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便秘

中醫攻防-李灼珊中醫師-每週五, 專欄

孕婦產後便秘 宜用中藥補氣

女人生孩子其中一個常見問題是「產後便秘」。這聽起來好像只是小問題,但剛生產完的媽咪,已經有許多事要煩心和辛苦,若再加上便秘困擾,真是百上加斤,辛苦有誰知。

一般來說,產婦生產後數日沒有大便,或大便乾燥、結實,難以排出,都稱為產後便秘。我們身體的氣是用來推動一切的,包括排便。而產婦因血虛而引發氣虛,氣不能運行於腸道,血也不能滋潤大腸,於是產生大便困難。產婦可從飲食和生活習慣著手改善,例如多喝水,一天喝2公升也無妨;並且要多吃高纖維食物如蔬果、麥皮等,還應養成一有便意立刻去廁所的習慣,不可拖延。

當然,適當使用中藥也有幫助。但要注意,由於產婦的便秘是因血虛引致氣虛而起,不能用一般人治療便秘的瀉下方法,否則會進一步大傷產婦的元氣,而導致有機會出現產後抑鬱症。以下是一條治療產後便秘的經驗方:
黨參8錢、當歸8錢、何首烏5錢。

表面看來這方內並沒有瀉下、潤腸的藥物,實則它是通過增強產婦的氣血,使產婦的腸道運行情況恢復正常,從而有正常的大便,所以是治本兼可同時調理產婦身體的好方法。

專欄, 提起精神-張漢奇精神科醫生-隔週二

雙管齊下治抑鬱症

抑鬱症雖可怕,但必須強調,它是一個可治之症,如患者能及早接受治療,大部分病人可以痊愈,回復正常的生活。通常治療抑鬱症都會雙管齊下:藥物治療+心理治療。

1. 藥物治療

近年的抗抑鬱藥不斷改良,一般可在2星期內減輕抑鬱症症狀,病情可於4-6 星期後得到改善。一般來說,初服抗抑鬱藥的病人最少要在症狀消失後繼續服用藥物4-9個月。若病情嚴重或屢次復發者,更可能需在症狀消失後繼續服藥一年或以上。

常用藥物有血清素調節劑和去甲腎上腺素調節劑兩大類,原理主要是使腦內的血清素增加,回復平衡水平,讓抑鬱症的徵狀得以改善。服用抗抑鬱藥物必須定時定量,切勿突然自行停藥或調校劑量。副作用則包括:服藥初期病人可能會出現便秘肚瀉口乾嘔吐、昏睡、失眠頭暈頭痛、倦怠、體重增加、視力模糊或感到呼吸困難等,情況因人而異,而身體對藥物適應後副作用會漸漸消退。

對抑鬱症患者,通常從藥物及心理兩方面著手,雙管齊下作治療。

2. 心理治療

目前本港較常採用的,以認知行為心理治療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和心理分析法(Psycho-dynamic Analysis)為主。

認知行為治療主要是通過思想分析,協助病人培養新的思維和生活模式,一般較具目標性,而且療程相對較短。心理分析法則主要透過理解和分析病人的過往經歷,以至潛意識所形成的意念,從而理解抑鬱情緒的癥結,療程相對較長。透過些治療,改變病人的負面思想及行為模式,令病人可以更客觀地改善自己的情緒問題。按個別病情而定,有需要時,病人需服用藥物以配合心理治療,使療程更有成效。通常抑鬱症病人都需要服藥以配合心理治療,使療程更有成效。

精神科專科張漢奇醫生
生活

「蹲廁」得多會有痔瘡?改善不良習慣可免開刀?

痔瘡在香港是常見的都市病,經常便秘肚瀉、進食太少蔬果、飲水太少、缺乏運動,或與女性懷孕等都是患上痔瘡的高危因素,近年痔瘡亦常見與「不良排便習慣」有關,值得大家多加注意。

與痔瘡相關的「不良排便習慣」大致分為兩種:

最常見的情景是都市人為了定時大便,即使完全沒有便意,也強迫自己坐在馬桶上嘗試大便。其實,若經常「唔急都去屙」,坐在馬桶上會令肛門壓力大大增加,形成痔瘡。排便時的不良習慣,如經常在排便後繼續坐在馬桶上,用手機查看社交媒體、回覆短訊等。這些行為同樣亦會增加患上痔瘡的風險,建議「屙完即起」。

至於現時治療痔瘡的方案,可以分為兩大類:非手術治療與手術治療。

非手術治療主要來自藥物,含微粒化黃酮類提取物的口服痔瘡特效藥,可以非常有效減低痔瘡症狀及預防復發。除此之外,調節飲食、生活和運動習慣等也不容忽略,因為必須在這些習慣上有所改善,痔瘡的治療才會有最佳效果,並可減少復發機會。

