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情緒低落

生活

逾八成護士壓力爆煲現偏頭痛

昨天(5月12日)是國際護士節,香港醫護聯盟聯同護士學校校友會,早前進行「護士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工作壓力」問卷調查,了解護士們在疫情下面對的工作壓力,以及出現偏頭痛及各種精神壓力徵兆的情況。結果顯示,逾八成受訪護士出現相關徵狀,包括肩頸背痛(50%)、感到煩躁或憤怒 (44%)、失眠或難以成眠(41%)、偏頭痛(33%)、胃痛及消化不良 (26%)等。

部分受訪者更出現偏頭痛嚴重病徵,包括因頭痛而減少體能活動或影響思考、頭痛通常持續多於四小時、有頻密或劇烈的頭痛、頭痛時通常感到噁心,以及頭痛期間畏光或畏聲等。

中大醫院腦神經科專科醫生區頴芝指出,「偏頭痛是全球常見疾病的第三位,而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2至3倍,其中以35至39歲人士患病率最高。本港的偏頭痛患病率約12.5%,推算有近100萬港人患偏頭痛,發病年齡中位數為25歲。」

偏頭痛發作一般分4個階段,包括前驅期、預兆期、頭痛期和恢復期:

前驅期 —— 患者感到疲倦、憂鬱、忟憎、頸梗,以及會反覆打呵欠,並對光和聲音敏感。

預兆期 —— 部分患者視力會受到干擾,例如看到閃光、散光、視力模糊或「之」字形線條,部分或會感到嘴部周圍或手臂麻木刺痛、說話困難,甚至手臂、小腿軟弱無力。

頭痛期 —— 頭痛會較明顯和嚴重。

恢復期 —— 患者仍會感到疲倦、難以集中注意力情緒低落

早前進行「護士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工作壓力」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逾八成受訪護士出現相關徵狀,包括肩頸背痛、感到煩躁或憤怒、失眠、偏頭痛、胃痛及消化不良等。

偏頭痛的成因尚未有確切結論,估計是遺傳與環境因素結合造成,經期、壓力、睡眠過多或不足、暴露在強光下、強烈的氣味、天氣變化和脫水等,均有可能誘發偏頭痛。部分食物亦可能誘發偏頭痛,例如芝士、酒精、朱古力、味精及加工醃製食品。根據台灣一項研究,相比一般職業,醫護人員患偏頭痛的風險較高。

「治療偏頭痛可用止痛藥和預防性藥物,前者有撲熱息痛、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鴉片類藥物等,但須注意,有機會出現『過度使用藥物頭痛』(Medication Overuse Headache),引致惡性循環。」區醫生表示。

她指出,若偏頭痛影響生活質素、每月發作次數頻密的患者,可諮詢醫生考慮使用預防性藥物,以減少偏頭痛的發生頻率、嚴重度、和持續時間。一般在三個月治療後,一半患者的頭痛發作頻率可下降50%。

(左起)中大醫院腦神經科專科醫生區頴芝、偏頭痛患者,註冊護士何姑娘,護士學校校友會創會主席及現任副主席,註冊護士吳姑娘。
專欄, 提起精神-張漢奇精神科醫生-隔週二

抑鬱症有樣睇?

抑鬱症,據估計,大約佔本港人口的8-10%。雖然抑鬱症數字是整體持續上升,但其實會受很多環境因素影響,例如經濟、社會動亂,新冠疫情等等,都有可能增加抑鬱症個案。

世界衛生組織在多年前估計,到了2020年,抑鬱症會成為全球頭號病症。當時沒有人能預知2020年會爆發持續不退的疫情。現時雖未有2020年後最新抑鬱症數字,但臨床上的確發覺,抑鬱症的影響比過往更大。若不幸患上抑鬱症,會逐漸開始損害日常生活功能,若不適當治療,隨著病情發展,會引致自殺危機明顯增加。事實上,抑鬱症是可治之症,如患者能及早接受治療,大部分病人可以痊愈,回復正常的生活。

抑鬱症並不是一種單純的情緒問題。人體腦內有數以億計的腦細胞,細胞與細胞之間在信息交換時需要靠一些分泌物質來傳遞,如果腦部分泌的化學傳遞物質失衡,便可能引發抑鬱症。所以抑鬱症其實包含有生理上的病變,亦因此有機會以藥物糾正。最重要是及早發覺,開始處理。

