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繁忙,心情緊張,每日營營役役過着披星戴月的生活,遠離繁囂踏足一個新的國度絕對是一個好的選擇。這次中藥師之旅跟大家一起走訪廣西。清代道光十年(即1830年)的《修仁縣誌》記載「其果每生必十八顆相連,因以為名」。2019年的夏天趁復活節假期乘高鐵之便前往羅漢果的發源地和主產地 – 廣西桂林的永福縣。

來到永福前往永福岩及乾龍天坑是指定動作,由於景區較新,前往遊客稀少,觀光車亦不提供服務,有趣的是遊客只需致電景區緊急救援熱線便有專車接載到不同景點。景區內長有大量藥用植物,如何首烏、鳳仙花、地蠶等,繁花似錦、處處生機,伴隨着一絲絲清風,花開花落,萬物皆有軌跡。縱使時日變遷,永福依舊保留着簡單純樸的一面,靜靜地享受壯麗的晚霞,天黑了仰天一看,星海如畫,心情豁然開朗。
羅漢果在民間的種植和藥用歷史超過300年。據資料顯示,2018年作為「羅漢果之鄉」的永福縣所出產的羅漢果產量佔全國第一,產果量約為十億個,產值超過十億元人民幣。廣西、廣東、湖南和江西等地均有栽培羅漢果,但產量不大。成熟的羅漢果含有高甜度、低熱量的特質,它不會直接參與人體內的糖代謝,甜度比蔗糖高出150倍,是糖的理想替代品。


羅漢果使用廣泛具有清熱潤肺、利咽開音和滑腸通便的功效。不少市民會以鮮羅漢果或金羅漢果泡茶飲用,其味道清甜可口,但保留了的一些可引致麻舌的蛋白酶,部分人士或會因而感到不適,只需加熱便可將其破壞,毋須過份擔心。
購買時建議選取橢圓形、個大、完整、手搖不響的羅漢果,以傳統方式加工的羅漢果打開後呈海棉狀的便是佳品。滄海桑田,不少藥農看準勢頭改種經濟價值前景更高的砂糖桔,這次行程因而未能一睹羅漢果原植物的風采,留有一點遺憾。現在閒暇時以朋友自家種植的紫蘇葉配以野生羅漢果泡茶,香甜撲鼻,期待着與羅漢果原植物的相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