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家庭

專家身教-鄭穎珩心理學家-隔週二, 專欄

當孩子面對親人離世

家庭有成員離世,就像一副象棋缺了一隻棋子,全家人都痛苦非常,往往忽略了處理孩子的感受;有些家長甚至認為孩子不會明白「死亡」這回事,索性避而不談,讓孩子在一知半解的情況下以為是「忌諱」不能說,讓他們誤解很多事情不說出來就等沒事,對孩子將來處事和心理都帶來莫大影響。

要幫助小孩子走出家人離世的陰霾,首先要理解他們對情緒表達的方式,孩子不一定像大人般會哭哭啼啼,家長要為他們營造合適舒發情緒的環境,以健康正的方法面對死亡這件事。

5歲小琪(假名)面對媽媽突然離世的日子,數月來仍是玩樂大笑和哭鬧,在我眼中這是正常反應,遊玩對孩子來說亦是他們處理不安情緒的本能反應,同時小琪亦變得容易動怒和緊張,她突然像回到幼兒期,明明是已potty-trained突然要用回尿片,又嚷著要用奶樽飲奶,爸爸感到擔心不已。

我建議爸爸可以和小琪分享自己都不開心,讓她明白媽媽離世不開心是可以的,亦是父女一起疏導情緒的好方法。此外,盡量減少孩子生活的轉變,如常上學、做完功課可以吃茶點,周末去公園玩等,這些都可以增加孩子的安全感。明白爸爸要上班,平日要父兼母職很難,我建議他找家人或朋友來幫忙照顧小琪,生活如常可以減低孩子面對媽媽離世帶來轉變的壓力。

要疏導孩子的情緒,就要幫助他們表達自己的感受。坊間有很多育兒書都有教大家如何跟孩子解釋死亡都值得參考,家長亦可以多和孩子說說故事,和孩子一起回想和離世家人的生活點滴,誘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都是健康紓發情緒的方法。

提醒大家如留意到小孩子面對摯親離世久久未能平復到情緒(有時當事人亦未必察覺,家人和密友局外人更容易注意到),建議要尋求專業人士協助,拖得太久對孩子的心理會帶來長遠影響的。

娛樂

黃子華潘燦良《最後禮物》宣布加十場  子華神:好多人睇完有好多反思

黃子華、潘燦良主演的舞台劇《最後禮物》,昨晚做到第25 場,子華在謝幕時突然驚喜宣布再加開十場:「如果你哋今晚睇完之後,有少少不滿意,你等我哋星期五加咗場賣曬飛你先好去同人講你嘅不滿。但如果你真係不滿,我要恭喜你,因為你個家庭一定好幸福。咁重有朋友想睇,你哋就幫我話聲佢哋聽….」語畢觀眾拍爛手掌,笑聲滿場。 

黃子華
黃子華、潘燦良主演的舞台劇《最後禮物》,昨晚做到第25 場,子華在謝幕時突然驚喜宣布再加開十場。

演出過後,子華和阿燦異口同聲表示沒有過眨眼便做了25 場,對於《最後禮物》口啤載道,詢眾要求再加十場,創下疫情中最多場數舞台劇紀錄,但仍有很多觀眾買不到飛,外間要求加多廿場都不嫌多,子華聞言即回說:「唔好再加啦!十場夠啦!原則上我想做埋聽日就休息添呀。但係知道真係好多人想睇到一個咁好嘅製作,咁好嘅表演…..加上我發現好多人睇完之後,個劇帶俾佢哋好多反思,對佢哋有一個好嘅影響,有睇過都知,我哋個劇係講家庭,所以我先 #搏埋條命做多十場。我哋係孫悟空就好啦,可以做幾百場,但係五十場對我嚟來講,真係盡啦。」

黃子華
子華說場:「如果你哋今晚睇完之後,有少少不滿意,你等我哋星期五加咗場賣曬飛你先好去同人講你嘅不滿。」笑爆全場!