抑鬱症,約佔本港人口的8-10%。雖然數字是整體持續上升,但其實會受很多環境因素影響,例如新冠疫情等等,都有可能增加抑鬱症個案。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的診斷標準,抑鬱症的定義是:病人於持續兩星期以上,有5個或以上既定的生理或心理症狀,當中必須包括「情緒低落及/失去動力」,其他症狀包括:

身體方面 —— 頭痛失眠、身體虛弱、胸口感到翳悶/不適甚至感到呼吸困難、腸胃不適/消化系統失調、失去活力並常感到疲倦、多夢、睡醒後覺得好像沒睡過一樣、周身骨痛。

精神方面 —— 心情煩躁易發脾氣、精神緊張難以鬆弛、情緒低落及/失去動力、對事物失去興趣、腦裡不停想著不愉快的事、覺得自己沒有用、自卑或自責、難以集中精神、覺得將來沒什麼希望、覺得不想做人/有自殺念頭。

以上症狀,很多時都是出於病人的主觀感覺。若出現多項以上的症狀,包括情緒低落及/失去動力,而持續超過兩星期,建議諮詢醫生,作出評估。

精神科專科張漢奇醫生
生活

別與骨質疏鬆混淆 骨枯無法逆轉

在不能遠遊的景況下,繼續眼睛想旅行,偶而看到古文明景點的出土古人駭骨照片,想起坊間總說骨頭是恆久不枯。的確,骨骼是人體最堅硬的器官,但與其他器官組織一樣,也需要血液供應養份和氧氣,而當骨頭的血液供應中斷或受阻,可導致骨枯,即骨骼組織壞死,令骨頭結構改變、塌陷,不但容易骨折,更可引起關節功能障礙,若不及早醫治,除了痛楚加劇,更可能逐漸失去活動能力。

骨枯的正式醫學名稱是骨骼缺血性壞死(avascular necrosis),可影響身體多個關節,包括常見的髖關節,以及膝關節、近手腕的手腕舟骨、肩膊關節、足踝關節,以至手腳的小關節,有時病灶可多於一個位置。此病初期未必會有明顯徵狀,但慢慢會有關節日益疼痛和乏力,並可演化成肌肉萎縮和嚴重關節炎,損害了關節功能,令患者活動及自理能力受創,日常起居亦可能需要別人輔助或照顧,甚至因而容易情緒低落。

很多原因可致骨枯,例如長期服食或注射高劑量的類固醇、有酗酒習慣、血管發炎或收窄、輻射後遺症、其他外來因素或疾患令血管堵塞、患上嚴重潛水病(又名潛水減壓症)或鐮狀血球症等,另也有因運動或意外造成斷骨,繼而誘發骨骼缺血壞死,但不少個案仍屬原因不明。

骨枯的症狀跟骨質疏鬆的有相似之處,兩種病容易被混淆,因此若有懷疑要盡早求醫斷症。

由於骨枯的症狀跟骨質疏鬆的有相似之處,兩種病容易被混淆,因此若有懷疑要盡早求醫斷症,可透過X光、磁力共振或同位掃描等來清楚檢測病灶是源於骨骼血液供應阻斷的骨枯,抑或骨質流失的骨質疏鬆。由於兩種病的形成機制不同,治療方案也有異,故及早確診,治療上可免走寃枉路。

對於已形成的骨枯,暫未有方法可令壞死的病灶起死回生,藥物治療主要以消炎止痛為主。不過,對於骨枯在早期的患者,現可利用核心減壓手術,在患處開一個洞,釋放骨髓內的壓力,幫助增加骨骼的血液供應,然後接續進行新骨移植,藉以恢復及保持骨骼功能。至於骨枯發生在髖、膝關節,並情況嚴重者,則可能需要更換人工關節才能回復正常生活。

骨枯難以預防,若不幸患上,平日要有足夠休息,避免關節勞損,適當的物理治療有助強化肌肉等組織以加強支撐關節。另一方面,有關類固醇可致骨枯的迷思令不少須用此藥的病友抗拒,其實只有長期需使用高劑量類固醇,才會有較大風險出現骨枯,而用於處理皮膚問題的外用類固醇藥膏,又或用於呼吸系統病的類固醇噴劑,只要按醫生指示使用,導致骨枯的可能性可說是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