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腫瘤言-李兆康腫瘤科醫生-隔週一

專欄, 有腫瘤言-李兆康腫瘤科醫生-隔週一

早期乳癌 根治機會高

乳癌是本港女性「頭號癌症」,2020年比2019年的確診宗數又多了數百宗。

現時對於乳癌,一般建議45歲以上女士,可每年或每兩年做一次超聲波或乳房造影檢查。當然除此之外,亦建議女性每個月自我檢查乳房,留意會否摸到有硬塊,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自我檢查比較簡單,可以自己每個月做一次,而超聲波或乳房造影檢查就一至兩年做一次,這樣對於能夠及早發現乳癌會有極大幫助。

乳癌早發現或遲發現,分別在哪裡呢?其實治療效果可以有很大分別。如果早發現的話,可能腫瘤仍在生長的初期,轉移或擴散的機會比較低,所以能夠根治的機會就會比較高。

而且,不少早期發現的乳癌,可能只需要一個醫療程序,例如只需要做一次外科手術切除,就已經能根治。但若發現時期數比較後,譬如第三期,就需要不止一個醫療程序,比如做了外科手術之後,醫生都會建議做術後的化療,一般為期半年時間。

而萬一癌細胞已經擴散到身體其他器官,治療程序便可能更加複雜,雖然未必需要做手術,但可能要長期使用藥物控制腫瘤,例如化療或長期的標靶藥物治療,期望令病情不再惡化。所以,早發現、早治療,效果會好得多。

此外,50歲以上的女性,我也會建議每半年做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萬一有子宮頸癌前病變的話都可以及早發現,有較高機會根治。

大腸癌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李兆康醫生
專欄, 有腫瘤言-李兆康腫瘤科醫生-隔週一

肝癌、前列腺癌 – 及早檢測有法

肝癌和前列腺癌,都是香港十大癌症,2020年分列第四、五位。

以肝癌來說,一般香港市民最大的風險是本身是乙型肝炎帶菌者,而乙型肝炎帶菌者佔大約8%人口,建議如果市民已經知道自己是乙型肝炎帶菌者,最好每年檢查一次肝癌指數,即「甲類胚胎蛋白」,以及可以照一次肝臟超聲波,以上兩項檢查每年做一次,即使患了肝癌也可望在早期發現,及早處理。

當然,預防乙型肝炎對於預防肝癌絕對有幫助。政府自1988年開始已經為所有出生嬰兒注射乙型肝炎疫苗,所以如今在香港出世的年輕人,應該大部分都對乙型肝炎有免疫力。當然有些市民會是移民到港,或疫苗有小部分會未能成功產生抗體,所以市民若覺得有需要都可以檢測有否乙型肝炎抗體,再考慮是否需要注射疫苗。

至於前列腺癌,當然是男性獨有的癌症,發病年齡一般在60歲或以上,所以建議男士在60歲開始定期抽血做PSA檢查,PSA即「前列腺特異抗原」,是一個可反映前列腺癌風險的指數。而男士亦要留意自己小便有沒有異常,尤其可能和前列腺癌相關的病徵,例如尿頻、小便不清,「滴滴仔」之類,若有這些症狀,建議盡早見醫生,安排做進一步檢查,最重要是確定有否前列腺癌,有的話盡早開始治療。

但要注意,若驗出PSA稍為偏高,例如6(一般正常PSA水平是4),只是稍高一點的話,未必代表有前列腺癌,可能只是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問題。但即使醫生用手指觸診檢查,也不易分辨是前列腺癌還是良性增生,所以建議如果PSA高過4的話,值得考慮再做進一步檢查,比如磁力共振檢查,甚至安排抽取前列腺組織化驗,最重要是確保沒有患上前列腺癌。

大腸癌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李兆康醫生
專欄, 有腫瘤言-李兆康腫瘤科醫生-隔週一

積極檢查 及早發現癌症1、2號殺手

癌症的出現很難預防,但若能在早期發現癌症,就有機會可以預防癌症變成晚期,增加根治的機會。

以本港「頭號殺手」肺癌為例,我會建議高危人士例如吸煙者,或家中曾經有人患過肺癌甚至其他癌症,這些人士可以考慮早些開始做基本檢查,譬如普通的X光照肺檢查,甚至近年開始應用的低劑量電腦掃描檢查,都可以檢測肺部是否有不尋常的陰影,從而希望萬一已有肺癌的話,可以及早發現和確定,提升治療效果。

不少人擔心,定期照肺會被輻射影響身體。其實X光照肺的輻射量非常低,無需擔心。如果是低劑量電腦掃描,只要檢查過肺部沒有問題的話,一般會建議三至五年後再照第二次。低劑量電腦掃描的輻射量本身都比較低,數年照一次對身體不會有太大影響。