阿燦亦說: 「舞台係神聖嘅,得咁多就咁多。」子華搞笑說: 「真係同生命一樣,如夢如幻如泡影….」阿燦總結: 「不論係演嗰個,同睇嗰個都要好好珍惜佢,舞台價值先存在!」

黃子華
子華說:「唔好再加啦!十場夠啦!」

購買方法:

8月26日(五)早上10時 快達票網站公開發售 : www.hkticketing.com/

專家身教-鄭穎珩心理學家-隔週二, 專欄

小朋友埋怨:「不公平」 家長要小心!

撫心自問「你認為這個世界公平嗎?」相信即使是成年人,甚至為人父母的你和我,也曾有過別人對自己不公平的感受;但事實卻不一定如你所想,何況「入世未深」的小孩子

孩子的「小社會」是學校家庭,這亦是他們常覺得遇到不公平的地方,一班年齡相若的同學天天上學一起相處,孩子當然認為老師對同學和自己都是一模一樣,尤其孩子的世界總會互相比較:當你看到身邊同學的能力好像比自己差,待遇卻比自己好,很容易會認為老師對自己特別差的感覺;或者因為孩子自己表達不清楚而令老師誤會,就會出現一些疑似不公平的感覺了。

家庭亦一樣,兄弟姊妹不單年紀不同,而且各有自身性格和能力;父母難免對大家的要求都不同。例如零用錢分配,哥哥和家姐零用錢比弟妹多,在父母眼中很正常,但在小孩子心目中就感覺不公平了。

遇到不公平的情況,通常孩子會有各式各樣的負面行為,最明顯包括欺凌同學朋友,像是藉以奪回一些「勝利者」的氣派;亦有一些孩子卻相反,覺得不被重視,因而顯得情緒低落,變得容易發脾氣;不能將情緒和想法表達的,更會把自己封閉起來,像是鑽進了胡同。

讓孩子從小開始理解每個人的能力和際遇都會不同,所以即使和朋輩面對同一件事情,最後亦會有不同的結局。如果父母能夠正確引導孩子,有時候這些「不公平」可以變成良性競爭。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則,明白如何將孩子互相比較。一些像「哥哥溫習只需要溫習一次就可以,為甚麼你讀這麼多次都不行?」或鮮有助益;反而,要細心和孩子分析,幫助孩子了解自己的長短處;同時自己心裏亦要明白,適合哥哥的方式並不一定適合弟弟,身為父母必須協助他們尋找適合自己的方案。

此外,老師和家長可以製做多些合作機會給孩子,讓他們通過互相合作,了解彼此的長短處,同時發揮互補不足的重要性。在家庭中,兄弟姐妹即使爭吵了,也是一家人,細心開導孩子,讓他們從過程中孩子學習怎樣和別人相處,及藉此更了解兄弟姊妹,其實小拗撬往往可以建立成感情的橋樑。

臨牀心理學博士鄭穎珩

專家身教-鄭穎珩心理學家-隔週二, 專欄

輿論對孩子心理影響大

最近有5歲幼童和父母逛商店意外碰跌巨型擺設事件,幾日間成為社會焦點,事件已告一段落,我亦不在此討論誰是誰非,責任誰屬等;事件中我亦十分同情小孩子所造成的心理創傷,尤其很多網上聲討他的網民,當中雖然很多是出於好心和公義,但輿論對孩子父母也構成很大的心理壓力,影響家庭和諧,對孩子的情緒亦會有更大的影響。

今次事件對孩子的心理影響,我沒有見過當事人,難以在此作任何專業評論,但從新聞及網上發放的店內監察鏡頭所拍到的片段來看,孩子呆著望著已跌爛了的巨型玩具擺設,明顯是十分恐慌和不知所措,相信心靈和情緒都受到很大的影響。

或者很多人認為網上討論,才5歲的小孩子應該不懂看亦不理解,而且大部分人都傾向支持孩子和父母一方,但事實上日日都有「洗版式」的討論,最受影響的應該是父母,看了排山倒海式的輿論少不免會在家傾談,甚至有親友來電討論事件,父母當然不會讓孩子知道太多,或是認為孩子不會明白,但事實上孩子對事物的認知往往比成年人想像多;父母會不自覺將對事件的不憤想法和不安情緒,在家中流露出來,這樣的狀態下,孩子很難將這件本來對他來說已是天塌下的事不斷升溫,全家人的情緒都會受牽引。

