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嘔吐

中醫攻防-李灼珊中醫師-每週五, 專欄

夏日吃苦助祛濕降火

根據中國的廿四節氣,西曆6月21日是夏至,但全球氣候暖化,本港其實早在夏至之前已步入夏天了。

中醫主張「吃苦度夏」,也要多吃液體食物。根據五行學說,苦入心,有清心火的作用,日常多食用苦瓜等含苦味的蔬菜,能清熱祛濕,降火、消疲勞。例如鹽蛋炒苦瓜,豆豉炒油麥菜,苦瓜黃豆番茄排骨湯等,都是很好的清熱消暑食譜。

液體食物方面,夏天出汗多,多吃粥品,湯水,糖水等可以補充身體水分,還能健脾養胃。一般來說,小米粥,薏米粥,蓮子百合粥等都很適合夏天食用。在戶外或高溫環境下工作的人,可以喝夏枯草,菊花茶等清肝明目。西瓜是天然的清熱生津水果,暑熱天氣可以撒點鹽進食,能生津解渴防中暑。

根據五行學說,苦入心,有清心火的作用,日常多食用苦瓜等含苦味的蔬菜,能清熱祛濕,降火、消疲勞。

但要注意,常見有人為了消暑,而做錯兩件事,必須予以避免:

1. 從早到晚喝冰凍飲料,在冷氣間內也大口大口的灌凍飲,感覺是很爽很解暑了,但其實隨時會種下病根!尤其少女,因年輕陽氣旺盛,灌凍飲特別舒服,然而過多的凍飲會大大增加體內寒氣,換言之削弱陽氣,而且會令身體聚濕,增加將來很多病痛。

2. 廣東人愛喝涼茶,必須根據自己的體質喝,也不可以喝太多,沒有不適最好就不要喝。過量飲用涼茶易傷脾胃,出現腹痛腹脹,噁心嘔吐腹瀉等不適。

香港註冊中醫,中醫內科博士李灼珊

專欄, 有腫瘤言-李兆康腫瘤科醫生-隔週一

以天然調味刺激癌症病人胃口

踏入初夏已這麼燠熱,一般人食慾都較低,癌症病人更因治療或憂心病情的關係,往往影響了平日飲食習慣,例如胃口會變差。另外要留意,化療常見的副作用之中,疲勞、噁心、嘔吐、腹瀉、口腔潰爛等等,也會在夏天進一步影響病人的胃口,更加「食唔落嘢」。

而除了化療電療(放射治療)也會令部分病人味覺轉變,並且影響病人胃口。

我通常會建議病人,在這期間不要吃得過度清淡,烹調時可加濃味一些,刺激胃口。但坊間很多加了化學成分合成的調味料,當中有些甚至曾被驗出含有致癌物,例如經過發酵、發霉、醃製的調味料,雖然一般所含致癌物不多,未必違反香港的食物衛生標準,但對於癌症病人肯定不適宜。

癌症病人應選取天然的調味料如葱、蒜、辣椒和香草等,來為食物添味道,既可增進食慾,又不會有太多致癌物。

所以,癌症病人應選取天然的調味料如葱、蒜、辣椒和香草等,來為食物添味道,既可增進食慾,又不會有太多致癌物。最重要明白:癌症病人要「食多啲」,起碼要有充足營養,否則身體的免疫系統可能沒有足夠能量去對抗腫瘤。「食多啲」對癌症病人的作用包括:

  1. 幫助適應治療產生的副作用
  2. 加速被破壞的組織和傷口愈合
  3. 提高免疫系統對抗感染的功能
  4. 維持健康的體重,增加良好的自我感覺
臨牀腫瘤科專科李兆康醫生
專欄, 提起精神-張漢奇精神科醫生-隔週二

雙管齊下治抑鬱症

抑鬱症雖可怕,但必須強調,它是一個可治之症,如患者能及早接受治療,大部分病人可以痊愈,回復正常的生活。通常治療抑鬱症都會雙管齊下:藥物治療+心理治療。

1. 藥物治療

近年的抗抑鬱藥不斷改良,一般可在2星期內減輕抑鬱症症狀,病情可於4-6 星期後得到改善。一般來說,初服抗抑鬱藥的病人最少要在症狀消失後繼續服用藥物4-9個月。若病情嚴重或屢次復發者,更可能需在症狀消失後繼續服藥一年或以上。

