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風

健康Up 1 Up-(不同醫生輪流寫)-隔週四, 專欄

中風併發症 突然雙目失明

很多人知道中風是嚴重的疾病,需要爭分奪秒去救治。但卻不知道中風只是一個病徵,而中風的原因卻很多,針對每個不同原因治療各有不同。中風亦有不同的併發症,每個併發症需要不同的治療。以下的中風個案,經歷了不同的併發症。我得到病人同意在此分享,讓大家對中風和併發症有多一步的認識。

病人是一位六十歲的行政主管,他有多年血壓高和糖尿病,而且有腎功能障礙(肌酸酐高達450umol/L)。有一天他突然左邊手腳乏力,卻因為工作太忙,所以過了兩天才來醫院,在時間上已經過了黃金窗口期,所以不能接受血溶栓治療。

為該病人照磁力共振時,見到右邊大腦有缺血性中風,第二日他突然間發覺雙眼看不到左邊的東西,檢查發覺雙眼左邊視野區失明。再做第二次磁力共振時,發現中風的範圍擴大致影響到視神經區。並且有血塊塞住血管。

我們立刻找腦外科醫生做介入治療。首先將血塊取出後再放入支架,以防止中風蔓延。此外處方抗小板藥物以減低再次中風的風險。又過了兩天,該病人的痛風症發作,左腳的大拇指關節很痛,但因為他的腎功能已受損不能處方一般的痛風藥物,於是處方類固醇。

他吃了類固醇之後痛風立刻好了,但精神卻混亂而且有譫妄症,不能夠辨認自己病床,以致他去完洗手間之後會返錯床位。我們將他的血壓調校返好,減低類固醇劑量,再加上氟哌啶醇(Haloperidol)藥物,並且將小便感染醫好,他的譫妄症於是受到控制。

該病人在中風前日理萬機,公司大小事均須他作最後決策。他經過物理治療後,已經可以行動自如,而且視野亦都恢復,沒有盲區,但是腦筋轉數卻仍然要訓練,我們轉介他去職業治療做專職的認知再培訓,經過多個星期的訓練,已經逐漸康復,很快可以重返工作崗位。

中風病發時每分鐘會有400萬神腦經細胞死亡,因此愈早接受治療,就愈能減低對腦部細胞的損害,降低日後殘障的風險。而當懷疑身邊有人中風,應該立即撥打999,盡快送院救治。

香港港安醫院 -荃灣腦神經科顧問醫生 劉國光醫生
中醫攻防-李灼珊中醫師-每週五, 專欄

中藥助降血壓 勿忘控制情緒

高血壓病的形成,其實大多數都包含了先天和後天的因素。首先是大多數都有家族性遺傳,但亦會因長期飲食不當、壓力大,吸煙及大量飲酒而催生成高血壓。

長期高血壓,會令心臟變大和肥厚,形成冠心病,亦會令腎臟長期缺血而萎縮變小,引致腎衰竭。高血壓最大的隱憂,仍是會引致薄弱的腦血管破裂而中風,或堵塞腦血管而造成腦栓塞中風。所以一旦患上高血壓,除了要定時服降血壓藥外,亦要經常服一些降血壓、通血管的中藥作輔助治療。

這些中藥都可有助降血壓:何首烏、布渣葉、山楂可以去瘀行血,幫助血壓下降;杜仲可以補腎,改善腎缺血現象;桑寄生、羅布麻可以改善小動脈痙攣的現象。以上的中藥都有降血壓的功效,亦可預防高血壓病引致的併發症。 還有很多很多可以降血壓的中藥,在此不一一舉例了。中醫學本身是最講求不同的病因用不同的中藥,即是所謂的「辨證施治」,而高血壓可分為不同證型,如肝陽上亢型、腎陰虧虛型等,這些證型更常會混雜出現在同一個病人身上,所以每個高血壓病人需要的中藥都可能不相同,大家在用藥前最好先諮詢註冊中醫師。當然,適當運動、飲食清淡、減少動氣、少飲酒等,也是高血壓人士必須注意的。

娛樂

四料影帝開祝捷會 林家棟傍實  謝賢變番精靈:我一路跟住佢㗎喇

85歲謝賢早前憑《殺出個黃昏》勇奪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成為四料影帝,並由林家棟陪同上台攞獎,當四哥除下口罩時,卻被發現有嘴歪情況,令人擔心他中風。事後林家棟澄清,指四哥只是早前換牙,所以才會嘴歪。林家棟因為對四哥無微不至,被封為「#最暖男主角」,不過林家棟指在頒獎禮前謝霆鋒已叮囑他代為照顧四哥,又指自己身為後輩和監製,照顧四哥是理所當然。

