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心漢-萬家輝心理學家

專欄, 輔心漢-萬家輝心理學家

牙周病咁小事都會影響精神健康?

口腔疾病是十分普遍的問題,但很多人對此都不太重視,而口腔健康成為了很多國家的衛生問題之一。在眾的口腔疾病當中,牙周病是最常見的一種。牙周病影響牙肉和牙齒,會使牙齒變鬆、移位甚至脫落。但不要以為牙周病只會影響口腔,其實它與我們的身體及精神健康,有着非常密切的關係。

英國伯明罕大學的學者就為此進行研究,他們檢查及追蹤了大概六萬五千個牙科病人的數據,以確定有和沒有牙周病的患者當中,有多少人會患上心血管疾病(例如:心臟衰竭中風、血管退化)、心臟代謝紊亂疾病(例如:高血壓、二型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關節炎、一型糖尿病、銀屑病)、及精神疾病(例如:抑鬱焦慮、嚴重精神疾病)。研究人員對每位受訪者的追蹤時間平均約為三年。

研究結果顯示,在研究開始時已有牙周病病史的受訪者,他們患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風險增加了 33%,而患上心血管疾病及心臟代謝紊亂疾病的風險,分別增加了18% 及 7%,其中以患上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最高,增加了26%。另外更值得關注的,就是有牙周病病史的受訪者,患上精神疾病的風險比沒有周病的受訪者增加了37%。

口腔健康狀況不佳的情況實在非常普遍,然而直到現在,科學家對口腔健康不佳與許多慢性疾病,尤其是精神疾病之間的關係所知甚少,而相關原因的研究亦只是起步階段。雖然未有足夠的科學資料,但我們仍然必須要小心注意口腔衛生及牙齒健康,好為自己的身體及精神健康做好把關的工作,以免最終因為一些看似很小的問題,而換成嚴重的慢性疾病。

臨床心理學家萬家輝博士

專欄, 輔心漢-萬家輝心理學家

研究發現愈坐愈易患抑鬱

很多都市人都是坐着工作的,特別是在這次COVID-19疫情期間,很多人都是留在家工作,而他們都是長時間坐在電腦前的。

為了探討長期坐着對身心及情緒的影響,美國就有研究人員對3,000 多名研究參與者進行調查。研究員要求參與者報告他們不同活動上所花的時間,當中包括了坐着、看電腦屏幕和運動鍛煉等等,同時研究員也紀錄了他們這些行為,與COVID-19疫情發生之前的分別。另外,研究員亦使用標準的臨床量表來測試參與者心理健康的變化。調查數據顯示,相比疫情發生前,參與者在疫情發生後的身體活動,平均減少了大概32%。而在疫情發生後,參與者亦明顯地感到更加沮喪焦慮和孤獨。

一點點的運動,也可以改善我們的情緒和心理健康。

隨後研究人員繼續觀察參與者的行為和心理健康,試圖找出會否隨時間發生變化。他們發現在調查進行的八週後,隨着適應了疫情下的生活,大部份人的心理健康都有所改善。但對於那些長時間坐着不動的人來說,他們的抑鬱症狀卻不會像其他人一樣慢慢恢復。數據更指出,那些每天大部分時間都是坐着的人,他們心理健康改善的速度顯得異常緩慢。

由這個結果可以知道,長期坐着和心理健康之間是有關聯的,那就是:更抑鬱的人會坐得更多;或者坐得更多的人會變得更抑鬱。因此我們瞭解到,即使是一點點的運動,也可以改善我們的情緒和心理健康,而我們也應該更努力嘗試將運動融入日常生活當中。

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今天起就嘗試少一點坐着、多一點運動,使生活過得更積極更精彩吧!

臨床心理學家萬家輝博士

專欄, 輔心漢-萬家輝心理學家

你懂得活在當下?

世界不停在進步改變,心理治療也不例外。

過去的一個世紀,主流的心理治療經歷數次重大的改變,自心理分析到行為治療,再到現在的認知行為治療,當中的理論基礎與治療手法,都與同時期的社會環境都是息息相關。

到了今天,世界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人對社會、環境、生活方式,都有了很不同的看法。生活由貧乏到充裕;再由充裕到簡樸,很多人的價值觀都有了很大的變化。而這亦間接影響着心理治療的取向。

要於這個大時代中安身立命,學會接納及活在當下,變得加倍重要。

就在這個時期,心理治療也開始有了一些變化。最近在國內外都興起了以靜觀為本的心理治療,如靜觀認知療法、靜觀減壓療法、辯證行為治療、接納及承諾治療等等,而筆者就是接納及承諾治療的支持及推動者。接納及承諾治療簡稱為ACT,它主張人無須與困擾的情緒或認知糾纏,更無必要強行控制或壓抑負面的感受;相反人應學習與不同的情緒感受及認知相處,好好接納它們的存在而非將它們趕出腦外,並減少跟情緒掙扎或搏鬥,騰出時間並承諾放於對自己人生更有價值的事情之上,使人生過得更有意義。

依筆者的觀察,ACT某程度上是回應着現代社會的改變,我們正面對與從前很不一樣的環境,病毒、封城、污染、暖化、戰爭、對立、燥動不安等等,都成為了現今世界的問題,而我們每天面對的問題,亦比從前更加複雜多變。要於這個大時代中安身立命,學會接納及活在當下,變得加倍重要。而專注地過着對自己認為有價值的生活,可能才是現化人心理需要的出路。

萬家輝博士
臨床心理學家萬家輝博士

專欄, 輔心漢-萬家輝心理學家

靜觀得多會變自私?

