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腸癌

健康Up 1 Up-(不同醫生輪流寫)-隔週四, 專欄

認準大腸癌期數 選擇最佳療法

大腸癌是香港第二號癌症,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字,2019年共有5,000多宗新症。而確診時僅約一成屬於第一期,第二、三、四期各約佔四分之一左右。

現時,不同期數發現的大腸癌,都有機會採用手術治療,但具體做法會視個別情況而調節:

  1. 瘜肉階段

大腸癌當中超過95%是由大腸黏膜腺細胞形成,由正常黏膜變成瘜肉,再由瘜肉轉變成腸癌,這段時間往往長達5至10年。若在這期間進行大腸鏡檢查並發現瘜肉,醫生可即時進行「息肉切除手術」,把大瘜肉整顆切除。

  1. 原位或極早期大腸癌

有部分原位或極早期大腸癌經評估後,醫生可為病人進行「內窺鏡黏膜下剝離手術」,用內窺鏡把腫瘤從腸壁切除。

  1. 第一期大腸癌

通常單靠外科手術已可根治,即切除腫瘤同時清除淋巴結。治療相對簡單,康復所需時間較短,復發機會也較低。

  1. 第二、三期大腸癌

腸癌已深入腸壁,甚至蔓延至附近的淋巴組織,手術仍是首選,但未必可單靠手術根治。部分第二期患者,如果出現高風險因素,例如手術切除標本的邊緣與癌細胞相近,或淋巴結採樣數量不足;顯微鏡下呈現細胞低分化腺癌、淋巴血管或神經周邊侵害;患者求醫時已出現腸塞或腫瘤破裂等,應在手術後接受輔助化療。

而已出現局部淋巴結擴散的第三期患者,由於復發風險較高(五年內復發率可達30%),手術後應盡早接受輔助化療,以減低復發機會。

  1. 第四期大腸癌

腫瘤已擴散至其他器官,最常見的是肝臟,其次是肺、骨骼甚至腦部。治療要視乎擴散的廣泛程度,若是少量擴散至肝或肺,例如只有一至兩個小範圍的擴散,以外科手術切除再加術後的化療及標靶治療,仍有機會達至根治的目的。但當擴散的「點」過多,就未必適合做手術,而需要以化療、標靶治療、免疫療法等治療。

  1. 中低位直腸癌

對於中低位直腸癌(即腫瘤接近肛門)的患者,如果磁力共振檢查發現癌細胞已侵犯腸壁漿膜層以上,或出現局部淋巴結擴散的情況,會建議先安排術前放射治療並配合藥物治療,以縮小腫瘤體積,再視情況進行根治手術,這做法令手術後有更大機會能保留肛門,亦可減低復發風險。

外科專科吳家健醫生
外科專科吳家健醫生
生活

糞便測腸癌基因 機構送1,800免費名額

大腸癌是本港第二位最常見的癌症,由於發病初期沒有明顯的病徵,一經確診時,往往已經為中晚期,治療費用高昂,整體療效亦比早期治療為差。

其實,大腸癌多數是由大腸壁細小的瘜肉慢慢演變為癌症;而大腸包括盲腸、結腸、直腸和肛門,是消化系統的終端。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顯示,本港的大腸癌患者正趨向年輕化,2010年20-44歲的大腸癌發病率為每10萬人中有6.8人,於2019年則上升至由每10萬人中有9.1人。若大眾能提升定期檢查大腸健康的意識,及早發現、盡早治療,將顯著提高存活率,五年存活率可達 90%以上。

衞生署早已於2020年起,全面推行「大腸癌篩查計劃」,為50-75歲的香港居民提供傳統的大便隱血測試,如果結果呈陽性,會轉介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不過,傳統大便隱血測試方法靈敏度有限,且對於瘜肉的檢出率非常低,容易受到痔瘡、肛裂等因素影響。較新的方法是大便DNA甲基化水平檢測,即檢測大便內的大腸癌基因,優點包括非入侵性、高靈敏度、檢測時間短,對於大腸癌的靈敏度為88%,對於瘜肉等癌前病變亦有較強的檢出能力。

醫療機構華昇診斷中心,和韋予力醫生醫務所及名仕醫療管理有限公司,特別於現在至12月31日期間,在全港十八區推出1,800例「免費糞便大腸癌基因測試」,為合符資格的香港市民提供免費大腸癌檢測的機會。