常用藥物有血清素調節劑和去甲腎上腺素調節劑兩大類,原理主要是使腦內的血清素增加,回復平衡水平,讓抑鬱症的徵狀得以改善。服用抗抑鬱藥物必須定時定量,切勿突然自行停藥或調校劑量。副作用則包括:服藥初期病人可能會出現便秘肚瀉口乾嘔吐、昏睡、失眠頭暈頭痛、倦怠、體重增加、視力模糊或感到呼吸困難等,情況因人而異,而身體對藥物適應後副作用會漸漸消退。

對抑鬱症患者,通常從藥物及心理兩方面著手,雙管齊下作治療。

2. 心理治療

目前本港較常採用的,以認知行為心理治療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和心理分析法(Psycho-dynamic Analysis)為主。

認知行為治療主要是通過思想分析,協助病人培養新的思維和生活模式,一般較具目標性,而且療程相對較短。心理分析法則主要透過理解和分析病人的過往經歷,以至潛意識所形成的意念,從而理解抑鬱情緒的癥結,療程相對較長。透過些治療,改變病人的負面思想及行為模式,令病人可以更客觀地改善自己的情緒問題。按個別病情而定,有需要時,病人需服用藥物以配合心理治療,使療程更有成效。通常抑鬱症病人都需要服藥以配合心理治療,使療程更有成效。

精神科專科張漢奇醫生
健康Up 1 Up-(不同醫生輪流寫)-隔週四, 專欄

高血壓急症須即時入院

高血壓被視為隱形殺手,因為很多時身體沒有明顯症狀,往往在體檢時才發現,或因要醫治心臟病腎病時才給檢測出來。一些因內分泌疾患而繼發高血壓的患者,及控病不佳或延醫的原發性高血壓人士,更會容易出現血壓飆升不降的「高血壓急症」,如不及時送院急救,可導致器官衰竭,令性命有危險。

根據美國心臟協會2019最新的指引,血壓類別為:

一、正常(收縮壓<120mmHg,舒張壓<80mmHg)

二、升高(收縮壓120-129mmHg,舒張壓<80mmHg)

三、一期高血壓(收縮壓130-139mmHg,舒張壓80-89mmHg)

四、二期高血壓(收縮壓 ≥140mmHg,舒張壓 ≥90 mmHg)

以上類別應基於至少在兩個不同場合進行的多於兩個讀數來確認。惟一旦血壓急升至異常高的水平,便會達至高血壓緊急狀況,一般定義為收縮壓大於180 mmHg,或舒張壓大於120 mmHg,可能伴隨輕微頭痛胸悶等症狀。

如果情況繼續惡化,便會導致包括心、腦、大動脈及腎臟等主要器官受損,稱之為高血壓急症,患者會出現頭暈、劇烈頭痛、頭暈、嘔吐、或甚呼吸困難等症狀,身體狀況非常危險,或會演變成主要器官衰竭、高血壓腦病變等嚴重併發症。由於情況危急,高血壓急症患者須入深切治療部留醫,醫生會密切監察患者血壓,並用靜脈注射血壓藥,令患者在短時間內降低血壓,但同時降血壓速度又不能過急,因若血壓急跌會令主要器官供血不足,可造成急性腎損傷、缺血性中風、心肌梗塞,令病情進一步惡化。因此,治療目標是在短時間內,把血壓降至收縮壓(上壓)貼近160mmHg、舒張壓(下壓)貼近100mmHg,然後逐漸降至正常血壓。

近年高血壓漸有年輕化趨勢,不再是「老人病」,應趁年輕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高血壓急症好發於本身因有分泌疾病、腎病而容易血壓高的患者,另一類高危人士,則是長期不依時服藥,或對高血壓治療及生活改善上置之不理的慢性高血壓患者。因此,要預防出現高血壓急症的情況,無論是原發抑或繼發高血壓的患者,必須遵從醫生指示,定時服用降血壓藥,及定時量血壓,身體如有不適或發現血壓有異常,須及早求醫。

近年高血壓漸有年輕化趨勢,不再是「老人病」,應趁年輕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包括日常多做運動,充足睡眠,良好飲食,減少攝取鹽、糖、脂肪和加工食物、多進食高纖食物如蔬菜和水果,減少攝取酒精,戒煙,控制體重,避免過度操勞及情緒太波動,均可有效減低患上高血壓的風險。

香港港安醫院荃灣急症科顧問醫生羅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