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前列腺癌

專欄, 有腫瘤言-李兆康腫瘤科醫生-隔週一

肝癌、前列腺癌 – 及早檢測有法

肝癌和前列腺癌,都是香港十大癌症,2020年分列第四、五位。

以肝癌來說,一般香港市民最大的風險是本身是乙型肝炎帶菌者,而乙型肝炎帶菌者佔大約8%人口,建議如果市民已經知道自己是乙型肝炎帶菌者,最好每年檢查一次肝癌指數,即「甲類胚胎蛋白」,以及可以照一次肝臟超聲波,以上兩項檢查每年做一次,即使患了肝癌也可望在早期發現,及早處理。

當然,預防乙型肝炎對於預防肝癌絕對有幫助。政府自1988年開始已經為所有出生嬰兒注射乙型肝炎疫苗,所以如今在香港出世的年輕人,應該大部分都對乙型肝炎有免疫力。當然有些市民會是移民到港,或疫苗有小部分會未能成功產生抗體,所以市民若覺得有需要都可以檢測有否乙型肝炎抗體,再考慮是否需要注射疫苗。

至於前列腺癌,當然是男性獨有的癌症,發病年齡一般在60歲或以上,所以建議男士在60歲開始定期抽血做PSA檢查,PSA即「前列腺特異抗原」,是一個可反映前列腺癌風險的指數。而男士亦要留意自己小便有沒有異常,尤其可能和前列腺癌相關的病徵,例如尿頻、小便不清,「滴滴仔」之類,若有這些症狀,建議盡早見醫生,安排做進一步檢查,最重要是確定有否前列腺癌,有的話盡早開始治療。

但要注意,若驗出PSA稍為偏高,例如6(一般正常PSA水平是4),只是稍高一點的話,未必代表有前列腺癌,可能只是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問題。但即使醫生用手指觸診檢查,也不易分辨是前列腺癌還是良性增生,所以建議如果PSA高過4的話,值得考慮再做進一步檢查,比如磁力共振檢查,甚至安排抽取前列腺組織化驗,最重要是確保沒有患上前列腺癌。

大腸癌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李兆康醫生
健康Up 1 Up-(不同醫生輪流寫)-隔週四, 專欄

拆解迷思 前列腺癌手術可保性功能

每年11月是「鬍子月」,當然要談談男性健康,特別是前列腺癌,這個本地第三大男性癌症。皆因有不少男士仍對此病存有以下迷思,現逐一拆解,以助大家釋除疑慮,有懷疑者及早求醫。

迷思一:有前列腺肥大,就好易患前列腺癌?

前列腺肥大(良性前列腺增生)是老化現象,導致前列腺日益脹大,引發下尿路的症狀,包括:尿急、尿頻、夜尿、小便不順、感灼痛及尿流溺。但前列腺肥大不是前列腺癌的高危因素,兩者病變不同,惟因部分症狀有交疊,單憑表徴頗難分辨,而且亦可同時患上兩種病。

迷思二:前列腺癌是年老才會患上?

臨床上60歲或以上男士患前列腺癌居多,但近年50多歲發病者也絕非罕見。風險因素除了年紀大,還有家族遺傳、非洲裔,及長期高脂飲食、吸煙等。當家族有兩位或以上男性在55歲前已患前列腺癌,代表家族中其餘的男性成員,患前列腺癌的機率比一般人高。

迷思三:患上前列腺癌一定感到疼痛?

前列腺癌在早期大多沒有甚麼症狀或感疼痛,要到後期擴散到附近組織或骨骼時,患者才會感周身骨痛,尤其容易出現腰、背,或甚手腕、手肘疼痛。有些患者在早期或會尿頻、尿急,小便赤痛,小便不順暢,另有部分晚期者或會出現前列腺疼痛、血尿。

迷思四:PSA指數高就一定患了前列腺癌?

