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思覺失調

專欄, 提起精神-張漢奇精神科醫生-隔週二

挑戰妄想症 從妄想中找破綻

在統計學上,妄想症大多數的發病時間是40多歲,但整個範圍可以由10多20歲至80歲都有機會。當然,20歲以下的小朋友較少患妄想症,這年齡層若出現精神科問題,大都是思覺失調

臨床上,處理妄想症最具挑戰性的地方,是如何在聆聽患者傾訴後,不去否定他,也不去認同他,但卻能夠取得他的信任。竅門包括給他充分時間表達自己的想法,然後嘗試了解他有這些妄想的背景,很多時我們會用心理學上的方法與他們傾談,例如說:「你覺得是這樣,但會否覺得如果那位明星或歌手在向你示愛,其他人也應該察覺呢?你寄信、寄卡、送禮物給他,他有沒有回覆過呢?」這樣說有機會令患者自動反思:「對啊,為甚麼我寄那麼多信,他一個字也沒有回覆過呢?」漸漸她可能會覺得醫生說的話有一定的道理,有機會逐步進展至她認為自己的想法是否存在問題。

當然,這過程並不容易,因為病人會找很多藉口為明星對她全無回應作出解說,面對這種情況,精神科醫生就需要找出破綻,因為在妄想的系統中,患者會把整件事包裝得接近完美無瑕,但若醫生能夠找到破綻,就有機會打破她的包裝,令她有機會進行反思。所以,除了見病人時需要比較「八卦」和「長氣」,希望引導他們說出為甚麼會有這些想法,也可能需要從其他渠道「收風」,例如和患者 的家人傾談,了解患者所講的有哪些是事實,以及日常在家中的表現、談吐等,收集關於患者情況的資料。

最後要留意,近年愈來愈多的認知障礙症,症狀也包含了妄想,例如有些長者長期覺得家中的菲傭會偷東西,但並非事實。必須分清楚,這些雖然是病人妄想出來的,病人所患的卻未必是妄想症,而是認知障礙症本身的妄想症狀。

專欄, 提起精神-張漢奇精神科醫生-隔週二

妄想症患者 生活如常人難察覺

「妄想症」相信大家都聽過,甚至知道有不同類型的妄想症。

精神科裡,妄想症被歸納為「思覺失調」的一種。在定義上,甚麼叫妄想呢?舉例說,有些事情並沒有證據證明它真實存在或曾經發生,或某些事情不能用常理推斷出來,即和現實脫節,但病人卻深信不疑,無論你如何挑戰、質疑他,他也不會改變自己的想法,這就算是妄想了。

人基本上都是這樣:心裡面這樣想,行為就會基於這個想法而做出來,所以當一位人士有妄想,覺得別人會對他不利,他在行為上就會保護自己,例如遠離對方,這行為是因為妄想應運而生的。

要注意的是,妄想症雖被歸納為思覺失調的一種,但妄想症和思覺失調、精神分裂等是有分別的。顧名思義,思覺失調是思考方式影響各種感官的感覺,而出現失調。至於妄想症,則相對只是思想的內容出問題,例如我覺得有人想害我,或我覺得某位名人很喜歡我等等。他們的思想,大部分時間只是圍繞著一件事。至於精神分裂,除了妄想還會有其他症狀。相對來說,妄想症患者思想的內容一般未至於太奇怪,但精神分裂患者思想上的內容就真的稱得上千奇百怪。

那麼,妄想症患者平日的行為會否很怪呢?事實是,很多妄想症患者平日和一般市民是沒有分別的,他們上班、交朋友,生活如常人。一個妄想症患者,若你沒有和他談及他所妄想的內容,未必能夠察覺他有妄想症。他可以繼續日常的生活,在工作、家庭方面都未必有太大異樣,但當你接觸到他所妄想的內容,就可能完全不同了,你會逐漸感覺到這個人有點怪,所講的事不能證實,不能以正常推斷,但他本人卻深信不疑。即使你反覆詢問,他也會認為事實就是這樣,只是你不明白而已。基於他這種思想,於是也會衍生出很多行為。

專欄, 提起精神-張漢奇精神科醫生-隔週二

及早察覺產後抑鬱防自殺

一位媽媽抱著自己初生的BB自殺身亡,這類「產後抑鬱症」(Postpartum depression)的悲劇不時發生。根據統計,產後婦女有10-15%會患上產後抑鬱症,可說相當普遍。可惜,由於種種原因,不少產婦和家人都對這病缺乏足夠認識,以至不時會釀成悲劇。

可從兩方面及早警覺產後抑鬱症「紅燈亮起」:

第一盞紅燈「高危因素」,包括:產婦是在未有準備的情況下懷孕、未婚懷孕、懷孕期間遇到不幸的事情、夫妻關係欠佳/婆媳關係不好、BB有嚴重的健康問題、家庭經濟出現壓力。

第二盞紅燈「症狀」,包括:身邊人會發覺產婦整個人欠缺動力,甚麼也不想做,也提不起勁去照顧小朋友。較嚴重的症狀,會出現思覺失調,無端覺得自己的BB是畸形怪胎,或養不大等等。

產後抑鬱症(Postpartum depression)的悲劇不時發生,但可從兩方面及早警覺。

有以上高危因素應及早警惕,萬一出現以上症狀則建議盡快諮詢醫生。其實外國有些診所會讓每位產後媽媽填一份問卷,並根據問卷作出篩選,看看哪些媽媽有產後抑鬱的風險較大,可能需要轉介見醫生進一步了解,但本港暫時沒有這個機制,因此更有賴家人和婦產科醫護人員多加留心。

產後抑鬱症若能早發現、早治療,康復的機會也較高。有些個案服藥2-3星期後,情況已有明顯改善,大大減低發展至嚴重後果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