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心情煩躁

專欄, 提起精神-張漢奇精神科醫生-隔週二

抑鬱症有樣睇?

抑鬱症,據估計,大約佔本港人口的8-10%。雖然抑鬱症數字是整體持續上升,但其實會受很多環境因素影響,例如經濟、社會動亂,新冠疫情等等,都有可能增加抑鬱症個案。

世界衛生組織在多年前估計,到了2020年,抑鬱症會成為全球頭號病症。當時沒有人能預知2020年會爆發持續不退的疫情。現時雖未有2020年後最新抑鬱症數字,但臨床上的確發覺,抑鬱症的影響比過往更大。若不幸患上抑鬱症,會逐漸開始損害日常生活功能,若不適當治療,隨著病情發展,會引致自殺危機明顯增加。事實上,抑鬱症是可治之症,如患者能及早接受治療,大部分病人可以痊愈,回復正常的生活。

抑鬱症並不是一種單純的情緒問題。人體腦內有數以億計的腦細胞,細胞與細胞之間在信息交換時需要靠一些分泌物質來傳遞,如果腦部分泌的化學傳遞物質失衡,便可能引發抑鬱症。所以抑鬱症其實包含有生理上的病變,亦因此有機會以藥物糾正。最重要是及早發覺,開始處理。

抑鬱症,約佔本港人口的8-10%。雖然數字是整體持續上升,但其實會受很多環境因素影響,例如新冠疫情等等,都有可能增加抑鬱症個案。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的診斷標準,抑鬱症的定義是:病人於持續兩星期以上,有5個或以上既定的生理或心理症狀,當中必須包括「情緒低落及/失去動力」,其他症狀包括:

身體方面 —— 頭痛失眠、身體虛弱、胸口感到翳悶/不適甚至感到呼吸困難、腸胃不適/消化系統失調、失去活力並常感到疲倦、多夢、睡醒後覺得好像沒睡過一樣、周身骨痛。

精神方面 —— 心情煩躁易發脾氣、精神緊張難以鬆弛、情緒低落及/失去動力、對事物失去興趣、腦裡不停想著不愉快的事、覺得自己沒有用、自卑或自責、難以集中精神、覺得將來沒什麼希望、覺得不想做人/有自殺念頭。

以上症狀,很多時都是出於病人的主觀感覺。若出現多項以上的症狀,包括情緒低落及/失去動力,而持續超過兩星期,建議諮詢醫生,作出評估。

精神科專科張漢奇醫生
專家身教-鄭穎珩心理學家-隔週二, 專欄

疫情下家庭困獸鬥怎辦?

疫情愈見嚴峻,很多家庭都寧願留在家裡,尤其是家裡有老有嫩的家庭。因為一家人多了時間在家,互相看到很多的問題,而一直存在的問題都因為過多時間相處而放大了。加上抗疫疲憊令大家心情煩躁,天天憂心自己會「中招」,情緒起伏大,令大家的包容度顯得更低。

父母都要在家工作,眼見孩子上網課時的不專心模樣已很氣結,又不可在上課時即時責罵已氣上心頭;上課沒心機下課對著平版電腦打機卻精神起來,為了讓孩子不礙自己工作,惟有讓孩子放題打機,久而久之打機已成為孩子的生活日常,很多家長會為要孩子這些壞習慣就打打鬧鬧,然而這方法沒有令孩子放棄打機,只會將家裡氣氛弄得更僵破壞親子感情。我一直覺得這並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家長一直一來的處理方法。如果本身家長都把電子產品「開通」了,要有效地減少難度就會提高了。如果孩子有別的興趣,例如看書畫畫,他們花在電子產品的時間就會相對減少。

長者退休後正享受黃金人生,以往都很多社交活動,可以天天和朋友飲茶閒談,亦會到長者活動中心上興趣班,多姿多采。面對來勢洶洶傳播力極高的第五波疫情,不單活動「清零」,而且長者幼兒及長期病患者成為高危一族,令家中長老不期然擔心自己隨時「中招」,憂心忡忡心情低落,常常為小事就大發脾氣令家人無所適從。長者常常會有「不想麻煩仔女」的心態,有心事有問題總想自己解決。這個艱難時光,不妨安排一些家庭活動,例如可以一起包餃子,和孩子一起下棋,閒談間可以和長者們談談笑笑,讓他們可以放下不安,投入愉快的家庭生活。

一家人多了時間在家,互相看到很多的問題,而一直存在的問題都因為過多時間相處而放大了。

面對「疫」境,大家天天擠在屋中,難免有些家庭衝突;最好的處理方法其實是儘量給大家空間,即使家裡環境不許可,也可以安排孩子在房間,自己在客廳。如果可以的話,不妨到樓下走走,即使20分鐘也足以放鬆心情,亦可以是兩夫妻、兩父子、兩母女專屬的小時光,這亦可以為天天黐在一起而產生的壓力紓緩一下!

臨床心理學博士鄭穎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