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心臟

中醫攻防-李灼珊中醫師-每週五, 專欄

強心壯腎 提升少陰氣質

氣質」雖然大部分是源自先天,但可以在後天影響個人氣質的因素也很多,例如後天的各種教育之中,對個人氣質影響較大的就是文化藝術因素,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傳統上,書香門第、大家閨秀,都較有修養和知書識禮。

至於中醫所指人的五種氣質之一的「少陰氣質」,「少陰」在中醫學上即人體水火之臟(分別對應腎臟和心臟),陰陽之根,其功能是維持所有臟腑的生理活動和協調制約。所以,少陰氣質的人容貌穩重沉靜,言談節制,做事深思熟慮,善辨是非,行事起來有計劃,謹慎細心,能自制和忍耐,不會輕舉妄動,給人一種穩重成熟、可靠可信的感覺和風度。

少陰在中醫經絡中主要是影響心臟腎臟的。中醫說,「心主血脈,其華在面」,所以擁有少陰氣質的人面色較紅潤。而心主神志、主思維,所以少陰氣質的人神志清晰,思考敏捷。另一方面,腎主藏精、發育、生殖,所以少陰氣質的人也會充滿對異性的吸引和魅力。

那麼,如何去培養一種少陰氣質呢?中醫會用補心強心、補腎壯腎的方法,去增強心、腎的功能,讓少陰的氣質自然和充分地表現流露出來。以下這味蓮子圓肉蛋黃茶便是很不錯的補心食療。

蓮子圓肉蛋黃茶
材料:蓮子20粒,圓肉1錢,蛋黃1個。
做法:蓮子開邊後勿去芯,先煮熟,加入圓肉再煮20分鐘,乘熱倒入蛋黃攪勻,待略涼後溫服,不宜冷吃。
功能:養心安神,益腎健脾。可每星期吃一次,但膽固醇過高者不宜。

當然,單靠一味食療未必能培養出明顯的少陰氣質,還需配合其他中醫藥調補方法,以及個人平日的待人處事方式等等,有需要的話應先請教註冊中醫師。

健康Up 1 Up-(不同醫生輪流寫)-隔週四, 專欄

長QT綜合症患者應避免劇烈運動

鬥射三分波緊張致昏倒?電話突然響起也可以嚇到暈眩、心亂跳?別以為只是戲劇誇張情節,其實平均每2,000人就有一人因患了長QT綜合症,以致當運動時大量耗損體力、或情緒緊張、受驚、或睡夢中,可出現心律失常、突然昏厥、抽搐或甚心臟驟停而猝死!有國際研究更指出,對部份長QT綜合症患者而言,運動是觸發症狀的主要誘因。

心臟本身有一個刺激電流傳導的系統,來控制及協調心臟肌肉收縮,令心跳有規律,心臟可正常運作。而長QT綜合症(簡稱長QT症,LQTS),正是一種心臟傳導系統出現問題而造成的疾病,源於心肌細胞內離子通道的顯微孔呈不正常現象,導致心臟電流系統紊亂所致。

心臟的電流可分為不同波段PQRST,而Q至T波段之間的間距,正常按年齡及性別介乎 430至460(毫秒)以下,當長達500(毫秒)以上,便會增加心律不正甚至心臟猝死的風險,因為在Q至T段之間,或出現了電流不穩而造成早搏(Triggered Beat),在這突如其來的不正常心跳,電流會進入心臟內的迴旋處不斷迴旋,導致急速心跳達每分鐘250至300下。由於心跳過快而未能有效「泵血上腦」,就會觸發如癲癇發作般的抽搐,或甚造成腦部缺氧致不省人事,必須立即進行急救。

長QT症分為先天性和後天性。先天性是由於遺傳了變異基因引起,後天性是由於藥物影響或電解質錯亂所致。有部分藥物例如:抗組織胺藥物、精神科類藥物、心臟及血壓藥、抗癲癇藥、扁頭痛藥、抗生素、抗病毒藥、利尿藥等都可誘發長QT症。

先天性長QT症的發病年齡主要在40歲以下,不少個案在開始青春期時首次病發,但臨床上仍有近半數可以沒有症狀,雖然如此,倘若出生時已失聰,或家人有原因不明的昏厥、猝死,又或血親患有長QT綜合症,均被視為高危族,需加注意。

