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催生

Peg 姑 - 快樂生B

催生(五):有必要催生咩?

「催生系列」最終回,與大家分享一下大家都關心的話題:「催生有甚麼風險?」和「真的有催生的必要嗎?」

催生的風險確實是有的,最主要分兩大點:

(一)胎兒窘迫(fetal distress)。看似深奧的名詞,簡單來說就是BB受壓,令心跳減慢甚至缺氧,相信這絕對是父母們最怕遇到的事。若子宮收縮藥過多時,子宮收縮過於頻密,容易令BB在子宮內時刻都受到壓迫,缺少了放鬆歇口氣及承接血液和氧氣的機會,導致他們感到不適,心跳減慢。

(二)媽媽窘迫(maternal distress)。顧名思義這點輪到媽媽不適;若果子宮收縮藥落得過多,媽媽子宮收縮過於頻密,除了令媽媽缺少了喘息的機會,甚至會令子宮被過度刺激而有撕裂的可能,變成急症,要立即為媽媽進行緊急剖腹產,以免媽媽大出血及BB缺氧;即使沒有子宮撕裂,對子宮過度或過長的刺激都容易令子宮肌肉疲倦,BB出世後子宮難以自我收縮,亦會增加產後出血的風險。

憑以上兩點,可見催生確實不是輕鬆簡單的步驟,所以請各位媽媽不要介意醫護人員,全程在妳肚上駁上監察儀器,令妳活動不太自如,又或是經常來請妳轉轉姿勢等;皆因催生過程中有必要嚴密控制子宮收縮藥的輸入份量、它對子宮收縮作出的反應(包括頻密道和強度)、胎兒的心跳和動態,以及催生的長度,目標就是減低甚至導絕一切對母嬰的風險。

「既然催生有風險,為何醫生不允許我自然作動,自然分娩,而總要我催生?」非常多準媽媽們問這個問題,可以在這裏解釋一下。胎盆開始退化、臍帶供血給BB不理想、胎水過多或過少(懷疑BB代謝胎水出現異常)、BB在子宮內發育不良或過大、BB心跳異常、媽媽身體出現病症難以等候自然作動等,以上都是催生的主要原因,可以從超聲波、胎心聲監察或日常的婦產科檢查中被診斷出來,而催生目的就是為確保媽媽健康以及BB順利出世;至於媽媽們遇到以上情況的程度以及催生的必要性,則因人而異,請與醫生坦白地討論一下吧!

無論催生與否,懷孕和生育從來都是女性人生中期待又擔心的事,即使順利懷孕,自然作動,過程中也可能出現意料之外的事;就是因為變數甚多,有時並非自我能控制得到,所以母嬰最終平安是一件多麽值得高興和感恩的事!希望大家都能順利懷孕,快樂生B,珍惜一切得來不易的東西。

Peg 姑 - 快樂生B

催生(四):特別痛又怕「食全餐」?

透過以往幾期的分享,希望各位準媽媽對催生程序明白多一點,至於她們問到「催生是否特別痛」以及「為何會催生失敗」的疑惑,今期討論一下。

當準媽媽自然作動,即代表身體已預備好,慢慢步入生育的狀態,心理上相對容易作出配合,於是臨牀上見到她們能循序漸進地適應身體的不適,對陣痛的接受能力通常能逐漸提高。至於催生,是從外輸入藥物引發子宮收縮,雖然也是以循序漸進的形式,而且密度與自然作動相若,但或許不是從自身開始,也非由自身控制,因此心理上相對較難適應,容易令媽媽們有「催生痛些」的感覺。

然而,有不少媽媽分享到,只要於整個懷孕期勤力練習放鬆方法,如瑜伽、呼吸、按摩,甚至乎維繫好夫婦的關係,一早做好心理準備,到催生時自然能熟練地把紓緩方法用出來,再加上丈夫的陪伴,便能更有效地紓緩陣痛的不適。依我觀察來說,無論自然作動或催生,以上媽媽們之分享都絕對有用,建議所有希望順產的準媽媽們多加練習啊!

另外,媽媽界中有對「食全餐」的畏懼,意即催生失敗最終要剖腹產,要「捱」陣痛及產後傷口痛的雙重痛楚,視之為「生育最痛」,她們往往會問到為何催生會失敗。之前提及過的「子宮頸成熟術」把子宮頸先預備好,然後「催生」引發子宮收縮,但最終子宮頸究竟能否完全擴張,以及BB頭仔能否往下墜及順利產出,則要經歷過催生過程才能知曉,難以用科技及藥物控制,因此便有媽媽們嘗試催生,後來要轉剖腹產的情況發生了。雖然「食全餐」的確不好受,但最終母子平安,也算是個幸福的結果。

至於「催生有甚麽風險?」以及「真的有催生的必要嗎?」將於下期的《催生系列》最終回為大家分享,敬請留意。

Peg 姑 - 快樂生B, 專欄

催生(三):催生兩步曲

催生(三):催生兩步曲

上兩期提及過讓子宮頸變成熟的方法後,準媽媽們終於等到子宮頸成熟了,預備接受催生!究竟步驟是怎樣?今期為大家介紹一下。

催生主要分兩個程序:第一,「人工穿水」(ARM, Artificial Rupture of Membrane);第二:「藥物性催生」(Medical Induction)。被安頓於產房後,準媽媽會先接受人工穿水,醫生或助產士會請媽媽打開雙腿,讓他們作子宮頸檢查時,放進一支穿水鉗或穿水鉤,把羊膜弄穿,使羊水流出。原本羊水被羊膜包裹着,起了保護BB及吸震的作用,同時也在BB頭仔和子宮頸之間起了cushion作用,不致令頭仔墜落而刺激子宮頸打開,造成早產風險;相反,現在媽媽們想生BB了,所以那些cushion般的胎水就要被釋放,目的是要讓BB頭仔更貼近子宮頸,刺激它去打開,讓BB出來。

完成人工穿水後,便開始第二個程序「藥物性催生」了。助產士會透過靜脈輸入的方法,把稀釋了的催生藥物漸漸給予準媽媽,令她們開始出現子宮收縮,其間媽媽們的肚上會戴上兩個監察儀器,監察着她們的子宮收縮及BB心跳,按需要增加或減少藥物,務求令子宮收縮的強度和頻密度適中、有效率,但又不致太過份,而同時也要確保BB的心跳正常。

催生期間,醫生或助產士每隔數小時便會為準媽媽作子宮頸檢查,子宮頸理應逐漸變短,直至厚度消失,然後開始擴張至10度(即10cm),準備生BB了!至於催生時間則有長有短,約介乎數小時至十數小時之間,當然生第二胎或以上的準媽媽會歷時短一點吧,皆因她們的身體有「生育的記憶」,只要被穿水或用些少藥物刺激一下,身體便容易被喚醒而作出配合,因此大家都聽過「生第二個快好多㗎」!臨牀上的確如此。

然而,催生有風險嗎?而妳又需要催生嗎?下期再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