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醫學

中醫攻防-李灼珊中醫師-每週五, 專欄

中醫最高境界 「不治已病治未病」

很多人不了解中醫和不懂中醫,他們是以西醫的眼光和思維方式來看中醫,完全不懂中醫的思維方式和精髓。作為一個有著幾十年經驗的中醫師,我的觀點是——中醫是傳統文化的瑰寶,永遠有傳承的價值。

要知道,西醫研究的是物質的身體,它是一門技術,可以標準化,人材也可以批量培訓,所以現在的西醫很強大。但中醫研究的是形而上的身體,是一門藝術,需要靈感和悟性,所以,真正學懂中醫的人材不多。高明的中醫不僅可以在疾病的初期發現,並能提前消除疾病,這就是民間常說的「中醫治未病」。

事實上,治未病的概念源遠流長,早在兩千多年前,《黃帝內經》已提到「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上工治未病」等等概念。唐代著名醫家孫思邈亦倡導「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之於無事之前」,並提出「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起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的觀點。所以,治未病可說是中醫學重要的預防保健概念,強調防患於未然,亦是中醫的養生之道。

我認為,這是中醫的最高境界,也是中醫的生命所在。如果理解了這兩點,那些不相信中醫的人就會放棄他們幼稚的觀點了。中醫還是一門哲學,一門關於人生的哲學。學好了中醫不僅可以治病救人,還可以修身養性,成就人生的其他事業。

中藥師之旅-中藥師-隔週三, 專欄

教病人分辨黨參 學藥就是學做人

誤打誤撞之下踏上中藥之路,成為了中藥界的一份子,家人及身邊的朋友就會覺得很古老,多數人的思維會時光倒流到清朝或更早以前,天花亂墜,愈說愈遠。還叫我把脈,其實我沒有學過把脈,我修讀的中藥課程,沒有診斷學,學習的有配劑、中藥鑒定、炮製,實踐性高的一門專業。

不少人覺得配藥是「拿吓拿吓」,只是不清楚箇中玄機。從接過處方箋的一刻,我們身為配劑員,首先是進行審方,病人可能覺得我們「慢吞吞」,但慢是慢得有道理的,檢查有沒有配伍禁忌、妊娠禁忌、不合理用量等等,仔細無誤,所以「我急,你先驚」。

一次病人向我查詢有關黨參的事宜,我便向她解釋,黨參的種類很多,有「紋黨」、「潞黨」和「川黨」,香港多數出售「紋黨」為主,蘆頭下一半以上具有橫紋,採收後多數會在上部,即近蘆頭位置打孔,穿上繩子進行曬晾,乾燥後如不熏硫磺就要曬得很乾,成品會變得很乾很皺,橫紋很深、很明顯,賣相一點也不美觀。用鼻一聞陣陣香甜,不帶點酸味,這是天然的味道。黨參以往長時間作為人參偽品使用,到了清朝才有屬於自己的名字。

藥物有很多有趣的地方,例如協同反應,即「大家夾唔夾」。黨參具有健脾益肺,養血生津的功效。用於脾肺氣虛,食少倦怠,咳嗽虛喘,氣血不足,面色萎黃,心悸氣短,津傷口渴,內熱消渴的功效。然而黨參配紅棗可提升益氣補中的功效、黨參配黃芪可增強益氣養血之功,稱之為相須。但是黨參與藜蘆同用會出現配伍禁忌,但大家不用過份擔心,藜蘆是一味很冷背的中藥,即使多常用亦可放心,因為有我們一班專業的中藥配劑員為您們的健康把關。

學藥就是在學做人,不少藥材飲片顏色很白、很鮮亮,卻不及一些外表醜陋,內裡蘊藏着營養和健康的藥材,不能以貌取人,對待病人亦必須這樣,看藥了解外在,也要看清楚它的內在美。