美國心律學會(HRS)及歐洲心律協會(EHRA)建議醫生,於檢視病人的病史、心電圖 (ECG)之Q至T波段長度,及運動壓力測試結果後,若高度懷疑是長QT症,便應做基因檢測,作最終診斷。

電話突然響起也可以嚇到暈眩、心亂跳?別以為是戲劇誇張情節,其實平均每2,000人就有1人因患了長QT綜合症。

根據長QT症相關的基因突變,現時可分出17種基因變異(subtypes),此基因分類亦有助了解病情。當中以長QT症1、2、3型最普遍,共佔先天個案七成半。於長QT症 1型患者中,有68%心臟相關症狀(例如:心律不正昏厥甚至死亡)的起因是由運動,尤其是游泳所引起;於長QT症2、3型中,由運動引起的心臟相關症狀則各有13%。另一方面,長QT症2型會較易受情緒緊張及聲音刺激而出現症狀,3型則較易在睡眠時有症狀。

長QT症患者如昏倒不醒,須使用自動體外心臟除顫器(簡稱AED)進行急救,由於每過一分鐘,存活率便會下跌7至10%,故建議5分鐘內得到急救,並同時召喚緊急醫療服務送院。

長遠治療長QT症,主要是透過β受體阻斷劑藥物治療,及用手術將植入式心律除顫器(簡稱ICD)置入身體,以防止心律紊亂失常而出現相關症狀。如有需要,醫生或會按患者身體情況而為其進行左心交感神經切除術(簡稱LCSD)

在日常生活中,已植入除顫器的長QT症患者,需減低受外來磁場干擾的風險,因此要盡量避免接觸或遠離電磁爐、山頭的高壓電纜;而使用智能電話時,手機亦應盡量距離胸口至少6吋,並用沒有植入除顫器的另一邊耳朵接聽電話。

此外,長QT症患者也應避免進行劇烈、或其他容易情緒受刺激的兢技運動,可改為在親友陪同下適量地「慢」步公園,或做一些簡單而節奏不急促的體操。一些容易受驚嚇的聲音如鬧鐘聲、電話鈴聲等,也應避免,建議可調低音量或選擇另一款較柔和的鈴聲。如有需要在飲食中加強攝取鉀,切勿擅自服用相關補充劑或成藥,應先諮詢醫生或藥劑師指引。

大部份長QT症引致之心臟猝死是可預防及避免,及早診斷能使患者作出生活上的改變和治療,大大減低相關風險。

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心臟科顧問醫生陳志遠
專欄, 有腫瘤言-李兆康腫瘤科醫生-隔週一

肺癌6大隱形症狀

說起頭號殺手肺癌的症狀,大部分人都會聯想到長期咳嗽,但其實,早期的肺癌大多數沒有症狀,又或偶然會有些症狀,卻較少人知道這些症狀和肺癌有關。如果可經由這些較少人知的症狀發現肺癌,有機會可早些開始治療,增強療效,包括以下6種症狀:

  • 杵狀指——一般發生於長期缺氧狀態,例如病人有長期慢性肺部疾病。而長期吸煙會引致肺部功能受損,也有機會引起杵狀指。不過,杵狀指也可由其他肺部疾病、心臟病、腸胃病、肝病、甲狀腺疾病等引起。亦有部分杵狀指屬家族遺傳,不代表身體有病。
  • 肩膊或上臂痺痛——肺癌可由肺部上方,擴散至肩膊或上臂的神經線,引起肩膊或上臂痺、痛、乏力等症狀。
  • 上半身腫脹和變色——導致這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回流心臟的大靜脈受到肺部腫瘤或縱隔淋巴核擠壓,令血液不可以回流心臟,令病人出現「手腫面腫」的情況,甚至頸部的靜脈也會脹起,胸口也會有微絲血管脹起的情況發生。受影響位置的皮膚有機會變成紫藍色。
  • 無端失聲——主要的原因是,晚期的肺癌或者轉移到縱隔的淋巴核,壓著聲帶的神經線,令到聲帶不能活動,從而引致失聲。
  • 異常口渴、尿頻——肺癌的癌細胞可能會分泌一些副甲狀腺的蛋白,令病人身體的鈣質新陳代謝受到影響,令血液內的血鈣含量上升,因而出現口渴、尿頻
  • 霍納綜合症——症狀包括眼瞼下垂、瞳孔變小、面部皮膚排汗功能減弱等。主要原因是肺部的腫瘤或頸部淋巴結壓著神經線,令該神經線的功能受損。
臨床腫瘤科專科李兆康醫生
中醫攻防-李灼珊中醫師-每週五, 專欄

想長壽便要補氣補陽?

