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統計學上,妄想症大多數的發病時間是40多歲,但整個範圍可以由10多20歲至80歲都有機會。當然,20歲以下的小朋友較少患妄想症,這年齡層若出現精神科問題,大都是思覺失調。
臨床上,處理妄想症最具挑戰性的地方,是如何在聆聽患者傾訴後,不去否定他,也不去認同他,但卻能夠取得他的信任。竅門包括給他充分時間表達自己的想法,然後嘗試了解他有這些妄想的背景,很多時我們會用心理學上的方法與他們傾談,例如說:「你覺得是這樣,但會否覺得如果那位明星或歌手在向你示愛,其他人也應該察覺呢?你寄信、寄卡、送禮物給他,他有沒有回覆過呢?」這樣說有機會令患者自動反思:「對啊,為甚麼我寄那麼多信,他一個字也沒有回覆過呢?」漸漸她可能會覺得醫生說的話有一定的道理,有機會逐步進展至她認為自己的想法是否存在問題。
當然,這過程並不容易,因為病人會找很多藉口為明星對她全無回應作出解說,面對這種情況,精神科醫生就需要找出破綻,因為在妄想的系統中,患者會把整件事包裝得接近完美無瑕,但若醫生能夠找到破綻,就有機會打破她的包裝,令她有機會進行反思。所以,除了見病人時需要比較「八卦」和「長氣」,希望引導他們說出為甚麼會有這些想法,也可能需要從其他渠道「收風」,例如和患者 的家人傾談,了解患者所講的有哪些是事實,以及日常在家中的表現、談吐等,收集關於患者情況的資料。
最後要留意,近年愈來愈多的認知障礙症,症狀也包含了妄想,例如有些長者長期覺得家中的菲傭會偷東西,但並非事實。必須分清楚,這些雖然是病人妄想出來的,病人所患的卻未必是妄想症,而是認知障礙症本身的妄想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