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不明「屁股痛」 小心患上髖關節炎

撰文:霍偉明醫生(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骨科顧問醫生)

連結大腿骨和盆骨的髖關節,是人體最主要的負重關節,一旦患上髖關節炎,會令下半身或大腿外內側出現痛楚和僵硬,因此如有不明「屁股痛」或相關可疑痛症,應及早求醫,避免病情隨時間加重導致寸步難行,連鞋帶也無法綁好,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及作息。

高危因素包括年長及肥胖

髖關節由大腿骨頂端呈圓球形的股骨頭,及盆骨內呈圓杯的髖臼所組成,兩者給髖關節囊連繫在一起,令髖關節可穩固起來支撐身體,並組成最大的多軸性活動關節,進行日常屈伸、收展、旋轉及環轉的動作。股骨頭和髖臼的接連處有軟組織(又名盂唇Labrum)包著,活動時能發揮潤滑作用,減低磨擦力。

髖關節炎並非源於單一成因,高危因素一般包括: 年齡增長、肥胖、骨關節炎家族史、髖關節曾受傷,以及本身出生時已患有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簡稱DDH);然而,即使沒有以上風險因子,也有可能患上。

霍偉明醫生

患者不時感到「屁股痛」

髖關節炎常見症狀包括: 腿外側感到疼痛,所以患者不時會覺得「屁股痛」,又或腹股痛楚;日常走路、坐下站起、彎身等簡單動作也感到痛楚及困難;此外,還伴隨出現髖關節僵硬難以屈曲,因而影響下肢的活動功能,導致連穿鞋襪或甚剪腳趾甲等自理也變得「無能為力」;當痛症加劇,患者不論日夜休息時均感到痛楚難奈,嚴重影響生活質素。

不同情況的髖關節炎,其痛楚形成各異。例如屬原發性的退化性髖關節炎,多見於50歲以上的中壯年人士,他們多有關節炎的家族史,亦可能有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全的情況,並同時身體過重,日常長期需要提取超越身體負荷的重物,日子有功導致股骨頭與髖臼骨之間的軟組織出現缺損,當郁動而磨擦時便產生了痛楚及僵硬。至於繼發性的退化性髖關節炎,較常見的是自體免疫疾病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所引起,會導致關節囊內層的滑膜變得肥厚並發炎。肥厚的滑膜會磨損附近的關節囊及軟組織,並製造過量液體,令關節囊腫脹,引發下半身出現痛症。

保守治療無效須考慮手術

另一情況是創傷性髖關節炎,主要是由於多次創傷、骨折或脫位而引致。當髖關節骨折或脫位,可併發「股骨頭缺血性骨枯」,令股骨頭結構因受破壞而塌陷,阻礙了髖關節轉動而導致軟骨受磨損破壞,繼而亦會造成髖關節痛楚及下肢僵硬,且更會令患肢縮短而出現長短腳。然而要注意的是,有酗酒習慣,服用類固醇,或患有鐮狀血球症(sickle cell anaemia)、潛水病(Caisson’s disease)的人士,也有可能會出現股骨頭缺血性骨枯而造成髖關節炎。

一旦確診髖關節炎,可按情況與主診醫生商討,先接受藥物及物理治療,並從改善日常生活及使用幫助撐身體的輔助工具來減輕症狀。如這些治理方案無效,可考慮接受髖關節置換手術。以往上年紀的患者很怕做手術後身體會有很多後遺症,不過隨著醫療科技不斷進步,現時換髖關節手術可採用3D電腦掃描技術或新式機械臂技術,令手術過程更精確順暢,術後當天已可落床,三、四天已可出院,加快了復原時間,也同時大幅減低傷口感染風險,因此只要身體許可,年紀大的患者也可接受髖關節置換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