作者:國際中藥及食品發展聯會聯絡部副主任 張雅惠

中醫攻防-李灼珊中醫師-每週五, 專欄

人參補心血 改善抑鬱情緒

中醫學認為,心臟不但主管血脈,還主管情緒及專注力,例如:開心、關心、愛心、變心、憂心、傷心等,都要勞累心臟去表達。或者我們專注某些事情,例如:心機、心計、心算等,都是勞累心臟的工作。

世界衛生組織多年前預言,抑鬱病到了2020年將會成為全球第二號殺手,但疫情令這問題被忽略了。西方醫學視抑鬱病為精神病,其實中醫學的「心」已包括了精神、情緒等。從中醫的經驗可知道,抑鬱病患者「心」的功能有部分是喪失的。他們沒有心機,沒有心計,而且更沒有關心、愛心和開心等情緒。剩下的只是憂心、煩心和傷心的負面情緒。

中醫學認為,一般供血充溢的臟器,其生理功能是健康的,供血不足的臟器才會在生理功能上便會有缺陷和衰退。所以,抑鬱病的其中一個主要病因是心臟供血不足。對於心臟供血不足的病人,中醫師會因應不同的情況、體質配藥治療,但整體而言,治療抑鬱病最好的中藥就是人參。人參可大補元氣、養心安神、開心益智,既可強心又可補血。

據統計,在所有自殺的案例之中,大部分都是先有病因→抑鬱病→自殺行為,即是說是因種種情緒、心理和生理問題,導致心臟供血不足,再引起抑鬱病,最終產生自殺念頭。當年知名藝人張國榮,如果能及時讓他服用一段時間人參,他可能不會自殺!

中藥師之旅-中藥師-隔週三, 專欄

散劑見效快 服後不宜多飲水

在坊間的藥店,很多市民都會購買藥粉(散劑)自行服用,但究竟散劑有沒有分種類?而規格方面又分了多少個?以下就為各讀者解說。

首先,散劑是指原料藥物或與適宜的輔料經粉碎、均勻混合製成的乾燥粉末狀製劑,可分為口服散劑和局部用散劑。口服散劑一般溶於或分散於水、稀釋液或者其他液體中服用,也可直接用水送服 ; 局部用散劑可供皮膚、口腔、咽喉、腔道等處應用。按《中國藥典》粉末分等下,可分為最粗粉、粗粉、中粉、細粉、最細粉、極細粉6種規格,可按需要而選用,一般情況下內服散劑會選用細粉,而外用散劑及兒科散劑會選用最細粉,眼用散劑則使用極細粉為主。 散劑工藝流程為:粉碎→過篩→混合→分劑量→品質檢查→包裝。

其次,市民會喜歡購買一大瓶散劑慢慢服用,其實這是不理想的,因為當瓶蓋開了又蓋上多次時,會受到空氣中的微生物污染,本人曾試過委託化驗所作微生物檢測比較時,發現開瓶後的散劑微生物含量檢測結果可以是以倍數上升!所以,如需要使用內服散劑時,本人會建議消費者選購有獨立包裝的單劑量散劑為宜。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服用散劑時不宜過急,單次服用的劑量應以適量為主,且服藥後不宜飲過多水,以免藥物過度稀釋導致影響藥效。

散劑

中藥小百科

【劑型】散劑

【優點】比表面積較大、易分散、製備簡單、奏效較快;對瘡面有一定的機械性保護作用;口腔科、耳鼻喉科、傷科和外科應用散劑較多,也適於小兒給藥。

【缺點】容易吸濕、結塊,甚至變色、分解,從而影響療效及服用,而且劑量較大,易吸潮變質;刺激性、腐蝕性強的藥物以及含揮發性成分較多的處方一般不宜製成散劑。

【使用注意】內服散劑應溫水送服,服用後半小時內不可進食,服用劑量過大時應分次服用以免引起嗆咳。

【散劑舉例】珍珠末、蜆殼胃散

作者:國際中藥及食品發展聯會成員 D. Tsang

中醫攻防-李灼珊中醫師-每週五, 專欄

善用白附子 祛寒兼美白

在中醫來說,今年屬於「長夏」,因此這個夏天可能仍有一段時間維持酷熱天氣。每年夏天,女士們除了減肥,當然也會忙於美白

如果以坊間的美白產品和中藥相比,相信大部分女士都會相信美白產品的功效較多,但我常對年輕女士說,美白產品很多時都是以化學成分為主,即使聲稱當中有某些植物或中藥的有效成分,相關的成分往往也是在實驗室合成,而不是真正從植物中提煉出來。因為根據中藥的製藥經驗,從植物中提煉有效成分的成本非常昂貴,很難製成百多元一瓶的美白產品。