人要長壽,必須保存自身的宗氣和精氣,必須保存自身之命門之火,亦即生命之火。因為,人體的氣一旦停止運行或者氣在身體消失了,也就意味著生命的停止,即俗語所說之斷氣了 – 「冇咗氣了,火熄了」,亦代表人死了。

每個人身體裡的氣多氣少、火多火少都不一樣,就等於每個人體質都不一樣。俗語有云:「有氣就有力,無氣就無力。」氣就是生命的力量,火就是生命的能源。但氣在身體中,會隨著年齡的老去而漸漸減弱,生命之火會隨著歲月慢慢式微。

隨著氣的減弱,身體的器官也會衰退。精氣是支撐身體各器官的功能力量,例如:心氣虛心臟會衰,肺氣虛肺臟會衰,腎氣虛腎臟會衰……。當人的精氣減弱到很嚴重的程度,身體的器官也會全部衰竭而死亡。所以,為了減慢我們器官的衰退,為了延遲人類的衰老期,為了康復身體因為衰退而產生的慢性疾病,用中藥扶正祛邪,採取輔助和補充的方法是非常有效的。

俗語有云:「有氣就有力,無氣就無力。」氣就是生命的力量,火就是生命的能源。

在中醫的臨床中,常用理氣的藥會破氣,例如陳皮、木香、厚樸、香附、枳實、枳壳、川楝子……等。常用活血去瘀的藥會破血,例如:田七、丹參、川芎、紅花、桃仁、乳香、沒藥、三棱、莪术……等。常用寒涼的藥物會熄微生命之火,常用祛濕利水化痰之藥會傷陰,常用辛溫解表辛涼解表之藥會發散人之陽氣。所以,中藥使用不當會自傷身體。

現代人的體質普遍氣虛陽虛,臟腑容易衰退而引發慢性退行性老年病。在我的中醫臨床中,我常用補氣補陽的方法治療各種慢性病,效果很好。我相信,如果人的精氣十足就一定長壽,怎會那麼容易死亡?所以,補氣補陽就會讓人長壽,和讓人精力充沛不衰。

香港註冊中醫,中醫內科博士李灼珊

專欄, 輔心漢-萬家輝心理學家

牙周病咁小事都會影響精神健康?

口腔疾病是十分普遍的問題,但很多人對此都不太重視,而口腔健康成為了很多國家的衛生問題之一。在眾的口腔疾病當中,牙周病是最常見的一種。牙周病影響牙肉和牙齒,會使牙齒變鬆、移位甚至脫落。但不要以為牙周病只會影響口腔,其實它與我們的身體及精神健康,有着非常密切的關係。

英國伯明罕大學的學者就為此進行研究,他們檢查及追蹤了大概六萬五千個牙科病人的數據,以確定有和沒有牙周病的患者當中,有多少人會患上心血管疾病(例如:心臟衰竭中風、血管退化)、心臟代謝紊亂疾病(例如:高血壓、二型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關節炎、一型糖尿病、銀屑病)、及精神疾病(例如:抑鬱焦慮、嚴重精神疾病)。研究人員對每位受訪者的追蹤時間平均約為三年。

研究結果顯示,在研究開始時已有牙周病病史的受訪者,他們患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風險增加了 33%,而患上心血管疾病及心臟代謝紊亂疾病的風險,分別增加了18% 及 7%,其中以患上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最高,增加了26%。另外更值得關注的,就是有牙周病病史的受訪者,患上精神疾病的風險比沒有周病的受訪者增加了37%。

口腔健康狀況不佳的情況實在非常普遍,然而直到現在,科學家對口腔健康不佳與許多慢性疾病,尤其是精神疾病之間的關係所知甚少,而相關原因的研究亦只是起步階段。雖然未有足夠的科學資料,但我們仍然必須要小心注意口腔衛生及牙齒健康,好為自己的身體及精神健康做好把關的工作,以免最終因為一些看似很小的問題,而換成嚴重的慢性疾病。

臨床心理學家萬家輝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