面對小朋友打碎店鋪產品這類情況,父母首先現場安撫孩子的情緒,千萬不要即場判斷孩子的對錯,在現場平息事件後,應盡快回家讓家人感到安全的空間。

明明是行街shopping,沒人想發生如此不愉快的事件,面對這類情況,父母首先現場安撫孩子的情緒,千萬不要即場判斷孩子的對錯,在現場平息事件後,一家人盡快回家,家是讓全家人感到安全的空間。找一個輕鬆的時機給孩子機會說出他對整件事的經過,一方面可以讓孩子紓發情緒,同時父母亦可以藉此了解成件事的經過,從而作出客觀分析,未必需要即時和孩子有深入討論對與錯,視乎孩子當時的情緒而決定。

事件誰是誰非,肯定的是對孩子的心靈有著一定影響,父母需要多加留意孩子事件發生的情緒才是最重要。

臨床心理學博士鄭穎珩

專家身教-鄭穎珩心理學家-隔週二, 專欄

支持不是支配

父母和兄姊是孩子的榜樣,老一輩人常說同根生也差不了多少,令不少父母對孩子有著不同的期望,尤其學業成績上,認為最基本都應該做得比自己好吧!然而一個家庭裡面每個成員都不一樣,能力會在不同的範疇,有的可能學業好好,有的有其他能力,要知道孩子的長處,父母才能夠有效地幫他們發展。

嬰兒時期,父母眼中的孩子都是小可愛,口裡常說「只要他健康快樂就足夠」但孩子一路路長大,父母要求開始變多。雖說爸媽如何,你的孩子也必如何,當不代表在某一方面成功的父母一定會有同樣能力的孩子。我的年代課外活動名副其實是課餘興趣,大部分父母都不會寄望孩子在興趣中發掘成就,學業和品德始終是第一位。今時今日,社會風氣和教育制度的改變,今天的孩子很難和以前的自己比較的。

Annie(假名)媽媽,對家庭對孩子都照顧妥當,對兒子John(假名)生活日程、課程全都安排好,他們的課外活動亦多元化,琴棋書畫每款給John報名,漸漸Annie發現連導師說John很有天份的畫畫,他卻像是沒有興趣似的,上課沒心機下課沒練習。

細問之下,原來Annie一旦發現兒子看似有天份的就加強催谷,甚至培養孩子自我膨脹的心態,更常拿John的畫作出來給親友看期待讚許,長此下來,孩子只有不斷追趕媽媽心目中的「成就」,令原本有興趣的活動變成得不享受,親子關係雖不致差,但卻感覺疏離;John亦因為媽媽常盛讚他而自視過高,雖然John在集體活動時也很主動聯誼,可是卻往用貶低朋輩,排斥異己的方式同人相處,結果當然是沒有深交朋友,兩母子的生活只在追尋虛無的榮耀。

相片自韓國電影《孩子很有趣》劇照

不管是學業還是課餘活動,如果父母能夠在孩子心中建立出支持者和時刻在身邊支持他們的角色,他們就會由心出發放膽去試,父母亦能輕易引領孩子走合適的方向。

為人父母的要緊記,父母應該做的是找尋孩子的潛能,激發他們,進而幫孩子發展,而不是一直幫他們安排事情,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著獨立性的,支持不是支配,讓他們自己發掘屬於自己的路,將來他們漫長人生遇上的挫折,他們就有從小已收集的勇氣和能量去應付。

臨床心理學博士鄭穎珩
專家身教-鄭穎珩心理學家-隔週二, 專欄

疫情下家庭困獸鬥怎辦?

疫情愈見嚴峻,很多家庭都寧願留在家裡,尤其是家裡有老有嫩的家庭。因為一家人多了時間在家,互相看到很多的問題,而一直存在的問題都因為過多時間相處而放大了。加上抗疫疲憊令大家心情煩躁,天天憂心自己會「中招」,情緒起伏大,令大家的包容度顯得更低。

