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心血管疾病

中藥師之旅-中藥師-隔週三, 專欄

香港郊野常見 廣棗入藥可治心病

蒙古族主要生活在內蒙古自治區,世居草原,以遊牧為生,所以有「馬背上的民族」的美譽,他們對着熟人還是初次見面的陌生人也充滿熱情。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也有自己的醫學。在香港郊野也不難找到一種常用蒙古藥—廣棗。

廣棗為漆樹科植物南酸棗的成熟果實,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經過乾燥後即可入藥。南酸棗是一種古老的樹種,樹齡可達300年以上,位於廣東省佛山市高明區的古椰貝丘遺址,以及浙江餘姚田螺山遺址均出土了南酸棗的種子,年代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

南酸棗屬於高大喬木,喜光,適應性強,生長迅速,為較好的速生造林樹種,樹皮灰褐色呈片狀剝落。果實成熟時黃色,果肉有點像鼻涕,因此又名鼻涕果,四川綿陽和雅安人以果汁塗抹雙手,滋潤皮膚。而果核頂端常有五個明顯的小孔,每孔內各有種子一枚,故名五眼果,同時亦具有「五福臨門」的寓意。

廣棗
廣棗
廣棗

廣棗為蒙醫慣用藥材,入藥歷史悠久,最早收載於西元8世紀初的藏醫書《月王藥診》,蒙古名譯音為「吉如很‧肖夏」,或「居日很‧芍沙」,具有行氣活血,養心,安神的功效,常與其他藥物配伍使用。以《內蒙古蒙成藥標準》為例,共收載內服藥101種,含有廣棗的製劑有11種,約佔10%。「廣棗形似心,功效治心病」,現代蒙古藥治療心病藥方中過半數具有廣棗。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可用於抗心律失常、心肌缺血、血栓等心血管疾病。

南酸棗是一種具有高經濟價值的果樹,可以說是滿身是寶,除果實可生食外,也可製作成蜜餞、南酸棗糕、果汁和酒等;果核可做成手串和被用作活性炭的原材料;而莖皮纖維可作繩索和造紙。山中無閑草,百草都是藥。公司附近一帶生長了很多南酸棗,每年7至10月果熟蒂落,遍地果實,靠山吃山,我也順應自然的生存之道,午膳過後享受大自然回饋的水果宴。隨即收集少量鮮果自行加工,日復一日見證着一味藥材的誕生。

健康Up 1 Up-(不同醫生輪流寫)-隔週四, 專欄

壓力 足以令你「心碎」!

生活中各種的轉變或突發情況,無論是不開心的遭遇,抑或公認的喜事,均可構成壓力。有人視壓力為推動力,也有人不堪壓力而吸煙、酗酒、或暴飲暴食等,過往醫學界一向認為壓力誘發心臟病的主因,是源於這些受壓引致的壞習慣。然而近年有國際研究證實,持續受壓力困擾,會直接傷心,皆因腦部控制情感的位置會受剌激而高度活躍,並因此而造成心臟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

哈佛大學的醫學專家指出,壓力已跟吸煙及高血壓並列為引致心臟病的重要高危因素。早在2017年1月,著名醫學期刊《剌針》(The Lancet)刊登了美國一份有關腦內杏仁核活躍度與心血管病關係的研究報告,當中調查對象需接受腦掃描。結果發現,感到壓力大的人士,他們的杏仁核活躍度亦較高,並容易造成多種主要的心血管疾患。

杏仁核變活躍 引發心臟問題

杏仁核位於海馬體旁回溝的外側,頂部相連尾狀核的末端,掌管情緒產生並引發應急反應,以令我們生理上準備作戰或逃離危險。當杏仁核變得活躍,就會發訊號指令骨髓製造額外的白血球細胞,這情況會導致心臟的冠狀動脈發炎,並隨時間發展致心臟病發、心絞痛及中風。

