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便困難

生活

婦科第一致命癌 – 卵巢癌

今年的母親節為5月8日,同日亦是世界卵巢癌日。卵巢癌位列本港女性常見癌症第6位,然而死亡率為婦科癌首位!主因在於病情進展快,且初期症狀不明顯,約八成患者均在晚期才確診,大大提高治療難度;加上復發率高,令死亡率更高。

黎女士現年39歲,2016年發現自己胃部不適兼身體水腫,更在一個月內暴瘦十多磅,後來看婦科醫生再照磁力共振,最後由腫瘤科醫生確診四期卵巢癌,並已擴散到腹腔及肺的外圍。

「當時我還年輕,很害怕再沒時間和丈夫、3歲的囡囡繼續相處;加上丈夫和家人支持,令我更有動力去面對這個病。」雖然治療過程辛苦,但她仍於2017年完成所有手術及化療治療,基本上可算康復。可惜在2018年9月初,黎女士定期抽血後被診斷復發。「當時我即刻哭了,為甚麼這麼快復發呢?我真的不想再受手術化療的煎熬。但為了囡囡還有丈夫,總算又捱過去了。」

2019年3月底完成所有化療療程後,黎女士情況理想,醫生告訴她有一隻口服標靶藥物,持續服用可減低復發風險,惟兩年藥費高達50萬元,難以負擔,希望政府可將該藥納入安全網,資助患者接受維持治療。

婦科腫瘤科專科謝嘉瑜醫生表示,卵巢癌的成因暫時未能完全明瞭,惟相信與卵巢長時期不斷排卵有關。患者常見的症狀,包括肚脹、腹部不適、小便頻密、大便困難及食慾變差等。

卵巢癌位列本港女性常見癌症第6位,然而死亡率為婦科癌首位!初期症狀不明顯,加上復發率高,令死亡率更高。

「卵巢癌死亡率高,是因為早期卵巢癌並無明顯症狀,難以發現。而且卵巢位於盆腔內,無法直接觀察,為檢查帶來一定困難。」謝醫生表示,「85%晚期卵巢癌患者在一線治療後會出現復發,而在每次復發後,患者存活期都會下降。如何更早地發現卵巢癌,並且有效防止復發,及延長患者的無惡化存活期,一直是臨床上的目標。」

謝醫生又出,近年卵巢癌治療有很大的進步,除了手術,放射治療及全身性治療,患者在完成治療過程後,可以利用維持治療來進一步控制病情,「臨床數據顯示,以標靶藥物作維持治療有效延長無惡化存活期。」

以口服標靶藥作維持治療費用不菲,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NCCN)、歐洲醫學腫瘤學會(ESMO)及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的卵巢癌治療指南,已把維持治療包括PARP蛋白抑制劑納入指引內。另外,英國國家健康與照顧卓越研究院(NICE)、蘇格蘭醫藥聯盟(Scottish SMC)及加拿大健康藥物和技術署(CADTH)等,都已撥款把卵巢癌維持治療PARP蛋白抑制劑納入資助藥物名單中。

(左起)婦科腫瘤科專科謝嘉瑜醫生、患者黎女士及卵巢癌關愛組代表黃敏兒。
專欄, 有腫瘤言-李兆康腫瘤科醫生-隔週一

肚脹不等如肥胖 小心卵巢癌風險  

Miki 40多歲,單身,本身略為肥胖,由今年初起經常覺得肚脹,但沒有其他不適,她以為只是因疫情在家工作,多吃少動所以又肥了一點。但之後肚子愈來愈脹。

8月的一天,她發覺陰道出血,並持續了兩星期,於是趕緊去看婦科醫生做檢查。醫生問起,她才意識到這是自己有生以來第一次做婦科檢查。但這時她仍覺得身體還可以,而且自己都未結婚,不會有什麼大問題吧!

可惜不幸地,婦科檢查發現她的卵巢已有一個惡性腫瘤,8cm大,屬於第三期,隨即轉介至臨床腫瘤科醫生。由於腫瘤較大,若即時切除會很「傷」,醫生為她安排了術前化療把腫瘤縮小,之後再進行切除,現時她在手術後的觀察期,情況滿意。

早期的卵巢癌症狀並不明顯,最常見的病徵是肚脹,所以很難發現,需要靠定期的婦科檢查才能在早期發現。

卵巢癌在本港發病率不算很高,但因卵巢深入在盆腔深處,早期的卵巢癌症狀並不明顯,以致大多發現得比較遲,有60-70%的個案確診時已是第三、四期。Miki可說是非常典型的病例,也反映出不少女性仍以為未結婚就不需要做婦科檢查。其實,大部分婦科癌症和是否已婚並無直接關係,而卵巢癌最常見的早期病徵是肚脹,很難由此發現是卵巢癌,一般都要靠定期的婦科檢查才能在早期發現卵巢癌。

Miki的故事說明了,女性在成年後,應每年都做一次常規的婦科檢查,包括柏氏抹片檢查(可發現子宮頸癌的前期病變)、卵巢超聲波檢查等。若女性有以下徵狀並持續,請特別注意,有機會是早期卵巢癌的徵狀:

  1. 腹痛腹脹
  2. 小便頻密
  3. 大便困難
  4. 性交時感到疼痛
  5. 腰背痛

若有任何疑問,請詳細諮詢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李兆康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