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困獸鬥

專家身教-鄭穎珩心理學家-隔週二, 專欄

父母生病 孩子會額外擔心?

屈指一算,新冠疫情已進入三年,停課、在家工作,對居住空間狹小的香港人是一個重大的挑戰,長期留家令每個家庭成員都像繃得很緊,又要應付功課和工作,勞勞碌碌頻頻撲撲的,難免會變得脾氣暴躁。疫情下的「困獸鬥」往往會在親子關係上面反映出來。

最近,向來大意的我意外地扭傷了腳,很痛之餘更要大熱天時裹著繃帶紗布,但卻為我帶來一個很大的得著 —— 原來很需要一個停下來的空間去思考作為父母如何換轉照顧者的角色,讓孩子也可以怎樣學習關心別人。

「一個家庭裏擔起照顧的角色一般都是爸爸媽媽,但當爸爸媽媽生病了或者受傷了該怎麼辦?」連不少父母也需要思考的課題,對子女來說又要如何應對呢?一般而言,小朋友看見爸爸媽媽受了傷一般都會比較擔心,但對於年紀較小的孩子(4至8歲)來說,往往不懂得怎麼表達出來;常見情況是孩子可能會透過發脾氣或者各種情緒反應來舒發內心的不安。

這時候,父母要照顧自己身體之餘,也要多加留意孩子面對這件事的情緒轉變;始終孩子年紀小,對父母受傷當然不能充份了解,個往我聽過不少個案,小孩子對於父母受傷會有莫名其妙的擔心,會從日常生活的小細節表現出來,例如對以往很愛的玩具興趣減低,會更常黏在父母身邊,甚至產生心理不安如發惡夢等反應,這時父母要多加開導,不妨用一些淺白的字眼解釋父母受傷情況,雖然他們未必明白,但可以用溫柔的語調讓孩子感到被安撫,能放鬆情緒。

不少孩子對於父母受傷會有莫名其妙的擔心,會從日常生活的小細節表現出來,父母要多加開導,用溫柔的語調讓孩子放鬆情緒。

對於年紀比較大的孩子(8歲至青春期)可能會表現得漠不關心,實情是孩子雖然擔心父母,只是不會明確地說出來。這情況父母應該多一點和他們溝通,讓他們了解父母受傷的情況,並且告訴他們可以如何幫忙父母,有助受傷的父母早日康復,這樣不單可令孩子安心一點,同時亦是他們學懂照顧別人的好機會。

今次扭傷腳真的很痛,但卻讓我成為一個給孩子好好學習照顧親人的好機會,亦令一家人更了解彼此的需要,也是一件好事。

臨床心理學博士鄭穎珩
專家身教-鄭穎珩心理學家-隔週二, 專欄

疫情下家庭困獸鬥怎辦?

疫情愈見嚴峻,很多家庭都寧願留在家裡,尤其是家裡有老有嫩的家庭。因為一家人多了時間在家,互相看到很多的問題,而一直存在的問題都因為過多時間相處而放大了。加上抗疫疲憊令大家心情煩躁,天天憂心自己會「中招」,情緒起伏大,令大家的包容度顯得更低。

父母都要在家工作,眼見孩子上網課時的不專心模樣已很氣結,又不可在上課時即時責罵已氣上心頭;上課沒心機下課對著平版電腦打機卻精神起來,為了讓孩子不礙自己工作,惟有讓孩子放題打機,久而久之打機已成為孩子的生活日常,很多家長會為要孩子這些壞習慣就打打鬧鬧,然而這方法沒有令孩子放棄打機,只會將家裡氣氛弄得更僵破壞親子感情。我一直覺得這並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家長一直一來的處理方法。如果本身家長都把電子產品「開通」了,要有效地減少難度就會提高了。如果孩子有別的興趣,例如看書畫畫,他們花在電子產品的時間就會相對減少。

長者退休後正享受黃金人生,以往都很多社交活動,可以天天和朋友飲茶閒談,亦會到長者活動中心上興趣班,多姿多采。面對來勢洶洶傳播力極高的第五波疫情,不單活動「清零」,而且長者幼兒及長期病患者成為高危一族,令家中長老不期然擔心自己隨時「中招」,憂心忡忡心情低落,常常為小事就大發脾氣令家人無所適從。長者常常會有「不想麻煩仔女」的心態,有心事有問題總想自己解決。這個艱難時光,不妨安排一些家庭活動,例如可以一起包餃子,和孩子一起下棋,閒談間可以和長者們談談笑笑,讓他們可以放下不安,投入愉快的家庭生活。

一家人多了時間在家,互相看到很多的問題,而一直存在的問題都因為過多時間相處而放大了。

面對「疫」境,大家天天擠在屋中,難免有些家庭衝突;最好的處理方法其實是儘量給大家空間,即使家裡環境不許可,也可以安排孩子在房間,自己在客廳。如果可以的話,不妨到樓下走走,即使20分鐘也足以放鬆心情,亦可以是兩夫妻、兩父子、兩母女專屬的小時光,這亦可以為天天黐在一起而產生的壓力紓緩一下!

臨床心理學博士鄭穎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