經常便秘、肚瀉、進食太少蔬果、飲水太少、缺乏運動,或是女性懷孕等都是患上痔瘡的高危因素,另外亦與「不良排便習慣」有關,值得大家多加注意。

若非手術治療效果未如理想,便有可能需考慮手術治療。多年來,針對痔瘡治療發展出多種不同的手術方法,但有最新研究報告指出,仍以兩種已有數十年歷史的手術方法最為有效:

1. 以橡筋圈結紮
是一種已有上百年歷史的方法,現在仍很常使用,原理是紮著痔瘡底部,讓它缺血、凋謝、脫落。最近有研究報告顯示,若痔瘡並非太嚴重,例如體積不太大,但出血比較嚴重,結紮方法最為有效。

2. 傳統切割手術
比較嚴重的痔瘡,例如體積大、凸出情況嚴重、出血嚴重等,傳統的切除痔瘡手術是最好的方法。但要留意的是,手術後的一至兩星期內,傷口會比較疼痛,有滲血的可能,大便時及大便後清潔會比較繁複。但當度過了康復期後,大部分病人術後都會覺得滿意,而且只要生活習慣能改善,復發的機會不大。

上述兩種手術和藥物亦可同時使用。有研究顯示,無論結紮或傳統手術切割痔瘡,都可處方至少一個療程的口服特效藥,既可減輕術後不適,亦對傷口復原有所幫助。當然,若接受傳統切割手術,術後還需要靠其他藥物幫助,例如止痛藥及幫助排便的藥物,以免大便太硬影響傷口;此外也要處方浸洗肛門的藥物,以確保傷口清潔。病人可以諮詢醫生了解詳細資訊。

外科專科醫生吳頌基

生活

在職女士腸道健康調查 便秘率12.2%

香港醫療護理發展協會及香港腸胃動力學會,委託香港醫護市場調查及策劃,於2021年5月份派調查員到81間企業進行問卷調查,共收集了181份有效問卷。根據調查結果,對比新冠肺炎爆發前,22.1%受訪者大便次數減少了,當中52.5%一星期少了3次以上。

調查亦發現,有12.2%受訪者有便秘徵狀。生活習慣方面,61.9%受訪在職女性每星期工作46小時或以上。對比疫情前的生活狀況,有65.2%的受訪者不同意「工作時間縮短」、85.1%認為壓力增加、82.3%認為運動時間減少。

便秘原因勿忽視壓力

香港醫療護理發展協會顧問、腸胃及肝臟科專科醫生周泰年說:「一般來說,一日三次至一星期三次的排便,每次的時間在5分鐘以內就屬於正常。」便秘就是指當結腸肌肉收縮功能減弱,糞便的結腸內的蠕動變得緩慢,繼而在腸內停留,時間一久,糞便中的水分就會被結腸吸走,糞便變得乾硬,難以排出。

周醫生指出:「成年人的便秘問題大多數是因為不良的生活習慣而引起,當中不能忽視壓力。缺乏運動、膳食纖維及水分攝取不足、常常忽略便意等習慣都會導致便秘。另外,藥物使用和疾病亦可能引致便秘。」

周泰年醫生

荷爾蒙作祟女士便秘更嚴重

香港腸胃動力學會榮譽秘書、腸胃肝臟專科醫生施蘊知表示:「女士比男士更容易有便秘問題,這是因為女性荷爾蒙較男性荷爾蒙更為容易影響腸臟蠕動。而月經或懷孕期間的女士就更容易出現便秘。」施醫生建議女士們設立飲水和去廁所的時間,例如每小時飲1次水和3小時去一次廁所,又或是將工作分為多個階段,每完成一個階段就要飲水。

同時,施醫生亦建議大家定時走動,避免長時間坐著。在無法到戶外做運動的日子裡,大家不妨在家鋪一塊瑜珈墊,每天做一些簡單的拉伸運動和肌肉鍛鍊,以釋放生活壓力及讓四肢有一定的運動。此外,女士們在排便時可以輕微抬高雙腿以助排便。當然,多進食高纖維食物如燕麥和乾豆也是必須的(見附表)。若改善了生活習慣而未能解決便秘問題,應與醫生商討是否需要使用藥物來處理排便問題。

施蘊知醫生

女士或面對三重壓力

香港醫療護理發展協會會長兼香港能仁專上學院醫療及護理學院院長汪國成教授表示:「疫情期間,不少在職女士都轉為home office,日常走動因此減少。部分人則面臨減薪、工作削減人手致工作時間增加等問題。不要忘記在職女士的丈夫如同樣是在職的,面對的是雙重壓力。而早前學校多次停課,令有幼童在學的女士迫不得已在家陪伴孩子視像學習。這裡已是三重壓力。」

疫情健腸「懶人包」

1.將工作分為多個階段,每完成一個階段就要飲水時間
2.設立去廁所時間 (2-3小時去一次廁所)
3.多進食高纖維食物如燕麥和乾豆
4.每天做一些簡單的拉伸運動和肌肉鍛鍊
5.排便時使用腳踏,以輕微抬高雙腿
6.起床後空腹喝一杯清水,幫助排出腸內糞便
7.切勿強忍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