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身教-鄭穎珩心理學家-隔週二, 專欄

童年影響一生

常常聽到很多人說「童年陰影」,不過大部分人都用來說笑,事實上童年經歷會影響到長大後的性格、價值觀以至人際關係。著名英國發展心理學家John Bowlby 的「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指出「孩子和照顧者(如父母或其他監護人)的關係會影響他成長後與其他人相處模式。」

一般來說,孩子在嬰兒時期發出訊號的時候(例如肚餓、受傷了等等),父母/照顧者有沒有及時提供良好的回應,讓孩子覺得自己被照顧,這些都會成為孩子對於自己或是對其他人的應對模式,影響他的人格以及社會適應能力。在幸福和諧氛圍成長的孩子就能夠有很多的機會去觀察和模仿人與人之間如何相親相愛地相處,從而掌握了一些良好溝通技能。這些孩子一般會勇於表達自己的意見、願意和別人親近、對自己的評價高、以及會主動去接觸新鮮事物。

相反,童年時沒有這經歷的,又或是長期覺得自己被疏忽或是被拒絕,就會缺乏安全感。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不知道做一件事,會導致甚麼後果,因為沒有辦法預測,所以就有可能會非常害怕去嘗試。漸漸,他們會拒絕和陌生人交往、發生矛盾時退縮、對陌生人和陌生環境感到害怕、不願意上學等等。長大後,這些孩子就會需要從新學習這些相處方式。

安全感是照顧者需要帶給孩子心理健康成長的基石,他們在成長間得到家人朋友的認可,到有突發事情或者創傷,心理創傷會較易復原。

「只有幸福沒有悲痛與挫敗」的正向成長環境事實亦不存在;更重要是孩子需經歷過挫敗才能夠成長,並且逐漸理解和包容了小時候所受到的傷害。安全感是照顧者需要帶給孩子心理健康成長的基石,他/她要在成長間得到家人和朋友的認可,可以的話讓他們建立多點興趣,到萬一有突發事情或者創傷,受影響的程度會大大減低,心理創傷亦較易復原。

遭受過虐待的或過得很不幸福的童年中成長,成長後人際關係都會受影響;過去的痛苦經歷,不能隨時間忘記;不過隨著年紀,可以心理療程和方法嘗試處理壓抑的情緒,能找到合適自己人際關係模式,融入社會。

童年不是孩子自己自己選擇,作為家長或照顧者,打造一個情緒健康的環境,幫到的不單是孩子,更讓整個社會集結更多美好正能量

臨床心理學博士鄭穎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