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失眠

專欄, 提起精神-張漢奇精神科醫生-隔週二

解除防疫 聚會復常 增失眠個案

香港終於解除大部分防疫措施,市民生活逐步復常,但根據過去經驗,每逢大時大節,例如聖誕、農曆新年甚至下月的復活節,因失眠而求醫的個案常見會有所增加,解除防疫後市民聚會蜂擁而來,亦要小心引起失眠的問題。

一般大時大節後的失眠個案,大多涉及失眠、難以入睡,上班難以集中精神、經常感覺疲倦及緊張等問題。估計由於長假期期間,睡眠習慣有所改變,例如平日早睡早起,但放假期間會夜瞓,或者遲起身,導致睡眠習慣轉變。亦有可能平時上班壓力大,在長假期期間得以放鬆,但回復上班後身體卻難以在短時間適應及面對工作壓力,因而影響睡眠質素。

至於親友間聚會復常,大家要留意,聚會往往會導致遲回家,因此睡眠時間亦會延遲;另外,亦有可能進食量比平時增加,尤其多油膩、煎炸等食物,而容易食滯及引起胃部不適的情況,影響入睡。

此外亦要注意酒精的影響。聚會中很多時會飲酒,常聽人說「臨瞓前飲少少有助入睡」,其實酒精雖然可以有少許幫助放鬆的作用,卻不是一個助眠的好方法,因為酒精會令睡眠變得零碎,生理時鐘被打亂,飲完酒第二天的精神狀態亦通常會感到比較疲倦。而且長時間飲酒容易構成酗酒的問題,所以並不建議「借酒助眠」。

張漢奇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中醫攻防-李灼珊中醫師-每週五, 專欄

中醫手法糾正頸椎錯位

脊柱骨構成人體的中軸,具有支持人的體重,保護脊髓及神經根的作用。脊柱並與其他骨骼構成胸腔、腹腔和盆腔,保護各腔內的器官。一旦脊柱任何一部分出現錯位,即會引起許多問題。例如頸椎,出現錯位立即可產生以下的不良影響:

  1. 頸椎錯位壓住頸神經根,會引致:頸肌痛、肩周炎、背痛、網球肘等。
  2. 頸椎錯位壓住頸椎血管,會引致:頭暈頭痛、耳鳴耳痛、血壓異常、小腦缺血性萎縮等。
  3. 頸椎錯位壓住頸部交感神經,會引致:長期失眠、心律不正、經常心慌心跳、視力減退、眼有脹感、咽喉不適或有異物感、上半身多汗或少汗等。

引起頸椎錯位的原因有很多,可以說每個都市人都和其中部分原因相關:意外撞傷、長期不良姿勢、長期勞損、年老退化、先天畸形等。

近年香港人出現頸椎病有年輕化趨勢,在中醫推拿的病理中,不少疾病包括耳鳴、心痛、胃痛、婦女月經失調及血壓高等,均可能與頸椎問題有關,因人體頸椎、脊椎腰骨出現移位,壓着神經線而引起病症;所以透過推拿糾正椎骨錯位情況,可達到治療效果。而正確的推拿治療,包括分析病人病理和良好手法兩方面,兩者對治療成效均有重要影響。萬一頸椎有錯位,一定要找有經驗的註冊中醫及早做復位治療。

近年香港人出現頸椎病有年輕化趨勢。

我們平日應盡量保護頸椎,例如注意坐姿等。但無論怎樣小心,到了一定年紀,頸椎都會出現退化甚至錯位。怎樣可以幫助我們的頸椎復位呢?其實,治療頸椎錯位是中醫最突出的一絶,運用中醫傳統的手法復位,是最有效糾正頸椎錯位的療法。還可以配合刮痧、拔罐、外敷等中醫療法,一般都可以行之有效,安全方便實用。病向淺中醫,頸椎出現錯位之後只會逐漸惡化,愈早醫治效果越好,因此最好在頸椎出現不適的早期,便向有經驗的註冊中醫尋求治療。

