒。

對於年紀比較大的孩子(8歲至青春期)可能會表現得漠不關心,實情是孩子雖然擔心父母,只是不會明確地說出來。這情況父母應該多一點和他們溝通,讓他們了解父母受傷的情況,並且告訴他們可以如何幫忙父母,有助受傷的父母早日康復,這樣不單可令孩子安心一點,同時亦是他們學懂照顧別人的好機會。

今次扭傷腳真的很痛,但卻讓我成為一個給孩子好好學習照顧親人的好機會,亦令一家人更了解彼此的需要,也是一件好事。

臨床心理學博士鄭穎珩
專家身教-鄭穎珩心理學家-隔週二, 專欄

輿論對孩子心理影響大

最近有5歲幼童和父母逛商店意外碰跌巨型擺設事件,幾日間成為社會焦點,事件已告一段落,我亦不在此討論誰是誰非,責任誰屬等;事件中我亦十分同情小孩子所造成的心理創傷,尤其很多網上聲討他的網民,當中雖然很多是出於好心和公義,但輿論對孩子父母也構成很大的心理壓力,影響家庭和諧,對孩子的情緒亦會有更大的影響。

今次事件對孩子的心理影響,我沒有見過當事人,難以在此作任何專業評論,但從新聞及網上發放的店內監察鏡頭所拍到的片段來看,孩子呆著望著已跌爛了的巨型玩具擺設,明顯是十分恐慌和不知所措,相信心靈和情緒都受到很大的影響。

或者很多人認為網上討論,才5歲的小孩子應該不懂看亦不理解,而且大部分人都傾向支持孩子和父母一方,但事實上日日都有「洗版式」的討論,最受影響的應該是父母,看了排山倒海式的輿論少不免會在家傾談,甚至有親友來電討論事件,父母當然不會讓孩子知道太多,或是認為孩子不會明白,但事實上孩子對事物的認知往往比成年人想像多;父母會不自覺將對事件的不憤想法和不安情緒,在家中流露出來,這樣的狀態下,孩子很難將這件本來對他來說已是天塌下的事不斷升溫,全家人的情緒都會受牽引。

面對小朋友打碎店鋪產品這類情況,父母首先現場安撫孩子的情緒,千萬不要即場判斷孩子的對錯,在現場平息事件後,應盡快回家讓家人感到安全的空間。

明明是行街shopping,沒人想發生如此不愉快的事件,面對這類情況,父母首先現場安撫孩子的情緒,千萬不要即場判斷孩子的對錯,在現場平息事件後,一家人盡快回家,家是讓全家人感到安全的空間。找一個輕鬆的時機給孩子機會說出他對整件事的經過,一方面可以讓孩子紓發情緒,同時父母亦可以藉此了解成件事的經過,從而作出客觀分析,未必需要即時和孩子有深入討論對與錯,視乎孩子當時的情緒而決定。

事件誰是誰非,肯定的是對孩子的心靈有著一定影響,父母需要多加留意孩子事件發生的情緒才是最重要。

臨床心理學博士鄭穎珩

專家身教-鄭穎珩心理學家-隔週二, 專欄

別讓生育計劃破壞彼此關係

結婚就是共同組織一個家庭,從二人世界到三人世界甚至四人同行,夫妻都應該有一個協調的家庭計劃,曾見過一些女士因為「很想當媽媽」或「如果阿仔有弟妹生活會更完滿」等想法,就私下「做手腳」讓自己意外懷孕,然而很多家庭都是因為其中一方其實不願意有小朋友而導致兩人關係變得疏離。

Angie和John拍拖沒多久便結婚,夫婦二人沒有實際的家庭計劃。Angie見到身邊的閨蜜都有兒女,自己又快過生育的黃金時間,於是也緊張起來,不顧John的意願就決定「製造意外」懷了孩子。從撐著肚子到女兒出世,她發現丈夫都像對她漠不關心,而她亦漸漸將全副精神寄托在照顧女兒之上,對丈夫的冷漠表現亦不在乎了。

