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張漢奇醫生

專欄, 提起精神-張漢奇精神科醫生-隔週二

改善自閉症 長久訓練可見效

對於改善自閉症,網上有五花八門的方法,好像心理治療、聽覺統合治療、音樂治療、遊戲治療、特製鏡片,甚至特別的飲食模式、不吃防腐劑和人造色素等等,都有人談及,其實有沒有實際幫助呢?

可以說,改變飲食模式、不吃防腐劑等等方法,暫時還看不到有證據顯示對自閉症有幫助。

那麼,如何可以幫助他們呢?其實最實際的是:訓練。例如,大部分心理學家都會應用行為分析,以及結構化教學等方法,對於訓練自閉症患者的思想解讀,會有一定的幫助。其中近年講得較多的是「感統訓練」,尤其職業治療師會較多做這方面的訓練,亦對大部分自閉症患者有一定幫助。

我見過有一些年紀比較大的自閉症患者,已經過多年訓練,從簡單的接觸中已經很難察覺他患有自閉症,可見長久的訓練是非常有用的。

至於藥物,暫時來說自閉症並沒有針對性的藥物,但在有些方面亦有幫助,例如若自閉症小朋友同時有過度活躍,或比較暴躁、經常發脾氣、自我傷害等,甚至情感溝通方面的問題,都可以借助藥物減輕,令他們在行為和學習方面有所改善。

生活

強迫症 改善的關鍵

撰文:張漢奇醫生(精神科專科醫生)

一聽見強迫症,大部分人都會聯想到不停洗手,或者不停檢查門窗等行為,但強迫症是否就這麼簡單?當然不是,其實強迫症並不只是潔癖,或者重複檢查門鎖,強迫症的意思是腦裡面有些強迫思想,這些思想五花八門,導致患者有強迫行為,對生活構成影響。

借助藥物調節血清素

正因強迫思想五花八門,每位強迫症患者的治療方案,都會因應個別的需要和不同病徵而有所不同,但一般來說,強迫症關係到腦裡的分泌改變,例如病人腦內一種名叫血清素的化學物質失去了平衡,而血清素的作用是調節緊張,所以服藥是有幫助的,可以借助藥物調節患者腦內的血清素,有助減少強迫思想及強迫行為。此外亦有其他的藥物,但單靠藥物未必可以完全改變這個病,所以很多時除了藥物治療,也需要心理治療,主要是認知行為治療。

強迫症
張漢奇醫生(精神科專科醫生)

認知行為治療,就是讓患者嘗試逐漸去面對他們所害怕的情況,同時阻止自己去做慣常的強迫行為,逐漸減少甚至消除焦慮。透過認知治療,亦可以幫助患者改變對某些強迫思想的反應,並減少不切實際的自我批評,以及幫助患者由另一個角度去看事物,盡量減少強迫行為的出現。

藥物心理治療雙管齊下

不論病人是成年人或青少年,治療都是大致一樣,嘗試用藥物控制,再加以心理治療雙管齊下。藥物加認知行為治療一般都能有效控制青少年病情,但需要家人協助,尤其是家長,應向醫生了解,如何鼓勵子女用其他更合適的行為取代他們的強迫行為。

總括來說,強迫症要完全斷尾並不容易,不過,只要病人配合治療,以及有家人鼓勵,大部分都可以有明顯進展。病人要注意以下改善的關鍵:

  1. 一定要準時服藥。
  2. 當生活上壓力大的時候,強迫症病情會較差,這時候切勿灰心,可以盡快向醫生覆診,例如加藥或轉藥。
  3. 對心理治療要有耐性,因為一般強迫症患者都需要比較長時間的心理治療。
生活

世界上有冇「開心藥」?

撰文:張漢奇醫生(精神科專科醫生)

香港人經歷了快兩年的疫情,加上社會政治上比較動盪,所以不少市民都有焦慮不安的情緒。很多人變了長時間在家工作,而小朋友亦反覆停課,新學年是否可全日回校上課仍屬未知之數。更甚的是,有部分朋友在經濟環境下連工作也失去,對情緒影響更大。

現在,雖然疫情放緩,經濟漸恢復,但不少朋友都說:「大家好像沒有以前那麼開心了。怎麼辦呢?」有朋友問我:「有沒有吃了就開心的藥?」

小題:三招改善焦慮情緒

坦白說,醫學上其實並沒有真正的「開心藥」。當然,在精神科上有習慣叫的「開心藥」,但主要是給抑鬱症病人服食的,他們服食之後情緒會有明顯改善,所以稱為「開心藥」。但現在大家只是有點焦慮不安,可能因政治環境和過往不同,也可能因身邊有人移民,這種焦慮一般都未到抑鬱症的程度,吃「開心藥」是不會有效的,事實上未經診斷是抑鬱症也絕不應該服食精神科藥物。

精神科專科張漢奇醫生

但正因為大部分人現時的不開心都不是情緒病,只是受外圍氣氛影響而情緒低落,有一些方法不需服藥可以幫助大家面對這些情況,令大家開心些,例如以下三種:

1.靜觀

靜觀其實是靜坐的一種。進行靜觀時,可令自己只會感受當下,例如「而家我生存緊」,「而家我生活緊」,享受當下這一刻, 不讓外圍的環境影響自己。靜觀可以打坐的方式進行,即採取打坐的姿勢,或在家中一張舒服的椅子上坐著亦可以,坐下後放鬆身體,集中精神,保持緩慢呼吸,腦裡什麼也不想。有研究指出,當能夠進入靜觀狀態,腦分泌也會改變,整個人就會開心些。

2.大笑瑜伽

「大笑瑜伽」這名稱聽來已很開心,好像很搞笑,其實是有一定根據的。據說有位印度的醫生,發現我們若想開心,並不需要改變任何生活模式,而只需要集中精神,不停地笑,甚至大笑,哈哈哈哈……自然就會開心些。因為有科學研究指出,原來笑的時候,可以增加腦內分泌。這個笑無需要是因為有甚麼值得開心的事,只需要每天固定時間大笑,令到腦裡有些地方得到激化、活化,於是增加分泌,令到人真的開心了。

3.運動

很多研究指出,帶氧運動可以增加腦內安芬的分泌,芬又稱為「開心荷爾蒙」,可以令人積極些、正面些,自然開心,何需尋找不存在的「開心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