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化療

生活

真實個案 40歲乳癌病人重生記

約40歲的Simy,家族有乳癌病史,自小知道自己會比較容易有乳癌,因此35歲前已每年做一次身體檢查,35歲之後更加密至每半年至9個月檢查一次,也有每月做自我檢查,結果在2021年12月突然摸到右邊乳房有硬塊,她便立即去找醫生檢查。

「見了第一位外科醫生,再檢查證實我乳房內的腫瘤直徑有3.8cm,並且是最惡的HER2陽性乳癌,活躍度很高。醫生建議進行全乳切除手術,並已替我約好手術室,但因3.8cm已屬於比較大,醫生說即使全乳切除仍未必能完全清除。」Simy說,當時她對自己的病還很無知,之後看了很多資料,也加入了一個乳癌病人組織,知道很多情況和她類似的病人,可以先做「術前治療」,然後再做手術,好處是先縮細了腫瘤,令醫生有較大信心進行切除;另一好處是當腫瘤縮得夠細,手術不用切得太盡,有機會保留乳房的皮瓣和乳頭。 「得知了這些資訊後,我找了一位腫瘤科醫生,其後再諮詢另外兩位腫瘤科醫生,三位醫生都作出了『術前治療』的建議。我終於肯定這條路是對的,於是通知外科醫生暫緩手術,先接受術前治療。」

2022年1月,即確診後個多月,Simy接受了第一針術前治療,組合是兩種標靶藥加一種化療藥。完成第二針後,她的腫瘤已縮小了超過一半,到完成第六針(前後共4個半月)再照超聲波,腫瘤已由3.8cm縮小至1.5cm,並順利接受了手術切除。

Simy術後仍接受雙標靶治療,但就無需化療。淋巴也一直沒有異常。標靶藥物沒有明顯的副作用,「對我唯一的影響是皮膚敏感,臉上好像青春期般爆暗瘡,和化療相比,我覺得標靶藥近乎沒有副作用。」
當初她考慮到經濟負擔,曾嘗試轉到醫管局治療,「但手術前,醫管局醫生說政策上不會安排術前雙標靶;到了手術後,醫管局醫生又說由於化驗報告說我切出來的組織仍有0.2cm活躍,會根據這結果為我注射抗體藥物複合體(包含標靶藥及化療)作術後治療。但術前化療藥的副作用令我很辛苦,雖然有0.2cm活躍,但那是在已切走的組織中化驗出來的,我體內並沒發現活躍的腫瘤組織,沒有必要化療,所以我最終也沒有在醫管局接受治療。作為病人,我當然希望醫管局的指引可更靈活一些,根據病人情況作出調節。」

乳癌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張寛耀表示,手術是早期乳癌(一般包括第1-3期)治療的關鍵元素,但若腫瘤較大(如2cm以上)或淋巴結受影響(有淋巴擴散),HER2 陽性或三陰性乳癌患者,現時會建議接受術前輔助治療(簡稱術前治療),以藥物治療先縮小腫瘤,再做手術。他說:「術前治療可能包括化療、標靶藥物或荷爾蒙治療,大部分患者的腫瘤都可以縮小,部分患者在完成術前治療後,腫瘤已完全消失,即使病理檢查亦找不到癌細胞,稱為『病理完全緩解』。以早期HER2陽性乳癌病人為例,現時標準的術前治療是雙標靶加化療,約六成可達至病理完全緩解。」此外,醫生可根據個別病人的腫瘤對術前治療的反應,制訂最合適的術後輔助治療,但一般來說,接受術前雙標靶加化療的患者,手術後就不需要再接受化療。

Simy在術後治療方面,也作出了一個選擇:不再吊藥(靜脈滴注),而是皮下注射。張寛耀醫生表示,療效和靜脈滴注沒有分別,但對病人較方便,「因靜脈滴注雙標靶藥要一先一後,每次合共需花1-2.5小時,所以部分病人會選擇皮下注射,可一次過注射兩種標靶藥,只需5-8分鐘,而入侵性也比靜脈滴注低。」

乳癌
臨床腫瘤科專科張寛耀醫生
專欄, 有腫瘤言-李兆康腫瘤科醫生-隔週一

預防癌症新概念 主動檢查早發現

都市人愈來愈關注自己的健康,尤其不想患上癌症,因此其中一個日常最多人提出的問題就是:癌症究竟有冇得預防呢?例如會否好像流感般,有防疫針可打?