這次活動所使用的是嶄新的大便DNA檢測技術,通過檢測大便中從腸道自然脫落細胞DNA中三個生物標記物的甲基化水平,評估受檢者罹患大腸瘜肉或癌症的風險,相關技術已經獲得歐盟CE認證,以及香港衞生署表列註冊批准。這次計劃並將參加者的年齡層下調至40歲,使篩查範圍擴大,惠及更多市民。

有興趣的市民可以透過網上或到指定服務的地點現場登記申請。成功登記並符合資格者,將獲安排到就近的醫務中心,只需支付基本醫生診金港幣 500 元,便可享用價值港幣3,500 元的測試服務,以了解是否有患上大腸癌的風險。

*網上申請:http://hfhk.loma.live

2022年11月2日

專欄, 有腫瘤言-李兆康腫瘤科醫生-隔週一

手術前誘導治療  有助保留肛門

腸癌分四期,第一至三期治療以手術為主,第四期則主要是藥物治療,包括化療、標靶藥等,有些個案也會需要配合手術或放射治療。

例如腸癌確診時若在直腸位置,可能會建議先接受「術前誘導治療」,即在手術前進行化療及放射治療,以提高手術成功率和存活率,並能增加患者保留肛門的機會,免除將來需要在腹部設置人工造口,導致要隨身攜帶糞袋的不方便及心理影響。

若腸癌細胞已擴散到淋巴結,「術後化療」便可能成為必要的一環,以減少復發的機會和提高存活率。

至於一些已擴散到肝臟的腸癌患者,化療和標靶治療亦有助於縮細腫瘤體積,若患者對治療有良好反應,便有機會進行根治性切除,提高治癒的機會。所以,在今天來說,即使已擴散的腸癌,仍有部分可以根治。

現今的化療藥物推陳出新,患者除了在醫院或診所接受靜脈注射化療藥物外,亦可選擇口服化療藥,而口服藥物與針劑的效果相若,使用較為方便,又可減省住院的需要。另外,放射治療技術亦不斷進步,醫生可以透過電腦掃描、磁力共振、電腦X光分布圖等,更準確找出病人腫瘤的位置,再配合新式的強度調控放射治療儀器,有助集中殺死癌細胞,減少破壞其他正常的細胞及器官,療效比前有進步。

所以腸癌其實有很多不同治療方案,患者最重要是保持正向,積極治療。

專欄, 有腫瘤言-李兆康腫瘤科醫生-隔週一

咖啡可以防癌?

咖啡在本港已成為大潮流,不再只是辦公一族的提神飲品,很多人家中都有咖啡壺、咖啡機,超市貨架上也滿是各式各樣的咖啡豆和咖啡粉。2017年更有一份研究發表,飲咖啡可以將患上某幾類癌症的風險降低,包括乳癌大腸癌肝癌甚至頭頸癌。但大家飲咖啡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 熱飲定凍飲?

咖啡熱飲還是凍飲本來問題不大,但過去有研究顯示,經常喝太熱的飲品,例如高於65℃,有機會令咽喉的表面細胞受損,反而會增加患上頭頸癌的風險。所以,用滾燙開水沖泡出來的咖啡,最好稍為放涼才「歎」了。

2. 飲幾多?

上面提到的2017年發表的研究,在非吸煙族群中,每日飲2至3杯咖啡,有助降低患上乳癌、大腸癌、肝癌、頭頸癌等的風險。當然,也許我們都認識一些朋友,每日飲不止2至3杯咖啡,這就要小心了,因為研究並沒有指明飲多於2至3杯咖啡會有更好的防癌效果。

反而過量飲咖啡亦有機會導致血壓上升、心跳加速,以及失眠,更會影響消化系統,所以飲咖啡的量最好適可而止。

2017年更有一個研究發表,飲咖啡可以將患上某幾類癌症的風險降低,包括乳癌、大腸癌、肝癌甚至頭頸癌。

3.加奶?不加奶?

暫時並沒有具體資料反映飲咖啡時加奶與否,對防癌效果會有影響,但要注意一點,有部分食肆出售的咖啡,並不是加鮮奶或淡奶,而是加「植脂奶」,亦稱為「奶精」,屬於人工合成的化學製品,曾有研究顯示它和心腦血管阻塞有關。

最後必須強調,雖然研究顯示適量飲咖啡有助預防某些癌症,但更重要的還是從整體生活習慣上防癌,包括飲食運動、作息等。例如在防癌飲食方面,市民應該均衡飲食,多吃蔬果,少吃紅肉等,從而減低患癌的風險,而不是單靠飲咖啡!

臨床腫瘤科專科李兆康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