父母都要在家工作,眼見孩子上網課時的不專心模樣已很氣結,又不可在上課時即時責罵已氣上心頭;上課沒心機下課對著平版電腦打機卻精神起來,為了讓孩子不礙自己工作,惟有讓孩子放題打機,久而久之打機已成為孩子的生活日常,很多家長會為要孩子這些壞習慣就打打鬧鬧,然而這方法沒有令孩子放棄打機,只會將家裡氣氛弄得更僵破壞親子感情。我一直覺得這並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家長一直一來的處理方法。如果本身家長都把電子產品「開通」了,要有效地減少難度就會提高了。如果孩子有別的興趣,例如看書畫畫,他們花在電子產品的時間就會相對減少。

長者退休後正享受黃金人生,以往都很多社交活動,可以天天和朋友飲茶閒談,亦會到長者活動中心上興趣班,多姿多采。面對來勢洶洶傳播力極高的第五波疫情,不單活動「清零」,而且長者幼兒及長期病患者成為高危一族,令家中長老不期然擔心自己隨時「中招」,憂心忡忡心情低落,常常為小事就大發脾氣令家人無所適從。長者常常會有「不想麻煩仔女」的心態,有心事有問題總想自己解決。這個艱難時光,不妨安排一些家庭活動,例如可以一起包餃子,和孩子一起下棋,閒談間可以和長者們談談笑笑,讓他們可以放下不安,投入愉快的家庭生活。

一家人多了時間在家,互相看到很多的問題,而一直存在的問題都因為過多時間相處而放大了。

面對「疫」境,大家天天擠在屋中,難免有些家庭衝突;最好的處理方法其實是儘量給大家空間,即使家裡環境不許可,也可以安排孩子在房間,自己在客廳。如果可以的話,不妨到樓下走走,即使20分鐘也足以放鬆心情,亦可以是兩夫妻、兩父子、兩母女專屬的小時光,這亦可以為天天黐在一起而產生的壓力紓緩一下!

臨床心理學博士鄭穎珩
專家身教-鄭穎珩心理學家-隔週二, 專欄

二人結婚變成三個家庭的事?

很多新人都以為結婚是兩個人的事,事實上一段婚姻連繫著三個家庭三代人。每個人自己原生家庭的家庭關係,父母孩子之間的相處,甚至兄弟姊妹間的關係,對整個人的成長會造成很大的影響,別以為這是名門望族的事,其平民百姓家都有著一個屬於自己的「家庭背景」,對整個人生亦影響深遠。

影響總是來自不知不覺間,家庭生活每日都在潛移默化每個成員。換個角度說會容易令人明白點,舉例說如果父母關係和諧的話,子女將來成家立室時就會有更大機會和自己的另一半有好的關係;相反,如果父母之間關係有矛盾,孩子將來就會容易和另一半有矛盾。造成這個循環影響最大的原因孩子們的成長時期,孩子常常都會成為了父或母其中一個較親迎的生活伙伴,所以當子女自己長大後有發展屬於自己的戀愛和婚姻關係時,他們心底裏亦放不下從小和父母相處的影子,所以就會大大影響了自己的婚姻關係。

A先生的孩提時代父母因為工作長期需要分隔兩地,直至最近父母皆退休了,兩夫婦才能真正住在一起,但長久沒有相處包容,生活上的矛盾不斷地發生。今天的A已有自己的太太和孩子,但因為退休父母的相處矛盾,讓他幾乎天天都回老家,花了很多時間去開解父母,處理兩老之間生活習慣和思維上的分歧,顧此失彼下就完全忽略了自己的妻子了。

如果父母關係和諧的話,子女將來成家立室時就會有更大機會和自己的另一半有好的關係;相反,如果父母之間關係有矛盾,孩子將來就會容易和另一半有矛盾。

家庭就像缺了一隻角,A先生妻子也不自覺地將情感和注意力偏向子女身上。及後妻子發現孩子成績愈來愈差,更伴隨著很多如上課時不專心和情緒不受控等的問題,讓夫婦不得不一起正視問題。雖然A和妻子在表面看來沒分別,人前人後仍然夫妻身份,但親子感覺特別敏銳,孩子已感受到父母關係愈來愈疏離。

這情況可能是孩子們看到了父母之間出現很多問題,會不自覺地希望吸引父母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尤其忽略了自己的一方,最常見就是讓自己不聽話學業下滑,因為通常學業問題最易令父母緊張起來,是父母目標最一致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