有助預防癌症的防疫針,其實是有的,近年政府亦提倡,那就是預防HPV(人類乳頭瘤病毒)的疫苗。因為子宮頸癌很多時都和HPV病毒有關,而現時的疫苗可以預防感染這類病毒,所以變相有助預防子宮頸癌。

但即使HPV疫苗,也不是直接預防子宮頸癌。至於其他坊間常聽到的「防癌」方法,林林總總,尤其多人問:我注意飲食健康,常做運動,是否可預防癌症?

這問題可以分兩方面。首先,健康的生活模式當然是好事,如果長期注意飲食健康,做足夠運動,加上休息足夠等等,應該會比又煙又酒、又多吃肥膩食物的人士,少一點患癌的風險。但要注意,飲食健康、做運動,只是對減低患癌風險有幫助,並不是可確實預防癌症。

同樣地,近年香港人愈來愈愛的咖啡,數年前也曾經有一個研究,結果顯示適量飲咖啡可以將患上乳癌、大腸癌、肝癌甚至頭頸癌的風險降低。但同一道理,絕不可以將飲咖啡等同預防上述癌症,因為以上幾種癌症都有很多不同因素,例如往往和基因有關,所以即使維持飲食健康及做運動,都不代表可改變先天基因帶來的風險。

現代「預防癌症」的概念,應該是「萬一有癌症也可以盡早發現」,避免癌症發展至晚期才發現。所以,即使生活和飲食習慣健康,都要多注意身體,定時做一些需要的檢查,及早發現癌症,增加根治的機會。

生活

關注化療副作用 混合止嘔藥助紓緩

化療所引起的噁心和嘔吐(chemotherapy-induced nausea and vomiting,簡稱CINV)是治療癌症過程中常見的副作用。如果不加以適當控制的話,CINV可以嚴重影響癌症患者的生活質素和日常活動,甚至影響他們接受化療的意願。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於2022年第三季以網上問卷形式,訪問了162名18-70歲以上的癌症患者,其中139人在過去3年內接受過化療,當中女性佔71%。至於癌症類別的分布方面,乳癌佔最多,達41%,其次是佔17%的大腸癌。

調查結果顯示,近八成受訪者化療後曾出現CINV,當中以50歲以下群組出現的比率較高,並常見於使用高度和中度致嘔性化療藥的患者。如果化療後出現CINV,超過九成的受訪者表示會向醫護人員求助。幾乎全數受訪者表示,CINV對飲食方面的影響最大,當中甚至有七成半受訪者認為其影響程度已達到高度至嚴重的水平。

內科腫瘤科專科吳劍邦醫生指出,CINV不但會嚴重影響癌症患者的生活質素,而且會降低病人對抗癌治療的依從性,以致最終影響療效。嚴重的噁心嘔吐可能導致脫水、電解質紊亂、缺乏營養、焦慮、體力狀況水平降低、傷口裂開、食道黏膜撕裂等嚴重後果。

按照發生的時間來判斷,CINV可以分成兩類型。急性CINV一般發生在給藥後數分鐘至數小時之內,而延遲性CINV則多在進行化療24小時之後發生,可能持續數天。吳劍邦醫生表示:「醫療研究顯示,如果發生第一週期CINV,出現第二週期CINV的可能性就會增加6.5倍,而出現第三週期的機率更會增加14倍。所以,及早預防第一週期的CINV,可以有效降低隨後化療週期出現CINV的風險。」

化療副作用
左起:癌症患者Candy,內科腫瘤科專科吳劍邦醫生,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席方嘉儀。

目前,國際指引一致推薦「5-HT3受體拮抗劑+NK1受體拮抗劑+類固醇」的三聯方案,是中高度致嘔性化療藥物所致CINV的標準預防方案。混合止嘔藥物只需在每次化療週期的第一日服用1粒,相當簡單方便,一劑二合一,又可達到長效預防CINV。

另一方面,調查中只有兩成半受訪者認為化療後的CINV等副作用是可預防的,有超過四成受訪者認為是無法預防的,有四成半受訪者認為即使仍然感到噁心,藥物能有效預防嘔吐已經足夠。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席方嘉儀女士表示:「調查顯示大部分受訪者對於預防CINV的認知存在誤解,我們希望加強公眾教育方面的工作,讓癌症患者知道預防CINV的重要性,而且現時有適當的治療藥物可以控制甚至預防CINV,並提供不同藥物配方讓癌症患者選擇,希望有助患者改善化療後的生活質素。」

專欄, 有腫瘤言-李兆康腫瘤科醫生-隔週一

進行放射治療 需戴頭盔?