孩子漸長,選哪間幼稚園和生活安排丈夫亦懶得和丈夫商討,每次傾談只是分擔家用開支,以前夫妻間的甜蜜兩人已像忘記得一乾二淨。轉眼女兒已4歲,因為爸爸和她的關係一直十分疏離,所以女兒和爸爸說話的語氣亦已媽媽的說話作藍本,不太懂尊重爸爸,事實爸爸亦將心思專注在事業之上,早出晚歸避開母女二人般,因此他亦甚少參與家庭活動,學校更一度以為她們是單親家庭。

決定生小朋友不難,夫妻倆應該要知道雙方必須要互相尊重才能讓小朋友健康成長。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性格和品德十分大,所以不論是父母或是準父母,在決定生孩子,生多少個孩子都要有清晰的共識,建議夫婦二人好好傾談對孩子的期望,未來的教育方向,家庭財務分配等。而且香港不再是農業社會,生孩子不是為了增加勞動力,而且原生家庭對孩子的性格和品德十分大,所以不論是父母或是準父母,若只是其中一方想要小孩的話,更會影響夫婦關係,更重要問題是孩子出生後就是家庭重要成員,不會因為大家的意見不同而可以選放棄,所以決定生育前要三思。

決定生小朋友不難,但是有了小朋友之後的後續工作更加困難。夫妻倆應該要知道他們必須要互相尊重才能讓小朋友健康成長。

臨床心理學博士鄭穎珩
專家身教-鄭穎珩心理學家-隔週二, 專欄

支持不是支配

父母和兄姊是孩子的榜樣,老一輩人常說同根生也差不了多少,令不少父母對孩子有著不同的期望,尤其學業成績上,認為最基本都應該做得比自己好吧!然而一個家庭裡面每個成員都不一樣,能力會在不同的範疇,有的可能學業好好,有的有其他能力,要知道孩子的長處,父母才能夠有效地幫他們發展。

嬰兒時期,父母眼中的孩子都是小可愛,口裡常說「只要他健康快樂就足夠」但孩子一路路長大,父母要求開始變多。雖說爸媽如何,你的孩子也必如何,當不代表在某一方面成功的父母一定會有同樣能力的孩子。我的年代課外活動名副其實是課餘興趣,大部分父母都不會寄望孩子在興趣中發掘成就,學業和品德始終是第一位。今時今日,社會風氣和教育制度的改變,今天的孩子很難和以前的自己比較的。

Annie(假名)媽媽,對家庭對孩子都照顧妥當,對兒子John(假名)生活日程、課程全都安排好,他們的課外活動亦多元化,琴棋書畫每款給John報名,漸漸Annie發現連導師說John很有天份的畫畫,他卻像是沒有興趣似的,上課沒心機下課沒練習。

細問之下,原來Annie一旦發現兒子看似有天份的就加強催谷,甚至培養孩子自我膨脹的心態,更常拿John的畫作出來給親友看期待讚許,長此下來,孩子只有不斷追趕媽媽心目中的「成就」,令原本有興趣的活動變成得不享受,親子關係雖不致差,但卻感覺疏離;John亦因為媽媽常盛讚他而自視過高,雖然John在集體活動時也很主動聯誼,可是卻往用貶低朋輩,排斥異己的方式同人相處,結果當然是沒有深交朋友,兩母子的生活只在追尋虛無的榮耀。

相片自韓國電影《孩子很有趣》劇照

不管是學業還是課餘活動,如果父母能夠在孩子心中建立出支持者和時刻在身邊支持他們的角色,他們就會由心出發放膽去試,父母亦能輕易引領孩子走合適的方向。

為人父母的要緊記,父母應該做的是找尋孩子的潛能,激發他們,進而幫孩子發展,而不是一直幫他們安排事情,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著獨立性的,支持不是支配,讓他們自己發掘屬於自己的路,將來他們漫長人生遇上的挫折,他們就有從小已收集的勇氣和能量去應付。

臨床心理學博士鄭穎珩
Vie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