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妄想症

專欄, 提起精神-張漢奇精神科醫生-隔週二

挑戰妄想症 從妄想中找破綻

在統計學上,妄想症大多數的發病時間是40多歲,但整個範圍可以由10多20歲至80歲都有機會。當然,20歲以下的小朋友較少患妄想症,這年齡層若出現精神科問題,大都是思覺失調

臨床上,處理妄想症最具挑戰性的地方,是如何在聆聽患者傾訴後,不去否定他,也不去認同他,但卻能夠取得他的信任。竅門包括給他充分時間表達自己的想法,然後嘗試了解他有這些妄想的背景,很多時我們會用心理學上的方法與他們傾談,例如說:「你覺得是這樣,但會否覺得如果那位明星或歌手在向你示愛,其他人也應該察覺呢?你寄信、寄卡、送禮物給他,他有沒有回覆過呢?」這樣說有機會令患者自動反思:「對啊,為甚麼我寄那麼多信,他一個字也沒有回覆過呢?」漸漸她可能會覺得醫生說的話有一定的道理,有機會逐步進展至她認為自己的想法是否存在問題。

當然,這過程並不容易,因為病人會找很多藉口為明星對她全無回應作出解說,面對這種情況,精神科醫生就需要找出破綻,因為在妄想的系統中,患者會把整件事包裝得接近完美無瑕,但若醫生能夠找到破綻,就有機會打破她的包裝,令她有機會進行反思。所以,除了見病人時需要比較「八卦」和「長氣」,希望引導他們說出為甚麼會有這些想法,也可能需要從其他渠道「收風」,例如和患者 的家人傾談,了解患者所講的有哪些是事實,以及日常在家中的表現、談吐等,收集關於患者情況的資料。

最後要留意,近年愈來愈多的認知障礙症,症狀也包含了妄想,例如有些長者長期覺得家中的菲傭會偷東西,但並非事實。必須分清楚,這些雖然是病人妄想出來的,病人所患的卻未必是妄想症,而是認知障礙症本身的妄想症狀。

提起精神-張漢奇精神科醫生-隔週二

發現疑似妄想症 身邊人緊記2件事

妄想症的成因大多是很複雜的,亦未必每個個案都能夠找出成因。在統計學上,家族中若曾有妄想症的患者,自己患妄想症的機會亦會較高,所以我們相信妄想症和內分泌異常有一定關係。

而妄想症亦有機會伴隨其他精神病,例如焦慮抑鬱症。為甚麼呢?試想像一下,一位人士每天上班,都覺得其他人在監視著他,甚至不停設計陷害他,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上班怎會開心呢?只會充滿緊張,提心吊膽,這種情況若不處理,久而久之,大多會有睡眠問題,漸漸焦慮、抑鬱等都有機會伴隨出現了。

妄想症並非無藥可治,然而最困難的是如何令患者願意求醫。首先,妄想症患者的「病識感」很弱,因為他們堅信於某些事情,既然堅信,當然就不覺得自己有病,所以十之八九沒有病識感,而且會覺得別人誤解他,不明白他,也不會願意去求醫。

另外,若察覺身邊人疑似有妄想症狀,請緊記2件事:

1.大部分人當察覺身邊人有類似症狀,都會去挑戰他、質疑他,但這是大忌。對於妄想症,其實愈去挑戰他,只會令雙方愈難溝通,最終他連妄想的想法也不會讓你知道。所以,身邊人若想幫助妄想症患者,必須有耐性,不要和他爭論對與不對,而應向他表達你明白他說甚麼,不用表示認同但也不必反對,只需要表示你清楚知道他說甚麼,便有機會逐步建立雙方的信心。

2.下一步,如何勸服他去見醫生。不妨對他說,你覺得同事每天都針對你,令你很不舒服,你會否考慮去見醫生,令自己舒服些?這樣說的話,會比較容易入手。反之,若太過一矢中的,說你這是妄想症,去看醫生吧!太過擊中他的痛點,他反而會更不願去求醫的。

專欄, 提起精神-張漢奇精神科醫生-隔週二

情愛妄想症與被害妄想症

妄想症的本質,就是由妄想的思想衍生出相應的行為。舉例說,一位女士覺得某位男明星很愛她,但實質上她和該位男星是有距離的,那麼可以衍生出什麼行為呢?