日前四哥聯同《殺出個黃昏》演員林雪、鍾雪瑩等開祝捷會,身為監製和編劇的林家棟全程傍實,被問得獎感受時,四哥變回精靈,大騷幽默本色:「其實我係買獎!」家棟立即否認:「你唔好亂講,絕對冇!」問到原班人馬會否拍續集,四哥便說:「問佢(家棟)啦!」家棟秒回:「你唔好加價!」之後四哥還打蛇隨棍上說:「我一路跟住佢㗎喇!」可見兩人感情超好!

健康Up 1 Up-(不同醫生輪流寫)-隔週四, 專欄

高血壓急症須即時入院

高血壓被視為隱形殺手,因為很多時身體沒有明顯症狀,往往在體檢時才發現,或因要醫治心臟病腎病時才給檢測出來。一些因內分泌疾患而繼發高血壓的患者,及控病不佳或延醫的原發性高血壓人士,更會容易出現血壓飆升不降的「高血壓急症」,如不及時送院急救,可導致器官衰竭,令性命有危險。

根據美國心臟協會2019最新的指引,血壓類別為:

一、正常(收縮壓<120mmHg,舒張壓<80mmHg)

二、升高(收縮壓120-129mmHg,舒張壓<80mmHg)

三、一期高血壓(收縮壓130-139mmHg,舒張壓80-89mmHg)

四、二期高血壓(收縮壓 ≥140mmHg,舒張壓 ≥90 mmHg)

以上類別應基於至少在兩個不同場合進行的多於兩個讀數來確認。惟一旦血壓急升至異常高的水平,便會達至高血壓緊急狀況,一般定義為收縮壓大於180 mmHg,或舒張壓大於120 mmHg,可能伴隨輕微頭痛胸悶等症狀。

如果情況繼續惡化,便會導致包括心、腦、大動脈及腎臟等主要器官受損,稱之為高血壓急症,患者會出現頭暈、劇烈頭痛、頭暈、嘔吐、或甚呼吸困難等症狀,身體狀況非常危險,或會演變成主要器官衰竭、高血壓腦病變等嚴重併發症。由於情況危急,高血壓急症患者須入深切治療部留醫,醫生會密切監察患者血壓,並用靜脈注射血壓藥,令患者在短時間內降低血壓,但同時降血壓速度又不能過急,因若血壓急跌會令主要器官供血不足,可造成急性腎損傷、缺血性中風、心肌梗塞,令病情進一步惡化。因此,治療目標是在短時間內,把血壓降至收縮壓(上壓)貼近160mmHg、舒張壓(下壓)貼近100mmHg,然後逐漸降至正常血壓。

近年高血壓漸有年輕化趨勢,不再是「老人病」,應趁年輕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高血壓急症好發於本身因有分泌疾病、腎病而容易血壓高的患者,另一類高危人士,則是長期不依時服藥,或對高血壓治療及生活改善上置之不理的慢性高血壓患者。因此,要預防出現高血壓急症的情況,無論是原發抑或繼發高血壓的患者,必須遵從醫生指示,定時服用降血壓藥,及定時量血壓,身體如有不適或發現血壓有異常,須及早求醫。

近年高血壓漸有年輕化趨勢,不再是「老人病」,應趁年輕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包括日常多做運動,充足睡眠,良好飲食,減少攝取鹽、糖、脂肪和加工食物、多進食高纖食物如蔬菜和水果,減少攝取酒精,戒煙,控制體重,避免過度操勞及情緒太波動,均可有效減低患上高血壓的風險。

香港港安醫院荃灣急症科顧問醫生羅志榮
生活

預防心血管病3大方案

近年醫學研究已確認,低密度膽固醇過高,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的一個主要風險因素。而且根據歐洲心臟協會的2019年指引,已確診心血管疾病被列為極高風險患者,他們的目標低密度膽固醇水平為1.4mmol/L以下,並把低密度膽固醇水平控制至原來的一半或以下。

可是,香港大學以港島西聯網的心血管病患者數字得出,超過九成心肌梗塞患者出院時會獲處方他汀類等降膽固醇藥物,但只有25.8%出院接受一年治療後,其低密度膽固醇可控制於目標水平內,情況令人擔心。加上近年整體心血管死亡個案數字有所上升,因此,香港大學與生物科技公司安進香港合作,推出三大方案,希望以「三管齊下」的方法減低港人心血管疾病首次發病及復發風險。

