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脈相承-倪詠梅中醫師-隔週三

專欄, 醫脈相承-倪詠梅中醫師-隔週三

抽筋唔一定缺鈣 教你5招自救防抽筋

踏入十一月,由於已過立冬,節氣上已完全進入冬天的天氣。不知大家有沒有留意,冬天特別多筋骨痛症問題?例如肩膊、腰骨、膝頭都特別易疼痛。除了這些痛症外,冬天特別容易出現睡到半夜腳抽筋的問題,這些小毛病非常影響睡眠,曾經有病人因為每夜都腳抽筋導致精神緊張,不能安心睡覺,因為沒有精神,每天上班都恍恍惚惚的。

郭小姐(化名)是典型的上班族,天天穿高跟鞋上班,周末的時候也偶然運動一下。數個月前晚上睡覺時右腳突然抽筋,痛得她尖叫起來,好不容易呼喊到家人為她拉筋才可以再次睡下。不過,隔了兩晚又再度抽筋,之後反反覆覆,一周總有一兩次抽筋痛醒,令郭小姐難以安睡,家人也頗有怨言。由於郭小姐母親以前也有半夜抽筋問題,她以為是遺傳所致,也以為是缺鈣所致。可是吃了鈣片一個月也沒有任何改善,而且由於抽筋實在太痛,令她開始懼怕睡覺,不夠休息之下影響工作及生活,最終轉向中醫治療。

仔細問診之下,原來郭小姐是血虛體質,而且有幾個壞習慣,令她很易抽筋。第一是睡覺時總是把腿露出被褥外,任由它受冷。中醫認為寒性凝滯收引,會令筋脈肌肉收緊,因此很易抽筋。另外就是怕胖,過度節食。平日米飯等碳水化合物不吃,午餐就是一個沙律,總是處於半飽狀態,進食過少導致氣血不足,筋脈不能得足充足的氣血來滋潤,也會變得更緊。她平日愛穿高跟鞋,也會令小腿肌肉收緊,加劇抽筋問題。

冬天特別多筋骨痛症問題,例如肩膊、腰骨、膝頭都特別容易疼痛。

很多人以為抽筋一定是運動過度、或是骨頭問題。從中醫角度看,腳抽筋是筋脈過於收緊的問題,而肝主筋,肝亦藏血,血虛的人士筋脈得不到足夠的氣血濡養,就易收緊或疼痛。如果再加上天氣寒冷,令筋脈收緊,抽筋的情況就會更為嚴重。

血虛型的抽筋,常見於女性、或是懷孕中、月經前後、年齡較大的人士身上出現。以下教大家幾個小方法來改善,如一周後仍未解決,請諮詢註冊中醫師。

1. 睡前拉筋15分鐘

2. 睡前泡腳半小時,水必須浸至小腿肚

3. 睡前飲熱紅糖水一杯,以2匙紅糖或黑糖調熱水200毫升飲用

4. 穿長褲睡覺,腳不要伸出被子外

5. 平日多吃紅棗、龍眼肉、牛肉等養血食物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碩士、註冊中醫師倪詠梅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碩士、註冊中醫師倪詠梅

中藥師之旅-中藥師-隔週三, 專欄, 醫脈相承-倪詠梅中醫師-隔週三

體質下降全因凍飲?

多謝《都市日報》邀請,可以在這個專欄和大家分享中醫的知識和體會。總是有病人問:「為什麼中醫總說不可以飲凍飲?吃生冷?我看中醫又說要清熱,那我直接飲杯沙冰,喝下去肚子冰冰的,不就很清熱了嗎?」

中醫說不能吃生冷,是因為「陽氣」是生命的根本,活人是暖暖的,當生命消逝了才是冰冷的。身體各個臟腑都要靠陽氣才可以運作,如果我們常常喝冷飲、吃生冷如雪糕、沙律等等,都會削弱陽氣,令臟腑的功能變得低下,出現種種不適。例如脾胃陽虛,就會易胃痛、胃氣、腹瀉等等;肺氣寒的話,就會咳嗽、久喘、痰多;腎陽虛的話,說會疲勞、怕冷、腰膝酸痛、不孕、性功能低下。尤其是女性,氣血一般較弱,生冷對身體的影響更大。

以上的情況不一定在吃生冷後立即出現,過程可能很緩慢,甚至到三十歲以上,身體質素慢慢下降時才出現。因此吃生冷一時爽,可是對身體的影響卻是緩慢而久遠了。

體質下降 凍飲成致命元兇
中醫說不能吃生冷,是因為身體各個臟腑都要靠「陽氣」才可以運作,如果我們常常喝冷飲、吃生冷如雪糕、沙律等等,都會削弱陽氣,令臟腑的功能變得低下,因而出現種種不適。

可是話說回來,香港的夏天長,動輒就三十多度,這時候還喝熱飲實在是難以忍受;亦有一些人體質燥熱,冬天也不怕冷,整天都易出汗。他們往往會奇怪,既然每次看中醫都是清熱,倒不如我飲杯沙冰,一杯到肚,整個人都涼快了,問題不就解決了嗎?

喝冷飲不等如清熱,冷飲的確可以降低身體的溫度,令整個人感覺涼快一點,煩躁的感覺也少一點。但問題是它只是「溫度冷」,本質並沒有清熱的效果,只有喝的時候舒服,不喝的話煩熱的感覺又會再回來。

從中醫角度看,只有性寒、性涼的食物/藥物才可以清熱,溫度不是最主要的。舉一個例,薄荷性涼,即使它在常溫狀應,飲用時也會令人帶有涼意,這些性涼性寒的中藥,才可以從根本清除內熱,因此涼茶即使熱飲,也是有效的。

吃生冷喝冷飲,帶來只是一時的舒服,可是伴隨的是整體體質緩慢下降,大家一定要忍口,尤其是在冬天,沒有必要的話就不要點冷飲了。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碩士、註冊中醫師倪詠梅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碩士、註冊中醫師倪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