因此,我有時候會建議病人,自行以中藥白附子,外用護膚。

其實,古時已有記載用白附子製成面霜作美顏之用。白附子藥性大溫,屬純陽的中藥,能祛寒濕之頑疾,故能令皮膚變白。因為寒濕凝聚在面上,會令膚色暗黑及容易出黃斑。而且中醫認為久病必虛寒,面部久患之濕疹、面癬、汗斑、頑固暗瘡等頑疾都屬寒濕之病,所以白附子有能治面部百病之稱,現今用作美容護膚最合適。

如果女士們想自己面部的皮膚白淨無斑緊緻,我教大家兩個簡單有效又經濟的白附子護膚法,正式製作和使用前如有疑問,請諮詢註冊中醫師:

  1. 將白附子粉末加白芨粉末用開水溶解成糊狀,外敷在面上30至50分鐘,然後用清水洗乾淨天一次。
  2. 將白附子粉末加白芨粉末製成面脂,每天作護膚品塗於面上。用久了,面部皮膚就會白淨無斑,兼緊緻無皺紋了。
生活

中西合療有助舒緩癌病

隨著中醫學在香港日漸受到重視,香港人對中醫學了解更多,亦對中醫的信心大大提升,中西合療也成為部分香港癌症病人選取的方案之一。臨床腫瘤科專科蘇子謙醫生同時亦為一名註冊中醫,蘇醫生分享道:「中西結合治療,當然亦是因人而異、因病而異,對症下藥,好處在於可以互相補位,為病人找一個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免疫療法與中醫結合

蘇醫生說,中西合療治療癌症要解釋給市民大眾不易,他為我們分享了一個病人的例子:

一位70多歲的女病人患上肺癌,一直在接受免疫療法,雖然對她來說治療效果明顯,可是免疫療法的副作用令她全身長滿水泡,苦不堪言。「免疫療法令她身體的免疫系統紊亂,而且亦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最後她本人決定停止免疫療法,但停藥後淋巴已開始脹大,意味著癌細胞漸漸活躍起來;病人之前亦試過化療,她認為副作用太辛苦,不打算再做,於是我們決定試試只用中藥為病人抑壓癌細胞。」

最初只用中藥時,效果不甚明顯,但幾個月後蘇醫生再為病人檢測癌細胞指數,發現幾近已達正常水平,她全身亦只是剩下一顆細細的淋巴腫瘤,做抽針亦發現沒有癌細胞了。「我給病人的只是溫和的中藥,所以我相信腫瘤仍然存在,只是癌腫瘤在身體裡僵持住,被中藥抑壓著;可以有這樣的效果,相信是因為病人之前做過免疫療法,藥物在身體中活躍了就長期有效。」這就是一個「中西合療,帶瘤生存」的好例子了。

中西結合治療,會因人而異、因病而異,對症下藥,好處在於可以互相補位,為病人找一個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中醫防癌 情志最重要

中醫學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精補」,蘇醫生解釋這句的意思是與其食補品調理身體,不如好好管理自己的情緒,《黃帝內經》說的「思則氣結……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大概解釋是思慮太多人,就會氣血運行不順因而「氣結」。

中醫常說氣機鬱滯就會影響身體,蘇醫生亦表示,在中醫學上,乳癌胰臟癌等都有可能是情緒和抑鬱所引起,他認為長期處於情緒不佳的狀態會容易有癌症,所以預防癌症其中一個重點是放鬆心情,作息定時,就是中醫常說的「調情志」。

臨床腫瘤科專科蘇子謙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