至於「第二號殺手」腸癌,現時一般建議45或50歲以上市民,不論男女,都做一次大腸癌篩查,而選擇有兩個:政府建議和提供的「大便隱血檢查」,或可以直接找醫生做「腸鏡檢查」。如果隱血檢查、腸鏡檢查都沒發現異樣,一般建議可以2至3年後再做第二次。但如果大便隱血驗出有血,就需要進一步照腸鏡看清楚。

近年科技進步,腸鏡的影像十分清晰,如果大腸內有腫瘤或瘜肉,一般都可看見, 且可即時拍照,並切除瘜肉進行化驗。因為大部分腸癌都是由瘜肉演變而成,所以可以想像,只要定期做腸鏡檢查,發現瘜肉即時切除,其實等於有機會預防了腸癌。而若大腸內的瘜肉經化驗後證實只是良性瘜肉,之後可考慮每年做一次腸鏡檢查,防患未然就更理想了。

專欄, 有腫瘤言-李兆康腫瘤科醫生-隔週一

預防癌症新概念 主動檢查早發現

都市人愈來愈關注自己的健康,尤其不想患上癌症,因此其中一個日常最多人提出的問題就是:癌症究竟有冇得預防呢?例如會否好像流感般,有防疫針可打?

有助預防癌症的防疫針,其實是有的,近年政府亦提倡,那就是預防HPV(人類乳頭瘤病毒)的疫苗。因為子宮頸癌很多時都和HPV病毒有關,而現時的疫苗可以預防感染這類病毒,所以變相有助預防子宮頸癌。

但即使HPV疫苗,也不是直接預防子宮頸癌。至於其他坊間常聽到的「防癌」方法,林林總總,尤其多人問:我注意飲食健康,常做運動,是否可預防癌症?

這問題可以分兩方面。首先,健康的生活模式當然是好事,如果長期注意飲食健康,做足夠運動,加上休息足夠等等,應該會比又煙又酒、又多吃肥膩食物的人士,少一點患癌的風險。但要注意,飲食健康、做運動,只是對減低患癌風險有幫助,並不是可確實預防癌症。

同樣地,近年香港人愈來愈愛的咖啡,數年前也曾經有一個研究,結果顯示適量飲咖啡可以將患上乳癌、大腸癌、肝癌甚至頭頸癌的風險降低。但同一道理,絕不可以將飲咖啡等同預防上述癌症,因為以上幾種癌症都有很多不同因素,例如往往和基因有關,所以即使維持飲食健康及做運動,都不代表可改變先天基因帶來的風險。

現代「預防癌症」的概念,應該是「萬一有癌症也可以盡早發現」,避免癌症發展至晚期才發現。所以,即使生活和飲食習慣健康,都要多注意身體,定時做一些需要的檢查,及早發現癌症,增加根治的機會。

有腫瘤言-李兆康腫瘤科醫生-隔週一

頭頸癌患者 近半於「黃金年齡」發病

癌症之中,有一類稱為頭頸癌(Head and Neck Cancers),一般包括鼻咽、鼻竇、口水腺、咽喉、聲帶等位置的癌症,而甲狀腺癌和腦癌則不包括在內。本港每年的頭頸癌個案,差不多一半初診時年齡介乎40-59歲的「黃金年齡」,因此絕不可忽視。

頭頸癌包含的各種癌症不但位置相近,也有其他共通之處,除了鼻咽癌和口水腺癌之外,大部分的頭頸癌都和吸煙有很大的關係。另外一個成因,就是和感染HPV病毒有關。

頭頸癌的病徵,主要視乎腫瘤的位置。例如鼻咽癌,病徵可包括流鼻血、鼻塞、頭痛、聽力模糊等,又例如咽喉癌,會導致病人吞嚥甚至呼吸也有困難,他們普遍亦會發現頸部有淋巴腫脹,諮詢醫生,接受檢查從而發現有腫瘤。

若懷疑有頭頸癌病徵,一般會安排做咽喉內窺鏡檢查,看看鼻咽、咽喉等位置有沒有腫瘤,其次就是從電腦掃描、磁力共振以及正電子掃描等等,判斷腫瘤影響的範圍,以及有否轉移的情況發生。

治療方面,大部分頭頸癌都是採取跨專科治療(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的方法處理,即可能要以外科手術切除腫瘤,再配合術後放射治療或化療以控制病情。

至於近年愈來愈受注目的免疫治療,也有研究應用於頭頸癌,暫時來說並不是頭頸癌的主要醫治方法,因為至今的研究數據,仍未證實免疫治療適合用在頭頸癌的第一線或第二線治療。但隨著免疫治療可以合併化療一起使用,相信將來免疫治療在頭頸癌的治療上也會有一定作用。