放射治療的技術日新月異,一般來說,我們會先替病人做一次電腦掃描,醫生再在電腦掃描的影像上畫出腫瘤的位置,以及需要放射的範圍,之後就由電腦去計算每次放射治療需要的輻射量,所以每個個案都是獨立計算的。

現今的放射治療,最講求精準,精準的意思是將輻射盡量集中在腫瘤以及需要治療的範圍之內,而減低週邊的輻射量,這樣就可以減少對腫瘤之外其他器官、組織、細胞等等的影響。

例如,頭頸癌的病人做放射治療,或者盆腔腫瘤的病人做放射治療,可能在治療之前都需要經過一個工序,我們稱之為「電療設計」,在這個電療設計裡面,例如頭頸癌,我們會先替病人做一個頭套,這個頭套的目的是在放射治療時可以固定病人頭頸的位置,以避免在放射治療期間移動。病人愈能固定不動,就愈能增加放射治療的準確性,效果當然較理想了。

最後,有沒有哪些腫瘤是不適合放射治療呢?其實並沒有哪種特別不適合,但當然亦不一定會用放射治療,因為現時治療腫瘤有很多方法,除了放射治療,大家都可能會聽過化療、手術、標靶治療、免疫治療等等,醫生的責任是為每個病人獨立去考慮,選擇對病情最有利的治療方案,如果覺得放射治療可幫到病人,就可能會加入方案裡面,但當然都會先徵詢病人和家人的意見。

專欄, 有腫瘤言-李兆康腫瘤科醫生-隔週一

癌症病人打新冠疫苗 治療期間應留意

1.癌症病人可否打新冠疫苗?癌症病人應選擇哪種?為什麼?

李兆康醫生:癌症病人接受抗癌治療期間,可以接種新冠疫苗,是安全的。而癌症康復者接種疫苗,效果和正常人一樣。但化療因為會影響身體的白血球數量及免疫能力,所以不建議接種減活疫苗,而滅活疫苗、mRNA疫苗等都是安全的,但可能成效較非癌症患者為低。

本港至今採購的兩種疫苗,分別採用兩種不同技術:
科興——滅活疫苗
復星與德國藥廠BioNTech合作——mRNA疫苗(信使核糖核酸)

以上兩種都不屬於減活疫苗,基本上對癌症病人都安全。

2.不同癌症的患者,所適合的疫苗會否有不同?

李兆康醫生:患什麼癌症並非最重要,病人正接受甚麼治療更重要,例如化療對患者免疫力影響較大,所以要留意多一點。

3.如要接種,應在什麼時間?例如化療前/後,或第幾期的癌症較值得接種?

李兆康醫生:建議病人接受完化療療程後,才接種疫苗,避免在化療期間接種。但如果病人是需要接受長期化療,可盡量接受滅活疫苗或mRNA疫苗,暫時所知相對會較安全。

4.癌症病人接種新冠疫苗的其他須知?

李兆康醫生:每個病人本身的情況都不一樣,例如接受同一種化療藥物,對免疫力的影響也未必一樣,因此病人接種新冠疫苗前應先諮詢自己的主診醫生。而接種疫苗後,亦要嚴格遵守防疫措施,例如:勤洗手、戴口罩、減少聚會、保持個人衛生和社交距離。

專欄, 有腫瘤言-李兆康腫瘤科醫生-隔週一

電療位置可否塗防曬霜?