再者,當我們長期受壓力困擾,活躍的杏仁核更會向掌控體溫及荷爾蒙分泌的下丘腦發出不安的訊號,令身體分泌腎上腺素和皮質醇,導致短暫的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血壓上升,以準備「戰鬥或逃跑反應」(fight-or-flight response)。然而當我們這本能反應經常反覆出現,就會因血管頻密收縮而引起高血壓症,從此變成嚴重心血管病的高危者。

過度傷心 可直接令心臟受損

至於因為突如其來的壓力事件而導致過度傷心,也可直接令心臟受損,並引發「心碎症候群」(Stress Cardiomyopathy/Broken-heart Syndrome),患者的心臟左心室會變大,底部形似日本古代用來捕捉章魚的章魚壺,故又名「章魚壺心肌症」(Takotsubo Cardiomyopathy)。由於左心室無法如常收縮,泵血功能受損,難以將血液送到身體各器官,並會導致心臟衰竭。

「心碎症候群」的症狀,跟冠心病的急性心肌梗塞(心臟病發)所呈現的一樣,均出現胸口痛、呼吸急促、冒汗、頭暈、噁心等,若不及時送入急症室救治,可危及性命。要分辨相關臨床症狀是心碎症抑或冠心病,除了一般心臟檢測及心導管檢查之外,更必須照心臟超聲波,以查看左心室是否呈章魚壺形才可確診。

與冠心病不同的是,確診心碎症後不用通波仔或搭橋手術,只需服藥醫治不良心臟收縮,普遍幾星期內可逐漸康復。一旦因壓力事件而致情緒困擾或傷痛,請不要獨自承擔,建議先找家人、朋友傾訴,有需要可尋求專業協助,以治理情緒問題,並同時可接受指導,學習正確地處理及面對壓力。

壓力
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心臟科顧問陳志遠醫生
生活

建議50歲接種疫苗防生蛇

俗稱「生蛇」的帶狀皰疹(Herpes zoster/ Shingles),可以引起如針拮火燒的劇痛,更可影響多個主要器官引起後遺症,例如較常見的視力受損及長期神經痛等。

香港惠澤長者基金呼籲公眾要關注生蛇帶來的威脅,因為本港幾乎每位成年人都帶有引發生蛇的病毒,而且生蛇可以不斷復發。該基金主席、泌尿外科專科麥肇敬醫生指出,潛伏體內的病毒,會在身體免疫功能減弱時發作,沿著神經線連接到皮膚表面,產生痕癢、痛楚及水泡。「50歲或以上及高危人士,如患有長期病患、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腎病等,會面對較大的生蛇風險。」

香港惠澤長者基金呼籲公眾要關注生蛇帶來的威脅,因為本港幾乎每位成年人都帶有引發生蛇的病毒,而且生蛇可以不斷復發。該基金主席、泌尿外科專科麥肇敬醫生指出,潛伏體內的病毒,會在身體免疫功能減弱時發作,沿著神經線連接到皮膚表面,產生痕癢、痛楚及水泡。「50歲或以上及高危人士,如患有長期病患、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腎病等,會面對較大的生蛇風險。」

患者Didi經歷生蛇的折磨,眼皮冒出一顆顆皰疹。(患者提供圖片)

個案:生蛇上眼!

五十多歲任職地產的Didi,在今年初就經歷生蛇的折磨。她憶述,當時左眼眉出現痕癢和刺痛感覺,以為是大掃除引起皮膚過敏,但痛楚持續加劇,患處更冒出一顆顆皰疹,而當時她非常擔心生蛇會影響到視力,想到有機會失明便十分害怕。幸好她及時求醫和用藥,病情未有進一步惡化,直至現在左眼眉位置仍有長過皰疹的痕跡。Didi估計可能是之前做過手術後未完全復元,抵抗力變得較差,所以被生蛇有機可乘,她更指身邊五六成朋友都生過蛇,部分人比她更年輕,故此早知生蛇的後果可以十分嚴重,便一早計劃接種疫苗,只是未行動已經生蛇了。

超過九成本地成年人都帶有水痘病毒,一旦免疫功能下降便有機會生蛇。

很多人以為自己不會生蛇,但其實幾乎人人都有機會生蛇。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黃天祐醫生引述衞生防護中心的數據,超過九成本地成年人都帶有水痘病毒,一旦免疫功能下降便有機會生蛇,亦有研究指大概每3名帶病毒的人就有1人會生蛇。