人工智能預測作一線預防

到底港人的心血管病風險有多高?歐洲心臟協會歸納出現有最少16個估計心腦血管疾病風險模型,但港大醫學院護理學院及公共衞生學院助理教授徐詩鈴博士指,目前國際上未有能針對港人情況的模型,「欠缺以本地數據的模型,難以精準預測本港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風險。」

有見及此,第一個方案是香港大學聯同香港創新及科技局研發心血管疾病預測風險模型,即華人個人化心腦血管疾病風險評估分數(P-CARDIAC),以人工智能技術,研發出香港首個深度預測心腦血管疾病風險模型。利用P-CARDIAC,可以更精準預測香港一般市民患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作為一線預防。

至於二線,即預防復發,港大醫學院藥理及藥劑學系副教授兼藥物安全及應用研究中心研究主管陳慧賢博士指出,計劃中第二個方案是香港大學收集逾1.8萬名在2003年至2016年期間,於港島西聯網患相關疾病患者的數據。陳慧賢博士指出:「有近七成患者出院時會獲處方他汀類藥物,當中超過九成心肌梗塞患者出院時會獲處方他汀類等降膽固醇藥物。但當中僅25.8%心肌梗塞患者在出院後接受一年治療,其低密度膽固醇水平可控制於目標水平。」

醫學研究已確認,低密度膽固醇過高,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的一個主要風險因素。

「心安你得」應用程式連結醫生患者

為幫助患者密切監察他們的身體情況,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心臟科蕭頌華教授解釋第三個方案,「推出『心安你得』手機應用程式的目的,是為了讓心肌梗塞患者可隨時隨地了解自己的身體情況和進行視像復康計劃,從而增加他們對復康的依從性,更頻密接受血脂測試,並按情況調整治療方案,以預防再次因心臟病發或中風的風險,及減少再入院或死亡個案。」

患者可透過手提心電圖儀器測量身體數據,其數據會即時上載至手機應用程式並即時進行分析,患者及醫生可同步掌握相關結果。患者的心血管因素控制分為九項,如壞膽固醇、好膽固醇、體重、收縮壓、舒張壓、脈搏等。若結果顯示紅色,即代表有風險因素,系統會提醒患者及醫生注意,從而作出相應的調整,包括考慮調整用藥劑量。

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心臟科蕭頌華教授
生活

多曬太陽做運動預防臨老縮水

或許大家都有這樣的經驗,就是每逢節慶跟一些長輩見面,總覺得他們好像「縮了水」,令人到中年的自己,也未免對著命運慨嘆:莫非人老了就一定會矮幾吋!

跟身體其他器管一樣,骨骼和肌肉亦會隨年齡增長而自然老化,惟這情況卻成為人老變矮的關鍵誘因。

人體的骨骼會隨年老而流失骨質,主力支撐身體的脊椎尤其因此而不及年輕時「硬淨夠撐」,並容易被體重逐漸壓扁而縮短;與此同時,粘著於脊椎骨節之間,具吸震、卸力功能的椎間盤,亦會隨年長而變薄並失去彈性,於是脊椎骨節之間的距離就會縮減,令整條脊椎變短,導致身高縮水。此外,因意外創傷、跌倒而「扽親尾龍骨」,或因關節病無法挺直身體而駝背,也會影響到年長時身高縮水。

另一方面,當負責保護脊椎,穩定軀幹的腰、背核心肌肉群隨年長而流失,導致上半身不夠力挺直,又會影響站立姿勢而令人變矮。

骨骼老化的最大問題,就是出現骨質疏鬆(簡稱骨鬆),而此病與長者變矮尤其有密切關聯。

骨鬆會造成分解骨組織速度大幅超過製造骨組織,令骨質過快及過量流失,情況猶如投資戶口長期有蝕沒賺,於是原本緻密的內層海綿骨,就會形成大量孔隙的疏鬆狀態,令骨骼變得十分脆弱及易裂、折。由於脊椎骨包含了5至7成海綿骨,所以較易有骨鬆,並會引致腰椎出現壓迫性骨折。

患者初時會因椎體變形而呈駝背,繼而隨時間明顯變矮,到嚴重時,即使遇輕微碰撞也可跌倒而骨折,或甚連咳嗽、打噴嚏也可能引致骨折,除了進一步影響高度之外,更會損害自理能力,如兼有髖關節骨折更會增死亡風險。