香港註冊中醫,中醫內科博士李灼珊
生活

逾八成護士壓力爆煲現偏頭痛

昨天(5月12日)是國際護士節,香港醫護聯盟聯同護士學校校友會,早前進行「護士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工作壓力」問卷調查,了解護士們在疫情下面對的工作壓力,以及出現偏頭痛及各種精神壓力徵兆的情況。結果顯示,逾八成受訪護士出現相關徵狀,包括肩頸背痛(50%)、感到煩躁或憤怒 (44%)、失眠或難以成眠(41%)、偏頭痛(33%)、胃痛及消化不良 (26%)等。

部分受訪者更出現偏頭痛嚴重病徵,包括因頭痛而減少體能活動或影響思考、頭痛通常持續多於四小時、有頻密或劇烈的頭痛、頭痛時通常感到噁心,以及頭痛期間畏光或畏聲等。

中大醫院腦神經科專科醫生區頴芝指出,「偏頭痛是全球常見疾病的第三位,而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2至3倍,其中以35至39歲人士患病率最高。本港的偏頭痛患病率約12.5%,推算有近100萬港人患偏頭痛,發病年齡中位數為25歲。」

偏頭痛發作一般分4個階段,包括前驅期、預兆期、頭痛期和恢復期:

前驅期 —— 患者感到疲倦、憂鬱、忟憎、頸梗,以及會反覆打呵欠,並對光和聲音敏感。

預兆期 —— 部分患者視力會受到干擾,例如看到閃光、散光、視力模糊或「之」字形線條,部分或會感到嘴部周圍或手臂麻木刺痛、說話困難,甚至手臂、小腿軟弱無力。

頭痛期 —— 頭痛會較明顯和嚴重。

恢復期 —— 患者仍會感到疲倦、難以集中注意力情緒低落

早前進行「護士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工作壓力」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逾八成受訪護士出現相關徵狀,包括肩頸背痛、感到煩躁或憤怒、失眠、偏頭痛、胃痛及消化不良等。

偏頭痛的成因尚未有確切結論,估計是遺傳與環境因素結合造成,經期、壓力、睡眠過多或不足、暴露在強光下、強烈的氣味、天氣變化和脫水等,均有可能誘發偏頭痛。部分食物亦可能誘發偏頭痛,例如芝士、酒精、朱古力、味精及加工醃製食品。根據台灣一項研究,相比一般職業,醫護人員患偏頭痛的風險較高。

「治療偏頭痛可用止痛藥和預防性藥物,前者有撲熱息痛、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鴉片類藥物等,但須注意,有機會出現『過度使用藥物頭痛』(Medication Overuse Headache),引致惡性循環。」區醫生表示。

她指出,若偏頭痛影響生活質素、每月發作次數頻密的患者,可諮詢醫生考慮使用預防性藥物,以減少偏頭痛的發生頻率、嚴重度、和持續時間。一般在三個月治療後,一半患者的頭痛發作頻率可下降50%。

(左起)中大醫院腦神經科專科醫生區頴芝、偏頭痛患者,註冊護士何姑娘,護士學校校友會創會主席及現任副主席,註冊護士吳姑娘。
專欄, 提起精神-張漢奇精神科醫生-隔週二

雙管齊下治抑鬱症

抑鬱症雖可怕,但必須強調,它是一個可治之症,如患者能及早接受治療,大部分病人可以痊愈,回復正常的生活。通常治療抑鬱症都會雙管齊下:藥物治療+心理治療。

1. 藥物治療

近年的抗抑鬱藥不斷改良,一般可在2星期內減輕抑鬱症症狀,病情可於4-6 星期後得到改善。一般來說,初服抗抑鬱藥的病人最少要在症狀消失後繼續服用藥物4-9個月。若病情嚴重或屢次復發者,更可能需在症狀消失後繼續服藥一年或以上。