夏天其中一個經常困擾癌症病人的問題,就是皮膚。先分享一個個案:

有一位患鼻咽癌的男士,50歲左右,幸好發現得早,鼻咽癌早期根治率很高,一般靠電療(放射治療)和化療根治。這位病人喜歡運動,發現有鼻咽癌之前每個星期都游水行山。由於發現得早,電療和化療對他的身體影響不大,治療期間仍可繼續做運動。

其實醫生已曾提醒這他,要注意別曬得太多,但他沒放在心上,覺得自己體力上仍可做運動,當然不想錯過⋯⋯不巧就在他於日間游水時,沒注意防曬,游完過後發覺電療的位置被曬傷了,之後的電療都要較為小心。

事實上,電療或多或少會令皮膚灼傷及發炎,所以電療期間更要做足防曬。倘若電療後再接觸強烈紫外線,會加劇皮膚受傷害的機會。當中頭頸癌及鼻咽癌的患者更要多留意,因為接受電療的位置外露,更不宜暴曬,外出時要戴帽、拿傘或圍上絲巾,保護受電療照射的範圍。

因為,鼻咽癌較易擴散至淋巴組織,所以電療時除了鼻咽位置,會連同淋巴組織一起放射,以消滅肉眼看不到的異常細胞,所以頭頸部位其實有多個位置都會屬於電療位置,一旦電療期間不小心保護,被猛烈陽光曬到,就有機會曬傷。

常有病人問:「搽防曬又得唔得呢?」不錯,平日我們塗抹防曬霜,可以減低經常曬傷、患上皮膚癌的機會;但若已患上皮膚癌,電療期間就不宜塗防曬。因為塗了藥膏或膏狀物在皮膚上接受電療,反而會增加接收到的電療輻射量,積聚在皮膚表面,令皮膚傷害更大。如果不需要電療,例如只做化療,夏天外出就可戴帽、穿長袖上衣和長褲,並且可塗防曬霜,這樣對皮膚的保護就會更好了。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李兆康醫生

專欄, 有腫瘤言-李兆康腫瘤科醫生-隔週一

以天然調味刺激癌症病人胃口

踏入初夏已這麼燠熱,一般人食慾都較低,癌症病人更因治療或憂心病情的關係,往往影響了平日飲食習慣,例如胃口會變差。另外要留意,化療常見的副作用之中,疲勞、噁心、嘔吐、腹瀉、口腔潰爛等等,也會在夏天進一步影響病人的胃口,更加「食唔落嘢」。

而除了化療電療(放射治療)也會令部分病人味覺轉變,並且影響病人胃口。

我通常會建議病人,在這期間不要吃得過度清淡,烹調時可加濃味一些,刺激胃口。但坊間很多加了化學成分合成的調味料,當中有些甚至曾被驗出含有致癌物,例如經過發酵、發霉、醃製的調味料,雖然一般所含致癌物不多,未必違反香港的食物衛生標準,但對於癌症病人肯定不適宜。

癌症病人應選取天然的調味料如葱、蒜、辣椒和香草等,來為食物添味道,既可增進食慾,又不會有太多致癌物。

所以,癌症病人應選取天然的調味料如葱、蒜、辣椒和香草等,來為食物添味道,既可增進食慾,又不會有太多致癌物。最重要明白:癌症病人要「食多啲」,起碼要有充足營養,否則身體的免疫系統可能沒有足夠能量去對抗腫瘤。「食多啲」對癌症病人的作用包括:

  1. 幫助適應治療產生的副作用
  2. 加速被破壞的組織和傷口愈合
  3. 提高免疫系統對抗感染的功能
  4. 維持健康的體重,增加良好的自我感覺
臨牀腫瘤科專科李兆康醫生
專欄, 有腫瘤言-李兆康腫瘤科醫生-隔週一

抗癌治療期須戒吃生冷食物

今年天氣真的很熱,踏入5月已有酷暑的感覺!炎夏對一般人來說是頗辛苦的,對正接受治療的癌症病人就更多事情需要注意,例如飲食方面。這裡可先分享一個個案:有一位乳癌病人,50多歲,本身很喜歡吃日本料理,在化療期間仍吃喜愛的壽司,但早前有一次,她吃了街上外賣回家的壽司後,出現肚瀉、發燒的腸胃炎徵狀,醫生囑咐她吃兩日粥水,並且處方抗生素給她,因為驗血發現有大腸桿菌的踪跡。

儘管這類腸胃炎不會影響癌症病情,也不會影響化療效果,但病人仍是要注意的。以這病人為例,因為她患過腸胃炎,下一次化療時,醫生衡量過各方面情況,就認為需要減少化療藥的劑量。少一點劑量對治療影響未必很大,但因為是被迫減少劑量,當然不理想,應該盡量避免會出現這種情況。