身高隨年紀大而略有縮水屬正常,但當發現家中長者比年輕時矮了近1.5吋,又或有駝背情況,就應溫馨提醒他們小心有可能患了骨鬆,宜盡早求醫。這是由於即使患了骨鬆,所造成的往往是無形的骨折,可以毫無表徵或症狀,長者本身根本察覺不到。

身高隨年紀大而略有縮水屬正常,但當發現長者比年輕時矮了近1.5吋,又或有駝背情況,就應提醒他們小心有可能患了骨鬆,宜盡早求醫。

臨床上,骨鬆好發於絕了經的50歲以上女士,另過瘦、或日常少吃奶類等食物、或經常不曬太陽的年輕女性也是高危一族。

然而,男士年屆65歲以上也勿掉以輕心,主要是跟男性荷爾蒙降低而增加風險有關。此外,男士如長期接受高劑量類固醇、或化療、或抗痙攣劑治療,或本身患了副甲狀腺亢進等內分泌及腎臟相關疾患,又或炎症性腸病,也會因為過程中骨質受損而成為骨鬆高危者。

至於另一些高危因素,例如:家族骨鬆病史,過量煙酒,因中風、工作或不良習慣而久坐不動,以及長期營養不良,則不分男女,只要是步入中老年的人士也應留意。

雖然已流失的骨質是不可逆轉,但可從今天起儲好骨本,從而延緩或減輕骨質流失導致年老變矮的情況。

例如停經前的女性,可在均衡飲食中,加入奶類製品如芝士,以及豆腐、豆類,堅果等含豐富鈣的食物;另在恆常適量運動之中,加入負重運動來鍛鍊核心肌肉群;而更重要的,便是要多曬太陽,讓身體製足夠造維他命D,以有效吸收鈣質。至於確診骨鬆但未有骨折的患者,及有過骨折的嚴重骨鬆患者,猶幸現時可按醫生建議,選用一些藥物來加快改善骨質密度,及促進斷骨癒合。

香港港安醫院 – 荃灣骨科顧問醫生霍偉明

中醫攻防-李灼珊中醫師-每週五, 專欄

「風邪」入侵易中風

中風腦血管疾病,上了年紀的朋友,幾乎人人聞之色變。而中醫所講的「風」,屬於一種邪氣,而中醫認為,「風邪」是百病之首。因為我們感染任何一種邪氣,都是由風邪作先導,侵入身體而受感染發病的。例如:風熱感冒,風寒感冒,風濕病,風疹等,都是以「風」字為首的病。

風邪有外風邪和內風動。什麼是外風邪呢?外風邪屬於外來的邪氣,例如風熱感冒,風寒感冒,風濕熱病等。什麼是內風動呢?中醫認為,人體在血虛的時候會產生肝風內動,即所謂的血虛生內風也。例如,婦女產後失血過多出現頭暈,或暈倒不省人事等。又例如血管阻塞,血不上腦,會引致中風,或者腦血管破裂大出血的中風等。這些都屬於風引起的病。

中風是腦血管疾病,幾乎人人聞之色變。而中醫所講的「風」,屬於一種邪氣,中醫認為,「風邪」是百病之首。

中醫認為,身體內風多的人,容易有風濕骨痛,容易生風疹,容易頭暈頭痛,容易抽筋,容易中風。而身體有足夠的血液,就不會生內風。一般補血養血的中藥有:黨參、鹿茸、首烏、阿膠、白芍、當歸。注意,高血壓的病人不適宜服食當歸。如果屬產後血虛或經常出風疹的人,又沒有高血壓,才可以服當歸。經常出風疹的人,都屬於血虛生風的體質,所以要補血養血才可以治療風疹。

每個人的體質各有不同,所以用藥要先清楚自己的體質。如有疑問,最好先諮詢註冊中醫師。

專欄, 輔心漢-萬家輝心理學家

牙周病咁小事都會影響精神健康?