近年關於頭頸癌的研究很多,例如美國有研究發現,保持口腔清潔,包括缺牙少於5顆、每年看一次牙醫、每天刷牙、沒有牙周病等,患頭頸癌的風險較低。但嚴格來說,預防頭頸癌最重要的,仍是戒煙及避免感染HPV。

癌症之中,有一類稱為頭頸癌(Head and Neck Cancers),一般包括鼻咽、鼻竇、口水腺、咽喉、聲帶等位置的癌症,而甲狀腺癌和腦癌則不包括在內。本港每年的頭頸癌個案,差不多一半初診時年齡介乎40至59歲的「黃金年齡」,因此絕不可忽視。今次,臨床腫瘤科專科李兆康醫生就會為大家講解頭頸癌的成因、治療以及預防方法。

專欄, 有腫瘤言-李兆康腫瘤科醫生-隔週一

進行放射治療 需戴頭盔?

放射治療的技術日新月異,一般來說,我們會先替病人做一次電腦掃描,醫生再在電腦掃描的影像上畫出腫瘤的位置,以及需要放射的範圍,之後就由電腦去計算每次放射治療需要的輻射量,所以每個個案都是獨立計算的。

現今的放射治療,最講求精準,精準的意思是將輻射盡量集中在腫瘤以及需要治療的範圍之內,而減低週邊的輻射量,這樣就可以減少對腫瘤之外其他器官、組織、細胞等等的影響。

例如,頭頸癌的病人做放射治療,或者盆腔腫瘤的病人做放射治療,可能在治療之前都需要經過一個工序,我們稱之為「電療設計」,在這個電療設計裡面,例如頭頸癌,我們會先替病人做一個頭套,這個頭套的目的是在放射治療時可以固定病人頭頸的位置,以避免在放射治療期間移動。病人愈能固定不動,就愈能增加放射治療的準確性,效果當然較理想了。

最後,有沒有哪些腫瘤是不適合放射治療呢?其實並沒有哪種特別不適合,但當然亦不一定會用放射治療,因為現時治療腫瘤有很多方法,除了放射治療,大家都可能會聽過化療、手術、標靶治療、免疫治療等等,醫生的責任是為每個病人獨立去考慮,選擇對病情最有利的治療方案,如果覺得放射治療可幫到病人,就可能會加入方案裡面,但當然都會先徵詢病人和家人的意見。

專欄, 有腫瘤言-李兆康腫瘤科醫生-隔週一

放射治療需細心護理 留意病人喝奶溫度

接受放射治療的病人,除了皮膚之外,在護理方面要注意的事還有很多,而且無論放射治療期間或完成治療後都要注意,以下舉一些例子:

  1. 頭頸癌的病人做放射治療期間,醫生會建議他們保持口腔清潔,多用漱口水清潔口腔,因為病人可能會因為口腔痛楚,無法正常進食,亦不能如常刷牙,所以會建議他們多用漱口水,盡量保持口腔清潔衛生。
  2. 在進食方面,如果因為口腔發炎而食不下嚥的話,就會建議病人飲營養奶,藉此增加身體的熱量。有些病人喜歡把營養奶稍為冷藏一下才飲,口腔會更舒服。所以,其實照顧病者的家人都可以留意,看看甚麼溫度病人會飲得最舒服。始終,病人身體營養足夠是很重要的,醫生亦會鼓勵家人協助。
  3. 若是盆腔的位置做放射治療,病人較多會有肚瀉的情況,醫生通常會處方普通的止瀉藥。如果病人有小便灼痛,甚至可能會需要用止痛藥和抗生素,目的都是減輕病人的痛楚,對整個抗病的過程都會有比較正面的幫助。至於戒口,通常這種情況都不建議病人吃生冷或刺激性食物,避免生冷刺激有機會令病人肚瀉得更厲害。
  4. 外出時要保護皮膚,例如有太陽的日子如果需要出街,可買一條絲巾讓病人包裹頸部,家人甚至可以幫病人開傘擋太陽,盡量避免曬到放射治療部位的皮膚。
專欄, 有腫瘤言-李兆康腫瘤科醫生-隔週一

放射治療副作用 避免擦拭或曝曬

關於放射治療,常有病人會問:是否所有腫瘤都需要用到放射治療?