過去十數年間,靜觀成為了很多人的學習及練習的課題,不同的靜觀課程、體驗工作坊、甚至親子活動應運而生,一時間靜觀仿佛變成了人生必修課。筆者當然都曾經開設過一些靜觀及與它相關的心理治療課程,近一兩年更被不同的機構邀請舉辦這些課程。但靜觀是否就是萬靈之藥方,對任何人都有絕對的正面影響呢?

今年四月,於《每日科學》期刊就刊登了一篇名為「靜觀可能使你變得自私」的文章,提及了一個由水牛城大學進行的一個研究,當中探討了靜觀與社會行為的關係,結果有一點出人意表,十分值得參考。

《每日科學》期刊就刊登了一篇名為「靜觀可能使你變得自私」的文章,結果發現,靜觀練習使那些比較傾向獨立的人,減少關心別人及社會,似乎變得自私。

研究的主題是親社會行為(prosocial behavior),它泛指一切有益於他人和社會的行為,如助人、分享、謙讓、合作、自我犧牲等等。而研究員希望瞭解,靜觀練習會否提升練習者的親社會行為。他們對366位成人進行了兩個實驗,測試靜觀練習對不同的人會產生甚麼影響。結果發現,對於那些傾向認為自己與別人是相互依賴的人來說,靜觀的確增加了他們的親社會行為。然而,對於那些傾向於認為自己是獨立的人來說,靜觀練習實際上減少了親社會行為。換句話說,靜觀練習使那些比較傾向獨立的人,減少關心別人及社會,更加專注於自己的世界,他們似乎變得自私

當然這個結果絕非否定了靜觀練習的好處,而是指出了靜觀的影響會因不同人的性格、成長背景、及其他因素而有所差異。就例如亞洲人有比較集體主義的傾向,相較西方人他們會相信人應該是相互依賴的,因此對亞洲人來說,靜觀會對我們的親社會行為有比較正面的影響。而對於西方個體主義比較強的人士,靜觀則可能適合成為引導他們活在當下的方法。

臨床心理學家萬家輝博士

專欄, 輔心漢-萬家輝心理學家

長者容易跌倒 與天氣變化有關?

大腦是人體中最神秘的器官,它不單是我們一切活動的主宰,更有著與其他身體器官很不一樣生態及變化,正因如此,現今的科學家不斷努力對人類大腦進行不同的研究,而其中於2018年,就有一項很有趣的研究發表了。

這是一項是有關「認知能力與季節的關係」的神經科學研究,科學家發現老年人在夏末和初秋的思維和注意力,會比冬季及春季表現更好,這指出了長者在比較暖和的日子,大腦會有更佳的認知能力。研究亦發現,大腦的容量會在秋季到冬季之間,漸漸縮小10-26%,而由春季開始到夏季結束之間,它卻會慢慢變大。這說明了大腦很多部份的容量都不是固定不變的,亦間接證明了長者在夏季會有更好的認知能力的原因。

及後有另一項有關天氣和季節變化如何影響大腦容量的研究,於2020年間發表。這項研究於美國康涅狄格州進行,並整整持續了十五年之久。在Gregory Book 的帶領下,研究員在十五年內不同月份及季節,為3,279名健康人士進行了腦部掃描,以計算他們腦部皮層的大小。結果發現,負責協調及運動功能的小腦 (cerebellum),於夏季及秋季的時節,皮層會慢慢變大,而在冬季及春季時會漸漸變小。

一項有關天氣和季節變化如何影響大腦容量的研究,結果發現負責協調及運動功能的小腦,會在冬季及春季時漸漸變小,這正好解釋了很多長者在冬季會比較容易跌倒的原因。

科學家估計,這個現象可能與我們祖先在冬季比較不活躍有關。而這個因天氣而出現的小腦變化,正好解釋了很多長者在冬季會比較容易跌倒的原因。因此在冬季時,做好頭部的保暖,不單可以提升長者們的認知能力,更有可能減少他們跌倒的機會。

人的腦部的確是一個神秘的器具,科學家們對它的瞭解亦只是九牛一毛。希望往後的未來,我們能夠對它有更多的瞭解,從而提升人類的健康及生活質素。

萬家輝博士 臨床心理學家
萬家輝博士 臨床心理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