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呼吸困難

生活

本港治療淋巴癌新突破

淋巴癌主要可分為兩種:何傑金氏淋巴癌和非何傑金氏淋巴癌。非何傑金氏淋巴癌為十大常見癌症之一,也是致命癌症第八位。 最常見的非何傑金氏淋巴癌當中,包括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病徵不明顯易忽略,是一種擴散快兼侵略性高的癌症。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於2022年第二季,以網上問卷訪問了82名淋巴癌患者,了解他們對最新治療的認知與看法及對治療的期望等,結果顯示,在非何傑金氏淋巴癌患者中,逾六成受訪者為「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其次為「濾泡性淋巴癌」。

早期的非何傑金氏淋巴癌症狀不明顯,也易被忽視。患者有機會持續出現以下的症狀:頸、腋窩或腹股溝內有不痛的淋巴結腫脹,晚間大量流汗發燒消瘦、咳嗽、呼吸困難胸痛、腹部疼痛、腫脹或有飽脹的感覺。「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是最常見的高毒性或急性非何傑金氏B細胞淋巴癌,生長速度較快。

「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病情可在幾個月內迅速惡化,約三至四成患者接受一線治療後會出現復發;約一成患者屬難治性,對一線治療沒有反應,其整體存活期約半年。      

在這方面,本港治療有新突破。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詹楚生醫生表示:「復發 /難治性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患者的整體存活率較差。在治療分面,患者可選擇造血幹細胞移植,如不適合移植者,則需要接受二線或以上治療。這類患者的治療方案為傳統方法治療(抗CD20免疫治療+化療),及本港近年註冊的新治療方法,包括一、抗CD79b免疫治療組合,及二、CAR-T細胞治療,為患者帶來新希望。」

淋巴癌主要可分為兩種:何傑金氏淋巴癌和非何傑金氏淋巴癌。最常見的非何傑金氏淋巴癌當中,包括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病徵不明顯易忽略,是一種擴散快兼侵略性高的癌症。

現時這兩項新的治療方法已立入醫管局的藥物名冊,而CAR-T細胞治療亦屬安全網下受資助的治療選項,惜CD79b免疫治療組合尙未納入相關資助範圍。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席方嘉儀女士表示:「復發 / 難治性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對患者及照顧者帶來巨大的經濟負擔。但是政府仍未就CD79b免疫治療組合提供相關資助。CD79b免疫治療組合獲美國FDA、歐盟EMA認可已逾兩年多,多個國家(日本、美國、加拿大和歐洲多國)亦已為這病患者提供相關的藥費資助。盼望政府能積極考慮將有關新的治療方案納入安全網,減輕患者在接受治療時面對的經濟壓力。」    

(左起)方嘉儀女士、詹楚生醫生、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患者Stella
專欄, 提起精神-張漢奇精神科醫生-隔週二

雙管齊下治抑鬱症

抑鬱症雖可怕,但必須強調,它是一個可治之症,如患者能及早接受治療,大部分病人可以痊愈,回復正常的生活。通常治療抑鬱症都會雙管齊下:藥物治療+心理治療。

1. 藥物治療

近年的抗抑鬱藥不斷改良,一般可在2星期內減輕抑鬱症症狀,病情可於4-6 星期後得到改善。一般來說,初服抗抑鬱藥的病人最少要在症狀消失後繼續服用藥物4-9個月。若病情嚴重或屢次復發者,更可能需在症狀消失後繼續服藥一年或以上。

常用藥物有血清素調節劑和去甲腎上腺素調節劑兩大類,原理主要是使腦內的血清素增加,回復平衡水平,讓抑鬱症的徵狀得以改善。服用抗抑鬱藥物必須定時定量,切勿突然自行停藥或調校劑量。副作用則包括:服藥初期病人可能會出現便秘肚瀉口乾嘔吐、昏睡、失眠頭暈頭痛、倦怠、體重增加、視力模糊或感到呼吸困難等,情況因人而異,而身體對藥物適應後副作用會漸漸消退。

對抑鬱症患者,通常從藥物及心理兩方面著手,雙管齊下作治療。

2. 心理治療

目前本港較常採用的,以認知行為心理治療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和心理分析法(Psycho-dynamic Analysis)為主。

認知行為治療主要是通過思想分析,協助病人培養新的思維和生活模式,一般較具目標性,而且療程相對較短。心理分析法則主要透過理解和分析病人的過往經歷,以至潛意識所形成的意念,從而理解抑鬱情緒的癥結,療程相對較長。透過些治療,改變病人的負面思想及行為模式,令病人可以更客觀地改善自己的情緒問題。按個別病情而定,有需要時,病人需服用藥物以配合心理治療,使療程更有成效。通常抑鬱症病人都需要服藥以配合心理治療,使療程更有成效。

精神科專科張漢奇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