「年紀愈大生蛇風險愈高,但年紀較輕亦有機會生蛇,所以要防患於未然。最有效的預防方法就是接種疫苗,很多國家亦建議合適群組接種疫苗預防生蛇。目前有兩種能針對生蛇的疫苗,分別是減活疫苗及重組疫苗。黃醫生引述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建議,凡50歲或以上人士,無論有否接種過減活疫苗或曾否生蛇,都應接種重組疫苗,預防生蛇及其併發症。即使之前接種過減活疫苗,也可以再接種重組疫苗。

(左起)謝德新醫生、麥肇敬醫生、黃天祐醫生、嘉賓盧覓雪
健康Up 1 Up-(不同醫生輪流寫)-隔週四, 專欄

港產AI程式可預測心臟病風險

「預防勝於治療」是傳統智慧,對於心臟病來說尤其重要,因為2020年本港因心臟病死亡(大部分屬心肌梗塞)的人數有6,561人,死亡率較2019年上升6.5%。而曾患心肌梗塞的患者,再次發生心血管病變的風險也會較高。假設有一個方法,可得知每個香港人未來十年出現心血管病變的風險,高風險者立即作出積極預防,肯定有助減少每年因心臟病死亡的數字。

早前,香港大學醫學院、護理學院、公共衞生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的團隊,聯同政府創新及科技局,以AI人工智能研發出「華人個人化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分數」,簡稱P-CARDIAC。它是一個全新的預測模型,只要輸入個人病歷,便可精準預測未來十年的心血管病風險,亦可根據個人需求和醫生商議,制訂個性化的預防方案。

類似的預測模型在全球其實有不少,但大多是以針對白種人的研究數據為基礎,對亞洲人未必適用。即使中國國內現有的心血管疾病預測風險模型「中國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風險預測研究」(China-PAR),整合了國內多個中心的數據,包括腰圍、來自南北方、城鄉和心腦血管疾病家族史等資料,涵蓋15個省市共12.7萬人,由於當中涵蓋香港的數據仍相對較少,未必完全適用於本港。

P-CARDIAC則是針對港人數據而設,可以進行個性化預測,單來說就是「預測及預防」,即及早識別港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並介入治療。

P-CARDIAC則是針對港人數據而設,可以進行個性化預測,包括:考慮個別患者的情況、預測結果會按時間發展而有所調整。簡單來說就是「預測及預防」,即及早識別港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並介入治療。若能用於普查,長遠目標是可減少本港25%因心血管疾病導致早逝的個案,對市民健康非常重要。

本港正面對人口老化問題,人口老化勢必會導致心臟病個案增加,對未來的社會醫療造成沉重負擔。因此,本港極需有準確的風險評估工具,為市民評估心臟病風險(包括初次病發復發),然後根據個別人士的風險評分作出預防。期望P-CARDIAC可發揮最大的作用,為香港人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香港大學護理學院及公共衛生學院助理教授徐詩鈴博士
生活

預防心血管病3大方案

近年醫學研究已確認,低密度膽固醇過高,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的一個主要風險因素。而且根據歐洲心臟協會的2019年指引,已確診心血管疾病被列為極高風險患者,他們的目標低密度膽固醇水平為1.4mmol/L以下,並把低密度膽固醇水平控制至原來的一半或以下。

可是,香港大學以港島西聯網的心血管病患者數字得出,超過九成心肌梗塞患者出院時會獲處方他汀類等降膽固醇藥物,但只有25.8%出院接受一年治療後,其低密度膽固醇可控制於目標水平內,情況令人擔心。加上近年整體心血管死亡個案數字有所上升,因此,香港大學與生物科技公司安進香港合作,推出三大方案,希望以「三管齊下」的方法減低港人心血管疾病首次發病及復發風險。