經驗血而測出的PSA指數(前列腺特異抗原指數),是篩檢前列腺癌的初步主要方法之一。因此建議年過50歲的男士,應定期做前列腺癌篩檢,檢查PSA指數。

不過除了前列腺癌,其實前列腺發炎、尿道炎或良性前列腺增生引致排尿困難,也可令PSA指數上升。因此醫生會先向求診者問診、檢視PSA是否異常標升、做肛門指檢,有需要則進行磁力共振超聲波掃描及活組織檢驗,才可精準確診。

迷思五:患了前列腺癌一定「功能盡廢」?

前列腺癌本身不會令性能力受損,不過前列腺癌的治療,卻很多時對生育及性能力有影響。猶幸,現時只要前列腺癌確診時屬早期,而患者年紀不超過75歲,並且沒有嚴重心、血管疾病,經醫生確認情況適合,就可接受以機械臂輔助的微創切除前列腺手術。

由於過程中使用機械臂可把病灶及周遭組織放大10倍,令手術更精準,既不傷及前列腺末端,避免術後失禁,又可看清楚前列腺兩側那控制勃起的神經缐路徑,免於切錯。因此術後大多不用擔心有性功能障礙。

然而,由於切除前列腺後會影響精液的成分和輸送,因此是會影響生育。另一方面,當確診時屬晚期或不適合做手術而需接受荷爾蒙治療,也會影響生育能力。因此,建議跟主診醫生及伴侶商量,考慮是否需要在治療前冷凍精子。

王明晧醫生
王明晧醫生 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泌尿外科顧問醫生
專欄, 有腫瘤言-李兆康腫瘤科醫生-隔週一

前列腺癌咪一味靠估

前列腺癌是本港男士第三大癌症。這種癌症其實是「有得醫」的,而且愈早發現治療效果愈好,但臨床上卻常見到拖了很久才看醫生的病人。

年近70歲的李伯,可謂老當益壯,每天早上都行山或游水,疫情前更每年都參加馬拉松跑半馬,且都能完成,平日「食得瞓得」,因此他自覺一點病痛都沒有。但近幾年,李伯其實已開始受一個男士最不喜歡的毛病困擾:每次小便時都要站著好一會,用用力,才有尿液排出;而且小便總是排不清。他65歲前全沒有夜尿,這幾年夜尿也多了。

李伯一向是典型的「非必要都唔睇醫生」的人,雖然小便困難對他十分困擾,甚至影響睡眠,他也只以為是年紀大正常退化,例如前列腺腫脹,「睇唔睇醫生都一樣」,因而一拖便是數年,沒有看醫生。

終於有一天,李伯發覺無論怎樣用力,都排不出小便了,頂多只有一滴滴,而且「谷住」痛得很難受,李太一驚之下立即把他帶到醫院去。初步檢查顯示,他的前列腺癌指標PSA(前列腺特異抗原)偏高,於是醫生再為他做經直腸前列腺超聲波檢查(transrectal ultrasound),發現前列腺有可疑陰影,必須進一步抽針進行活組織檢查,終於證實他患了前列腺癌,腫瘤已擴散至附近組織,幸好仍屬中早期。李伯接受了放射治療,再加荷爾蒙治療以加強放射治療的療效,至今情況穩定。

踏入中年以後即使身體壯健,「食得瞓得」,並不表示不會患前列腺癌。一旦有小便困難的徵狀,千萬不要假設是前列腺腫脹引起,因為早期前列腺癌還是良性前列腺腫脹,自己是難以分辨的。

其實,現時中早期前列腺癌治療效果一般都很好。以李伯而言,若數年前初有小便困難時立即求醫,應已有機會發現腫瘤,當時治療的話效果更理想,可以手術切除整個前列腺及附近淋巴結,或進行體外或體內放射治療,療效亦相若。

所以,踏入中年以後即使身體壯健,「食得瞓得」,並不表示不會患前列腺癌。一旦有小便困難的徵狀,千萬不要假設是前列腺腫脹引起,因為早期前列腺癌還是良性前列腺腫脹,自己是難以分辨的。像李伯般有小便徵狀,一般至少應考慮檢查一次PSA,再決定進一步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