當癌症病人正接受化療時,建議戒吃生冷食物,尤其壽司、魚生等未經煮熟的食物,以免受到細菌感染。

所以當癌症病人正接受化療時,建議戒吃生冷食物,尤其壽司、魚生等未經煮熟的食物。而家中無論甚麼食物,都要處理好,例如吃了半包的薯片、飲了一半的樽裝飲品等,都應小心存放,以免受到細菌感染。

在此必須指出,癌症病人從飲食上讓細菌入侵,即使輕微的細菌感染都可引致大問題,例如有機會出現腸胃炎或肺炎外,更嚴重的是細菌入血,可造成危及性命的敗血病。敗血症是指病人受到細菌、病毒或是黴菌、寄生蟲的感染,出現發燒、心跳變快、白血球上升的症狀,有機會引起血壓下降、休克,甚至造成呼吸無力、呼吸衰竭,抗病力較弱的癌症病人千萬別輕視。

臨床腫瘤科專科李兆康醫生
生活

無明顯症狀最惡腦癌 可致患者突昏迷兼失憶

2016年10月某天,當時34歲的Tunie突然昏迷,不省人事,家人緊急將她送院,入院後需即時接手緊急開腦手術,並發現裡面有一個腫瘤!為了這個腫瘤,Tunie在手術後至今再接受了30次的電療,以及多次化療

甚麼腫瘤這樣厲害呢?原來是一種名為「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的腦癌,在本港屬於罕見癌症之一,也是被稱為「最惡的腦癌」。

Tunie憶述說,在突然昏迷那天之前,其實沒有甚麼明顯症狀,最主要的是頭痛,但這已是她多年來的問題,「而另一個較明顯的症狀是異常疲倦,其實在昏迷前的整個9月份,我上班已經不停遲到,過往我是很少遲到的,但這個月開始,每天早上起床後即使換好衫、化好妝,也可以疲累到重新躺到床上睡覺,有時睡到早上11點才醒,遲了半天才上班。但我一直以為只是工作多,身體疲累,沒有特別理會,結果那天就昏迷了。到醒來時發現自己躺在醫院的病床上,身體接駁著多款醫療器材,而這天已是我入院後的一星期,手術也已經完成,整整一個星期的記憶我全都失去了。」

她表示,從病床上醒來後,過了一段時間才知道自己所患的「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原來難以根治,不少患者更只有一年多的壽命,「我當時想,病發昏迷做了手術,切除了大部分腫瘤再醒過來,至少已過了一關。既然過了第一關,當然也有機會繼續過關。」所以她其後積極接受電療及化療,至今已經超過5年,而根據統計,「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患者的5年存活率其實只有約3%。

香港罕見疾病聯盟會長曾建平表示,「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的患者和其他罕見病患者一樣,面對最大的挑戰是坊間的資訊不足,而相關疾病的臨床研究亦較少,而即使有針對性藥物價格亦會非常昂貴。

「罕見病的意思,泛指發病率比較低,患者人數較少,但其實罕見病有很多種,總數加起來的患者人數絕對不少。而罕見癌症也是罕見病的其中一種,發病率低到甚麼程度才算是罕見癌症,歐洲和美國都有不同定義,而香港更加未有明確定義,所以我們希望政府可以多點關注這種病的患者。」曾建平表示。

香港神經腫瘤科學會代表、神經外科專科何文傑醫生表示,「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的成因仍未清楚,已知的高風險因素是接觸高劑量輻射,至於長期使用電子產品、吸煙或其他飲食習慣等,都可能是相關因素,但未被證實。

「這病其實有不少症狀,例如會引起癲癇發作、噁心、頭痛、視力減退、記憶力問題等,但症狀往往較輕微,亦不算太典型,所以很容易被忽略。治療方面,傳統上盡量以外科手術切除,然後視情況以化療、放射治療甚至標靶藥物等提升治療效果。近年較新式的還包括腫瘤電場治療,研究發現,對比起只接受化療的患者,若同時接受腫瘤電場治療及化療的患者,中位存活期可延長約5個月。」何醫生表示。

原來是一種名為「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的腦癌,在本港屬於罕見癌症之一,也是被稱為「最惡的腦癌」。