其實,這情況就是妄想症的其中一種:情愛妄想症。曾經有位病人,很喜歡某個男星,而且她認為那位男星也很喜歡她,所唱的歌都是暗地裡向她示愛,甚至認為男星在台上的每一個眼神,都是在向她示愛。她對此深信不疑,所以雖然在行為上不能直接和男星接觸,但她會不停送禮物、送卡給對方,甚至自己上街買東西時也覺得是為了對方而買,在家做飯也是為了對方而做。

基本上,因妄想而衍生的行為,十分纏繞著她自己的生活。這種情況如果身邊人有所察覺,最好能和她仔細詳談,若能勸服她去見醫生,就有機會帶來幫助。

臨床上,情愛妄想症患者以女性為多,但至今未有太多文獻探究箇中的原因。很多時,我們所見都是女士糾纏著名人、明星,對對方造成困擾,例如對方在餐廳用膳,她也坐下用膳,寸步不離,甚至曾有名人因此向法庭申請禁制令。

除了情愛妄想症,另一種常見的妄想症就是「被害妄想症」,甚至比情愛妄想症更常見。不過,至於患者本身是否屬於受害人,就需要看他如何達至自己被害的結論。例如在辦公室做錯事,被同事舉報,上司責罵,都是正常的,但若因此深信同事、上司這樣做是因為另有企圖,故意針對他,而他在辦公室無時無刻不沉醉在這種思想裡面,就可能屬於被害妄想了。當然實際上未必那麼容易分辨,因為在辦公室被其他同事或上司針對的事絕不罕見,這類想法是否屬於妄想,需要較多時間深入了解他為何有此結論,才能定案。

專欄, 提起精神-張漢奇精神科醫生-隔週二

妄想症患者 生活如常人難察覺

「妄想症」相信大家都聽過,甚至知道有不同類型的妄想症。

精神科裡,妄想症被歸納為「思覺失調」的一種。在定義上,甚麼叫妄想呢?舉例說,有些事情並沒有證據證明它真實存在或曾經發生,或某些事情不能用常理推斷出來,即和現實脫節,但病人卻深信不疑,無論你如何挑戰、質疑他,他也不會改變自己的想法,這就算是妄想了。

人基本上都是這樣:心裡面這樣想,行為就會基於這個想法而做出來,所以當一位人士有妄想,覺得別人會對他不利,他在行為上就會保護自己,例如遠離對方,這行為是因為妄想應運而生的。

要注意的是,妄想症雖被歸納為思覺失調的一種,但妄想症和思覺失調、精神分裂等是有分別的。顧名思義,思覺失調是思考方式影響各種感官的感覺,而出現失調。至於妄想症,則相對只是思想的內容出問題,例如我覺得有人想害我,或我覺得某位名人很喜歡我等等。他們的思想,大部分時間只是圍繞著一件事。至於精神分裂,除了妄想還會有其他症狀。相對來說,妄想症患者思想的內容一般未至於太奇怪,但精神分裂患者思想上的內容就真的稱得上千奇百怪。

那麼,妄想症患者平日的行為會否很怪呢?事實是,很多妄想症患者平日和一般市民是沒有分別的,他們上班、交朋友,生活如常人。一個妄想症患者,若你沒有和他談及他所妄想的內容,未必能夠察覺他有妄想症。他可以繼續日常的生活,在工作、家庭方面都未必有太大異樣,但當你接觸到他所妄想的內容,就可能完全不同了,你會逐漸感覺到這個人有點怪,所講的事不能證實,不能以正常推斷,但他本人卻深信不疑。即使你反覆詢問,他也會認為事實就是這樣,只是你不明白而已。基於他這種思想,於是也會衍生出很多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