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心腦血管

專欄, 有腫瘤言-李兆康腫瘤科醫生-隔週一

咖啡可以防癌?

咖啡在本港已成為大潮流,不再只是辦公一族的提神飲品,很多人家中都有咖啡壺、咖啡機,超市貨架上也滿是各式各樣的咖啡豆和咖啡粉。2017年更有一份研究發表,飲咖啡可以將患上某幾類癌症的風險降低,包括乳癌大腸癌肝癌甚至頭頸癌。但大家飲咖啡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 熱飲定凍飲?

咖啡熱飲還是凍飲本來問題不大,但過去有研究顯示,經常喝太熱的飲品,例如高於65℃,有機會令咽喉的表面細胞受損,反而會增加患上頭頸癌的風險。所以,用滾燙開水沖泡出來的咖啡,最好稍為放涼才「歎」了。

2. 飲幾多?

上面提到的2017年發表的研究,在非吸煙族群中,每日飲2至3杯咖啡,有助降低患上乳癌、大腸癌、肝癌、頭頸癌等的風險。當然,也許我們都認識一些朋友,每日飲不止2至3杯咖啡,這就要小心了,因為研究並沒有指明飲多於2至3杯咖啡會有更好的防癌效果。

反而過量飲咖啡亦有機會導致血壓上升、心跳加速,以及失眠,更會影響消化系統,所以飲咖啡的量最好適可而止。

2017年更有一個研究發表,飲咖啡可以將患上某幾類癌症的風險降低,包括乳癌、大腸癌、肝癌甚至頭頸癌。

3.加奶?不加奶?

暫時並沒有具體資料反映飲咖啡時加奶與否,對防癌效果會有影響,但要注意一點,有部分食肆出售的咖啡,並不是加鮮奶或淡奶,而是加「植脂奶」,亦稱為「奶精」,屬於人工合成的化學製品,曾有研究顯示它和心腦血管阻塞有關。

最後必須強調,雖然研究顯示適量飲咖啡有助預防某些癌症,但更重要的還是從整體生活習慣上防癌,包括飲食運動、作息等。例如在防癌飲食方面,市民應該均衡飲食,多吃蔬果,少吃紅肉等,從而減低患癌的風險,而不是單靠飲咖啡!

臨床腫瘤科專科李兆康醫生
健康Up 1 Up-(不同醫生輪流寫)-隔週四, 專欄

港產AI程式可預測心臟病風險

「預防勝於治療」是傳統智慧,對於心臟病來說尤其重要,因為2020年本港因心臟病死亡(大部分屬心肌梗塞)的人數有6,561人,死亡率較2019年上升6.5%。而曾患心肌梗塞的患者,再次發生心血管病變的風險也會較高。假設有一個方法,可得知每個香港人未來十年出現心血管病變的風險,高風險者立即作出積極預防,肯定有助減少每年因心臟病死亡的數字。

早前,香港大學醫學院、護理學院、公共衞生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的團隊,聯同政府創新及科技局,以AI人工智能研發出「華人個人化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分數」,簡稱P-CARDIAC。它是一個全新的預測模型,只要輸入個人病歷,便可精準預測未來十年的心血管病風險,亦可根據個人需求和醫生商議,制訂個性化的預防方案。

類似的預測模型在全球其實有不少,但大多是以針對白種人的研究數據為基礎,對亞洲人未必適用。即使中國國內現有的心血管疾病預測風險模型「中國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風險預測研究」(China-PAR),整合了國內多個中心的數據,包括腰圍、來自南北方、城鄉和心腦血管疾病家族史等資料,涵蓋15個省市共12.7萬人,由於當中涵蓋香港的數據仍相對較少,未必完全適用於本港。

P-CARDIAC則是針對港人數據而設,可以進行個性化預測,單來說就是「預測及預防」,即及早識別港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並介入治療。

P-CARDIAC則是針對港人數據而設,可以進行個性化預測,包括:考慮個別患者的情況、預測結果會按時間發展而有所調整。簡單來說就是「預測及預防」,即及早識別港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並介入治療。若能用於普查,長遠目標是可減少本港25%因心血管疾病導致早逝的個案,對市民健康非常重要。

本港正面對人口老化問題,人口老化勢必會導致心臟病個案增加,對未來的社會醫療造成沉重負擔。因此,本港極需有準確的風險評估工具,為市民評估心臟病風險(包括初次病發復發),然後根據個別人士的風險評分作出預防。期望P-CARDIAC可發揮最大的作用,為香港人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香港大學護理學院及公共衛生學院助理教授徐詩鈴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