香港神經腫瘤科學會副會長、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丘德芬指出,2019年本港有「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新症137宗,其中以男性略多。

「其實本港已累積了關於這病14年的數據,綜合這些數據,本地確診這種癌症的年齡中位數為57歲,即臨近退休,一般人準備休息享福,誰知突然發覺患上這種罕見癌症。」數據顯示,超過五成的患者存活期不足一年,而存活期超過24個月的患者更只佔總數的20%。

2019年4月,「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的化療藥物已納入醫管局藥物名冊的專用藥物,讓患者更容易負擔化療費用。而今年第一季起,醫管局轄下7家公立醫院亦開始提供腫瘤電場治療的免費配額,讓有經濟需要的患者有機會接受治療。

三位講者都表示,「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雖然惡,但患者切勿灰心,應積極治療及尋求支援,和疾病共存,而罕見疾病聯盟亦希望醫管局可增加免費治療配額。

(左起)患者Tunie、丘德芬醫生、曾建平會長、何文傑醫生

生活

本地科研腸胃癌新藥成功

近年,免疫治療被視為未來治癌的曙光。免疫治療透過激活病人的免疫系統,令免疫細胞(例如T細胞)認出腫瘤細胞後再消滅它們。然而,某些癌症,例如晚期結直腸癌,雖然是本港第二大癌症,但其免疫治療有效率低,爭取更多患者的獲益仍是晚期結直腸癌治療的一大挑戰。

內科腫瘤科專科梁澄宇醫生表示,「腸癌胃癌的基因突變比較多,我們稱為『微衛星不穩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有這類基因病變的腫瘤則稱為『高度微衛星不穩定』。凡屬於這類腫瘤,都會被 一種叫PDL1的訊號所擾亂,促使體內免疫細胞凋亡,令免疫細胞失去對腫瘤細胞作出攻擊的能力。」

最近,本地生物科技公司Arbele開發出創新的藥物,利用靶向胃腸道腫瘤特異性標誌物,讓體內免疫細胞精準攻擊腫瘤細胞,在全球開展臨床試驗,讓難治性與復發性的胃腸道腫瘤病人得到治癒的可能。

「新藥的原理,是針對癌細胞的特異性標誌物CDH17。」梁醫生解釋表示,「正常來說,我們腸道裡的細胞雖然帶有CDH17,但並不會異常的外露,而癌細胞的表面則有較多CDH17標誌物外露的表達,因此我們可以利用這種新藥精準的靶向CDH17標誌物,從而辨認出癌細胞的位置。另一方面這種新藥有一個特殊功能:可以讓身體免疫細胞——T細胞黏附上去,然後把T細胞帶到腫瘤面前展開攻擊,從而令T細胞直接把腫瘤清除。」

梁醫生指出,近年來隨著治療藥物和治療模式的發展,晚期結直腸癌的生存時間不斷的延長,中位生存時間達3年左右。免疫治療在結直腸癌也取得突破,目前已經批准用於MSI-H/dMMR患者結直腸癌的晚期一線治療及新輔助治療。「但MSI-H/dMMR的患者僅佔所有腸癌的5%,其餘95% MSS型腸癌屬於免疫『冷』腫瘤,免疫治療療效不理想。免疫治療在晚期胃癌取得一定程度的進展,多項研究顯示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聯合化療,可進一步延長胃癌患者的生存期。但其療效仍具有較大局限性,胃癌的治療效果和癒後總體還是不盡人意。」

本地生物科技公司Arbele開發出創新的藥物,希望幫助更多難治性與復發性胃腸道腫瘤的病人。

本地生物科技公司Arbele開發出創新的藥物,有望解決這難題,為難治性與復發性胃腸道腫瘤病人提供多一個治療的希望。

有關這新藥的臨床研究,將於稍後在澳洲悉尼的St. George Private Hospital(Ramsay Healthcare System) 展開,由擔任新南威爾斯癌症研究所主任、西悉尼大學醫學院客座教授、伍倫貢大學醫學院所長的Paul de Souza教授主導。本港瑪麗醫院則會在今年底展開,明年初再引進到廣州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預期第一期臨床研究將於明年完成,然後進入第二期,希望順利完成所有臨床研究,正式推出使用,幫助更多腸胃癌病人。

內科腫瘤科專科梁澄宇醫生
Vie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