並非所有腫瘤都會用,但放射治療本身的確可以用在任何腫瘤的治療上,好像香港常見的肺癌大腸癌、鼻咽癌、頭頸癌、乳癌等等,我們很多時都會用放射治療來做根治性的治療,或者手術後的輔助治療,即在手術後進一步提升病人痊愈的機會。

當然,和所有療法一樣,放射治療也會有副作用。而副作用主要視乎做哪一個部位的治療,例如是頭頸癌的話,主要照射頭、頸等等,很多時放射治療的副作用就包括有口腔發炎、口乾、影響胃口而令病人體重下降等等。

另一常見副作用是,由於放射治療的射線進入身體之前,要先經過皮膚,於是對皮膚會有一定影響。例如做完放射治療後,有時皮膚就好像經過太陽曝曬,起初會慢慢的變紅,跟住會慢慢變深色,然後就會有脫皮的情況。如果護理得不好,甚至有機會出現像嚴重曬傷的傷口。所以我們通常會建議病人注意幾件事,同時希望家人或照顧者也可以幫忙注意:

1. 洗澡的時候,不要洗擦放射治療部位的皮膚,用軟毛巾輕力抹拭就可以。

2. 不要再讓太陽曝曬放射治療的位置及附近的皮膚,因為大家想想,放射治療本身已經是一種輻射,當然為了治病是有需要的,但如果放射治療後同一部位又經常曬太陽,而太陽光之中又有紫外線輻射,這就有機會令同一個部位接受了太多的輻射。另外,曝曬亦有可能加重皮膚灼傷、燒傷,所以是需要避免的。

專欄, 有腫瘤言-李兆康腫瘤科醫生-隔週一

高能量放射治療 癌症以外的應用

放射治療」大家可能聽得多,但其實「放射」出來的究竟是 甚麼呢?

所謂放射治療,即一般叫的「電療」,事實上並非用電,而是用放射線,傳統是用高能量的X光做治療,比我們平時照肺的X光,能量高幾十倍,對著腫瘤進行照射,從而殺死腫瘤細胞,令病人腫瘤的體積縮小,甚至有機會完全清除,令病人達至康復。

以上就是放射治療的基本原理,而現在所用的射線和實際操作方法林林總總,例如有一種叫「近距離放射治療」,是將放射物質置於腫瘤旁邊,以極近的距離進行放射治療,例如子宮頸癌便常會用到。

一般人的認知,放射治療主要用於癌症治療,但其實不一定嚴重的病才會使用,因為放射治療除了可以醫治癌症惡性腫瘤之外,有時我們也會用在一些良性的情況。例如有一種特別的體質,容易因為小小傷口就形成一種叫「蟹足腫」的疤痕,這類體質的人士,無論打針、穿耳、開刀的傷口,都有機會形成「蟹足腫」,而且疤痕可以愈來愈大,便可考慮做手術除去「蟹足腫」,之後再做放射治療減低「蟹足腫」復發的機會。

當然,用於治療「蟹足腫」的放射線,輻射量會比一般治療癌症所用的為低。事實上,不同情況所用的放射治療,輻射量都會有分別的。

專欄, 有腫瘤言-李兆康腫瘤科醫生-隔週一

癌症病人打新冠疫苗 治療期間應留意

1.癌症病人可否打新冠疫苗?癌症病人應選擇哪種?為什麼?

李兆康醫生:癌症病人接受抗癌治療期間,可以接種新冠疫苗,是安全的。而癌症康復者接種疫苗,效果和正常人一樣。但化療因為會影響身體的白血球數量及免疫能力,所以不建議接種減活疫苗,而滅活疫苗、mRNA疫苗等都是安全的,但可能成效較非癌症患者為低。

本港至今採購的兩種疫苗,分別採用兩種不同技術:
科興——滅活疫苗
復星與德國藥廠BioNTech合作——mRNA疫苗(信使核糖核酸)

以上兩種都不屬於減活疫苗,基本上對癌症病人都安全。

2.不同癌症的患者,所適合的疫苗會否有不同?

李兆康醫生:患什麼癌症並非最重要,病人正接受甚麼治療更重要,例如化療對患者免疫力影響較大,所以要留意多一點。

3.如要接種,應在什麼時間?例如化療前/後,或第幾期的癌症較值得接種?

李兆康醫生:建議病人接受完化療療程後,才接種疫苗,避免在化療期間接種。但如果病人是需要接受長期化療,可盡量接受滅活疫苗或mRNA疫苗,暫時所知相對會較安全。

4.癌症病人接種新冠疫苗的其他須知?

李兆康醫生:每個病人本身的情況都不一樣,例如接受同一種化療藥物,對免疫力的影響也未必一樣,因此病人接種新冠疫苗前應先諮詢自己的主診醫生。而接種疫苗後,亦要嚴格遵守防疫措施,例如:勤洗手、戴口罩、減少聚會、保持個人衛生和社交距離。

Vie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