常用藥物有血清素調節劑和去甲腎上腺素調節劑兩大類,原理主要是使腦內的血清素增加,回復平衡水平,讓抑鬱症的徵狀得以改善。服用抗抑鬱藥物必須定時定量,切勿突然自行停藥或調校劑量。副作用則包括:服藥初期病人可能會出現便秘肚瀉口乾嘔吐、昏睡、失眠頭暈頭痛、倦怠、體重增加、視力模糊或感到呼吸困難等,情況因人而異,而身體對藥物適應後副作用會漸漸消退。

對抑鬱症患者,通常從藥物及心理兩方面著手,雙管齊下作治療。

2. 心理治療

目前本港較常採用的,以認知行為心理治療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和心理分析法(Psycho-dynamic Analysis)為主。

認知行為治療主要是通過思想分析,協助病人培養新的思維和生活模式,一般較具目標性,而且療程相對較短。心理分析法則主要透過理解和分析病人的過往經歷,以至潛意識所形成的意念,從而理解抑鬱情緒的癥結,療程相對較長。透過些治療,改變病人的負面思想及行為模式,令病人可以更客觀地改善自己的情緒問題。按個別病情而定,有需要時,病人需服用藥物以配合心理治療,使療程更有成效。通常抑鬱症病人都需要服藥以配合心理治療,使療程更有成效。

精神科專科張漢奇醫生
專欄, 提起精神-張漢奇精神科醫生-隔週二

抑鬱症有樣睇?

抑鬱症,據估計,大約佔本港人口的8-10%。雖然抑鬱症數字是整體持續上升,但其實會受很多環境因素影響,例如經濟、社會動亂,新冠疫情等等,都有可能增加抑鬱症個案。

世界衛生組織在多年前估計,到了2020年,抑鬱症會成為全球頭號病症。當時沒有人能預知2020年會爆發持續不退的疫情。現時雖未有2020年後最新抑鬱症數字,但臨床上的確發覺,抑鬱症的影響比過往更大。若不幸患上抑鬱症,會逐漸開始損害日常生活功能,若不適當治療,隨著病情發展,會引致自殺危機明顯增加。事實上,抑鬱症是可治之症,如患者能及早接受治療,大部分病人可以痊愈,回復正常的生活。

抑鬱症並不是一種單純的情緒問題。人體腦內有數以億計的腦細胞,細胞與細胞之間在信息交換時需要靠一些分泌物質來傳遞,如果腦部分泌的化學傳遞物質失衡,便可能引發抑鬱症。所以抑鬱症其實包含有生理上的病變,亦因此有機會以藥物糾正。最重要是及早發覺,開始處理。

抑鬱症,約佔本港人口的8-10%。雖然數字是整體持續上升,但其實會受很多環境因素影響,例如新冠疫情等等,都有可能增加抑鬱症個案。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的診斷標準,抑鬱症的定義是:病人於持續兩星期以上,有5個或以上既定的生理或心理症狀,當中必須包括「情緒低落及/失去動力」,其他症狀包括:

身體方面 —— 頭痛失眠、身體虛弱、胸口感到翳悶/不適甚至感到呼吸困難、腸胃不適/消化系統失調、失去活力並常感到疲倦、多夢、睡醒後覺得好像沒睡過一樣、周身骨痛。

精神方面 —— 心情煩躁易發脾氣、精神緊張難以鬆弛、情緒低落及/失去動力、對事物失去興趣、腦裡不停想著不愉快的事、覺得自己沒有用、自卑或自責、難以集中精神、覺得將來沒什麼希望、覺得不想做人/有自殺念頭。

以上症狀,很多時都是出於病人的主觀感覺。若出現多項以上的症狀,包括情緒低落及/失去動力,而持續超過兩星期,建議諮詢醫生,作出評估。

精神科專科張漢奇醫生
生活

成日周身痛?小心患有肌筋膜疼痛綜合症

林先生是退休人士,退休之前從事裝修工作,他求醫是因為常常感到頭痛耳鳴、肩胛痛及頸痛。他已照過X光及磁力共振,沒有發現什麼明顯問題,也不是椎間盤突出症。但這個痛症已經纏繞他半年,每晚都失眠,所以希望試用脊醫方法去醫治。