口腔疾病是十分普遍的問題,但很多人對此都不太重視,而口腔健康成為了很多國家的衛生問題之一。在眾的口腔疾病當中,牙周病是最常見的一種。牙周病影響牙肉和牙齒,會使牙齒變鬆、移位甚至脫落。但不要以為牙周病只會影響口腔,其實它與我們的身體及精神健康,有着非常密切的關係。

英國伯明罕大學的學者就為此進行研究,他們檢查及追蹤了大概六萬五千個牙科病人的數據,以確定有和沒有牙周病的患者當中,有多少人會患上心血管疾病(例如:心臟衰竭中風、血管退化)、心臟代謝紊亂疾病(例如:高血壓、二型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關節炎、一型糖尿病、銀屑病)、及精神疾病(例如:抑鬱焦慮、嚴重精神疾病)。研究人員對每位受訪者的追蹤時間平均約為三年。

研究結果顯示,在研究開始時已有牙周病病史的受訪者,他們患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風險增加了 33%,而患上心血管疾病及心臟代謝紊亂疾病的風險,分別增加了18% 及 7%,其中以患上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最高,增加了26%。另外更值得關注的,就是有牙周病病史的受訪者,患上精神疾病的風險比沒有周病的受訪者增加了37%。

口腔健康狀況不佳的情況實在非常普遍,然而直到現在,科學家對口腔健康不佳與許多慢性疾病,尤其是精神疾病之間的關係所知甚少,而相關原因的研究亦只是起步階段。雖然未有足夠的科學資料,但我們仍然必須要小心注意口腔衛生及牙齒健康,好為自己的身體及精神健康做好把關的工作,以免最終因為一些看似很小的問題,而換成嚴重的慢性疾病。

臨床心理學家萬家輝博士

生活

久坐不動煲劇 中風風險高

撰文:霍偉明醫生(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腦神經科顧問醫生)

近年電影串流平台大熱,令不少人愛在家上網看電影及煲劇,例如近期大熱的《魷魚遊戲》。然而,平日工作已坐足8小時,如果下班及放假時仍坐在睡床或沙發大半天機不離手,小心提早成為中風高危族。最近就有研究確認了久坐不動,是60歲以下較年輕人士不能忽視的中風高危因素。

剛在今年8月,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的《中風》期刊刊登了一份關於久坐不動跟中風關聯性的研究報告。研究對象是143,180名40歲以上,沒患過中風、心臟病或癌症的加拿大人,專家用了9年時間,追蹤了他們在2000年至2017年期間的健康情況,以及撇除睡眠和工作以外的休閒相關體能活動量,最終發現當中出現2,965宗中風情況,且大部份是最常見的缺血性中風;研究同時指出,在60歲以下較年輕組別中,每天久坐並欠缺體能活動長達8小時或以上者,比起每天久坐不到4小時並至少有10分鐘運動的人,其中風風險可高近7倍!因此建議在社區推動市民每天多動起來,以助改善中風年輕化的社會狀況。

中風
霍偉明醫生(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腦神經科顧問醫生)

本港第四號疾病殺手

研究中提及的體能活動(Physical Activity),是指任何由骨骼肌所產生並需要消耗能量的身體活動。持續長時間處於靜態而缺乏體能活動,會影響糖份和脂肪的代謝功能及血液循環,令身體及血管容易出現炎症,除了會加劇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等中風高危因素,或甚可導致血栓(血塊)形成,當血栓隨血液流向腦部,便容易令腦部的血液供應遭阻斷而誘發缺血性中風。

臨床上,中風可分為缺血性及出血性兩大類,因腦血管栓塞引致的缺血性中風個案約佔8成至8成半,其餘1成半至2成則屬因腦內爆血管而出血所導致的出血性中風。

中風是全球最常見並可致命的疾病,在香港更是第四號疾病殺手,中風患者亦會有不同情況的殘障,需要長時間的復康。以往中風多是長者,但近年本地及國際數據均顯示,中風發病年齡已趨下降。

改善體能活動防中風

因此,趁年輕改善體能活動量,可促進心、腦血管健康,有助及早預防中風,世界衞生組織 (WHO)建議18 歲 及 以 上的成年人,應每星期進行最少 150至300分鐘中等強度的帶氧體能活動,或最少75至150分鐘高強度的帶氧體能活動,另每星期至少兩天進行中等至高強度的強化主肌群活動。65歲以上長者及長期病患人士,則可諮詢醫生,按身體情況選擇一些合適的運動。

中風雖來得突然,惟大部份患者仍會有徵兆,故緊記「談笑用兵」口訣,可辨別中風徵兆,令患者盡快在黃金時間內得到救治,減輕後遺症。「談」是指說話時表達困難、語音不清或語無倫次,「笑」是面部表情不對稱,「用」是手腳突然乏力、麻木而用不到力,「兵」是指如出現上述徵兆,須即「班救兵」,召喚緊急服務送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