人工智能預測作一線預防

到底港人的心血管病風險有多高?歐洲心臟協會歸納出現有最少16個估計心腦血管疾病風險模型,但港大醫學院護理學院及公共衞生學院助理教授徐詩鈴博士指,目前國際上未有能針對港人情況的模型,「欠缺以本地數據的模型,難以精準預測本港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風險。」

有見及此,第一個方案是香港大學聯同香港創新及科技局研發心血管疾病預測風險模型,即華人個人化心腦血管疾病風險評估分數(P-CARDIAC),以人工智能技術,研發出香港首個深度預測心腦血管疾病風險模型。利用P-CARDIAC,可以更精準預測香港一般市民患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作為一線預防。

至於二線,即預防復發,港大醫學院藥理及藥劑學系副教授兼藥物安全及應用研究中心研究主管陳慧賢博士指出,計劃中第二個方案是香港大學收集逾1.8萬名在2003年至2016年期間,於港島西聯網患相關疾病患者的數據。陳慧賢博士指出:「有近七成患者出院時會獲處方他汀類藥物,當中超過九成心肌梗塞患者出院時會獲處方他汀類等降膽固醇藥物。但當中僅25.8%心肌梗塞患者在出院後接受一年治療,其低密度膽固醇水平可控制於目標水平。」

醫學研究已確認,低密度膽固醇過高,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的一個主要風險因素。

「心安你得」應用程式連結醫生患者

為幫助患者密切監察他們的身體情況,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心臟科蕭頌華教授解釋第三個方案,「推出『心安你得』手機應用程式的目的,是為了讓心肌梗塞患者可隨時隨地了解自己的身體情況和進行視像復康計劃,從而增加他們對復康的依從性,更頻密接受血脂測試,並按情況調整治療方案,以預防再次因心臟病發或中風的風險,及減少再入院或死亡個案。」

患者可透過手提心電圖儀器測量身體數據,其數據會即時上載至手機應用程式並即時進行分析,患者及醫生可同步掌握相關結果。患者的心血管因素控制分為九項,如壞膽固醇、好膽固醇、體重、收縮壓、舒張壓、脈搏等。若結果顯示紅色,即代表有風險因素,系統會提醒患者及醫生注意,從而作出相應的調整,包括考慮調整用藥劑量。

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心臟科蕭頌華教授
專欄, 輔心漢-萬家輝心理學家

牙周病咁小事都會影響精神健康?

口腔疾病是十分普遍的問題,但很多人對此都不太重視,而口腔健康成為了很多國家的衛生問題之一。在眾的口腔疾病當中,牙周病是最常見的一種。牙周病影響牙肉和牙齒,會使牙齒變鬆、移位甚至脫落。但不要以為牙周病只會影響口腔,其實它與我們的身體及精神健康,有着非常密切的關係。

英國伯明罕大學的學者就為此進行研究,他們檢查及追蹤了大概六萬五千個牙科病人的數據,以確定有和沒有牙周病的患者當中,有多少人會患上心血管疾病(例如:心臟衰竭中風、血管退化)、心臟代謝紊亂疾病(例如:高血壓、二型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關節炎、一型糖尿病、銀屑病)、及精神疾病(例如:抑鬱焦慮、嚴重精神疾病)。研究人員對每位受訪者的追蹤時間平均約為三年。

研究結果顯示,在研究開始時已有牙周病病史的受訪者,他們患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風險增加了 33%,而患上心血管疾病及心臟代謝紊亂疾病的風險,分別增加了18% 及 7%,其中以患上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最高,增加了26%。另外更值得關注的,就是有牙周病病史的受訪者,患上精神疾病的風險比沒有周病的受訪者增加了37%。

口腔健康狀況不佳的情況實在非常普遍,然而直到現在,科學家對口腔健康不佳與許多慢性疾病,尤其是精神疾病之間的關係所知甚少,而相關原因的研究亦只是起步階段。雖然未有足夠的科學資料,但我們仍然必須要小心注意口腔衛生及牙齒健康,好為自己的身體及精神健康做好把關的工作,以免最終因為一些看似很小的問題,而換成嚴重的慢性疾病。

臨床心理學家萬家輝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