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醫學研究已確認,低密度膽固醇過高,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的一個主要風險因素。而且根據歐洲心臟協會的2019年指引,已確診心血管疾病被列為極高風險患者,他們的目標低密度膽固醇水平為1.4mmol/L以下,並把低密度膽固醇水平控制至原來的一半或以下。
可是,香港大學以港島西聯網的心血管病患者數字得出,超過九成心肌梗塞患者出院時會獲處方他汀類等降膽固醇藥物,但只有25.8%出院接受一年治療後,其低密度膽固醇可控制於目標水平內,情況令人擔心。加上近年整體心血管死亡個案數字有所上升,因此,香港大學與生物科技公司安進香港合作,推出三大方案,希望以「三管齊下」的方法減低港人心血管疾病首次發病及復發風險。
人工智能預測作一線預防
到底港人的心血管病風險有多高?歐洲心臟協會歸納出現有最少16個估計心腦血管疾病風險模型,但港大醫學院護理學院及公共衞生學院助理教授徐詩鈴博士指,目前國際上未有能針對港人情況的模型,「欠缺以本地數據的模型,難以精準預測本港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風險。」
有見及此,第一個方案是香港大學聯同香港創新及科技局研發心血管疾病預測風險模型,即華人個人化心腦血管疾病風險評估分數(P-CARDIAC),以人工智能技術,研發出香港首個深度預測心腦血管疾病風險模型。利用P-CARDIAC,可以更精準預測香港一般市民患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作為一線預防。
至於二線,即預防復發,港大醫學院藥理及藥劑學系副教授兼藥物安全及應用研究中心研究主管陳慧賢博士指出,計劃中第二個方案是香港大學收集逾1.8萬名在2003年至2016年期間,於港島西聯網患相關疾病患者的數據。陳慧賢博士指出:「有近七成患者出院時會獲處方他汀類藥物,當中超過九成心肌梗塞患者出院時會獲處方他汀類等降膽固醇藥物。但當中僅25.8%心肌梗塞患者在出院後接受一年治療,其低密度膽固醇水平可控制於目標水平。」

「心安你得」應用程式連結醫生患者
為幫助患者密切監察他們的身體情況,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心臟科蕭頌華教授解釋第三個方案,「推出『心安你得』手機應用程式的目的,是為了讓心肌梗塞患者可隨時隨地了解自己的身體情況和進行視像復康計劃,從而增加他們對復康的依從性,更頻密接受血脂測試,並按情況調整治療方案,以預防再次因心臟病發或中風的風險,及減少再入院或死亡個案。」
患者可透過手提心電圖儀器測量身體數據,其數據會即時上載至手機應用程式並即時進行分析,患者及醫生可同步掌握相關結果。患者的心血管因素控制分為九項,如壞膽固醇、好膽固醇、體重、收縮壓、舒張壓、脈搏等。若結果顯示紅色,即代表有風險因素,系統會提醒患者及醫生注意,從而作出相應的調整,包括考慮調整用藥劑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