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傷口

專欄, 有腫瘤言-李兆康腫瘤科醫生-隔週一

以天然調味刺激癌症病人胃口

踏入初夏已這麼燠熱,一般人食慾都較低,癌症病人更因治療或憂心病情的關係,往往影響了平日飲食習慣,例如胃口會變差。另外要留意,化療常見的副作用之中,疲勞、噁心、嘔吐、腹瀉、口腔潰爛等等,也會在夏天進一步影響病人的胃口,更加「食唔落嘢」。

而除了化療電療(放射治療)也會令部分病人味覺轉變,並且影響病人胃口。

我通常會建議病人,在這期間不要吃得過度清淡,烹調時可加濃味一些,刺激胃口。但坊間很多加了化學成分合成的調味料,當中有些甚至曾被驗出含有致癌物,例如經過發酵、發霉、醃製的調味料,雖然一般所含致癌物不多,未必違反香港的食物衛生標準,但對於癌症病人肯定不適宜。

癌症病人應選取天然的調味料如葱、蒜、辣椒和香草等,來為食物添味道,既可增進食慾,又不會有太多致癌物。

所以,癌症病人應選取天然的調味料如葱、蒜、辣椒和香草等,來為食物添味道,既可增進食慾,又不會有太多致癌物。最重要明白:癌症病人要「食多啲」,起碼要有充足營養,否則身體的免疫系統可能沒有足夠能量去對抗腫瘤。「食多啲」對癌症病人的作用包括:

  1. 幫助適應治療產生的副作用
  2. 加速被破壞的組織和傷口愈合
  3. 提高免疫系統對抗感染的功能
  4. 維持健康的體重,增加良好的自我感覺
臨牀腫瘤科專科李兆康醫生
健康Up 1 Up-(不同醫生輪流寫)-隔週四, 專欄

疤痕增生怎麼辦?

阿強今年22歲,是位活躍於籃球場的運動健將。從15 歲起,他發現胸口和肩膊陸續長出一些又癢又痛的突出物。最初他以為只是暗瘡發炎,亦曾嘗試塗藥膏處理。這情況除了令阿強感到不適,外觀亦令他感到尷尬,過去數年他都避免穿背心去打籃球。他忍耐多年終決定求診,我診斷他患上瘢瘤性疤痕

瘢瘤又名蟹足腫,名字源於紅色的腫塊猶如螃蟹的肢體。瘢瘤是由過度活躍的肌纖維母細胞,產生過量的膠原蛋白形成。皮膚創傷有機會刺激這個增生過程如擦傷、耳珠穿孔、紋身和手術等;亦可由皮膚發炎或感染引起,例如暗瘡和出水痘等,但亦有不少瘢瘤是自然產生的。

外觀呈啡紅色,表面平滑邊界分明的突出物,較常出現於胸口、肩膊、上背、下顎等位置。

性質上,瘢瘤和一般疤痕和肥厚性疤痕不同,它可以持續增生,擴展出原來傷口範圍以外,亦較少會隨年月軟化或消失。蟹足腫較常見於黑人和亞洲人,家族遺傳也是重要因素;另外年輕人比年長人士較易患上,皮膚受損的種類和程度亦影響產生的機會。

治療方法五花百門,亦正反映沒有一個通用的治療。

瘢瘤又名蟹足腫,名字源於紅色的腫塊猶如螃蟹的肢體。瘢瘤是由過度活躍的肌纖維母細胞,產生過量的膠原蛋白形成。

矽膠貼或矽膠藥膏雖方便易用,但只對較輕微病況有效。壓力衣雖然有效,但長期配戴引起的不適,需要病人耐性接受。處方藥物方面,醫生較常用外用類固醇,能舒緩痕癢不適;但對於一些較大和厚的腫塊,其抑制增生的效力有限,這情況可考慮注射式類固醇,一般需要數次治療以達到收細或撫平效果。約三分一病人會於一年後復發,外用液態氮冷凍治療成效參差,有研究利用探針穿過腫塊, 然後灌入液態氮,由內至外進行冷凍,成效較傳統方法高。脈衝染料激光可減輕腫塊礙眼的鮮紅色,和令其組織萎縮。

實際治療上,因不同療法有其局限性,醫生常會採用合併療法,以增強成效。

用手術切除瘢瘤看似簡單直接,但高的復發比率往往令病人失望,因此有醫生會於手術後安排注射類固醇或電療,以減少復發。

對於有瘢瘤傾向的人士,應避免皮膚的創傷,一些非必要的美容手術或紋身,就應可免則免。如遇意外損傷應妥善護理傷口,避免傷口感染。

如需進行手術,醫生會盡量控制傷口的大小,傷口方向配合皮膚紋理,減少縫合傷口的張力和及早拆線等,都可減少疤痕增生。

皮膚科專科醫生區志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