用手法檢查的時候,發現他的頸、肩胛及膊頭有很多激痛點。再看看他的X光片,就發現他的頸椎弧度不夠。他說他頭痛時,會整個頭皮都感覺「扯住」,這就是脊醫所說的「轉移痛」(referral pain),即痛症由一個位置轉移到另一個位置。而他最大的問題是耳鳴,他也看過耳鼻喉專科,證明不是聽力失聰,耳鼻喉科診斷也指出他可能頸椎有事。

「肌筋膜疼痛綜合症」就是長期肌肉、筋膜及身體出現勞損,身體不同位置出現了激痛點(trigger point)和筋膜緊繃的綜合痛症。

林先生是一個典型的「肌筋膜疼痛綜合症」(Myofascial Pain Syndrome)案例,他首先接受了手法矯正頸椎弧度,之後再接受針對激痛點的筋膜治療,並配合衝擊波治療,及指導他每天以儀器改善頸椎弧度。經過三個月的治療後,他完全康復了。但這種綜合症是因我們的日常生活、壞習慣、不良姿勢、精神壓力等,導致頸椎或腰椎失去弧度所產生的,所以林先生康復後必須注意日常姿勢,減少頸及的勞損。另外,伸展運動也非常重要,希望每一位香港人都記得多做伸展運動,預防「肌筋膜疼痛綜合症」。

其實筋膜(fascia)是身體非常重要的纖維組織,它包圍著肌肉、肌群、血管神經、內臟。筋膜穿插在我們身體器官及肌肉群,因此每時每刻都影響到我們脊骨的運作。而所謂「肌筋膜疼痛綜合症」,就是長期肌肉、筋膜及身體出現勞損,身體不同位置出現了激痛點(trigger point)和筋膜緊繃的綜合痛症。

幸好,這種綜合症絕不是無法可治,在美國及英國已經有很多醫學文獻研究這個綜合症,只要有適當的治療,及注意姿勢,便有機會治愈,餘下便是注意姿勢,多做運動,預防復發

食玩

失眠 人士福利! 全港首個巴士瞓覺團 途經兩大打卡位

香港人工作忙碌,生活壓力大,常常處於緊張情緒狀態又難以放鬆,更有機會引致 失眠 問題。有見及此,有本地旅行社於10月16日推出一個名為「解決港人失眠!全港首個巴士瞓覺團」,讓大家可以在巴士上舒服地睡個好覺,中途設有兩大打卡位,大家可以下車打卡又或者繼續「發夢」,28人即成團,壓力臨近爆煲的你可考慮參加!

為 失眠 人士而設 搭巴士遊屯門至大嶼山

這個巴士瞓覺團全程76公里,亦是本港最長的巴士路線,巴士將圍繞屯門公路和北大嶼山公路兜一圈。先在荃灣西集合並享用兩道菜的午餐開始蘊釀睡意,沿屯門公路到達第一個打卡點:屯門浩和街;再經過屯赤隧道到達第二個打卡點:機場維修區,最終會折返荃灣西巴士站。而中途亦特設幾個廁所位,包括屯門公路收費站、屯門公園及迪欣湖活動中心,旅客亦可選擇在中途的東薈城巴士站及青衣站巴士總站自由解散。

失眠
失眠

今次旅行團分成3個收費價位,最便宜為「任你打卡艙」($299),即每人享有1個下層巴士專座 、中價位為「零分貝瞓覺艙」($329),即每人享有2個上層巴士專座,更附送巴士瞓覺套裝1份、最貴價為「VIP全景艙」($399),即每人可享1個上層巴士最前排專座,亦作「巴士迷專座」。後兩者只限12歲或以上人士,而3個價位均是先到先得,不設劃位及附有午餐。

想參加的話都要遵守大會規則,如不准放聲交談,以免影響其他乘客睡眠、手提必須調校至靜音模式、如不遵守規則而對其他乘客造成滋擾,工作人員有權要求該乘客立即下車等等。

【港 · 遊】解決港人失眠!全港首個巴士瞓覺團
參加方法:https://ulu.travel/product/HKTOUR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