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是校內期考季節,眼見不少父母都緊張得如面臨大敵,即使早在暑假已讓孩子補習,仍不得不在這段期間加強「軍訓」,從「戰略」到「實力」都做足準備,要孩子一定以最佳狀態打贏這場仗,凱旋歸來。可是家長卻不知道,這場亮麗成績背後,是孩子們出現考試焦慮症,導致情緒問題的導火線。
小言向來成績優異,媽媽會幫他坊間最好的補習班,這亦讓他從小養成勤力溫習爭取好成績的思維,不單不用媽媽操心,更令媽媽常在親朋間被表揚「教導有方」,在家長會中更綻放光芒。可是當升上小六,每次臨近考試小言會覺得頭痛,到達試場更標冷汗以及手震,媽媽還以為小言得了甚麼怪病。後來發現原來這些徵狀都是因為媽媽把自己希望都放在小言身上,他怕讓媽媽失望,就將自己焦慮不安埋藏心底,最後壓力就由身體反映出來。

媽媽了解後就跟小言說考試只盡力就可以,不用太著緊分數,可能因為小言從小已習慣摃著考試壓力,還以為媽媽口是心非,結果媽媽之後沒有因考試溫習取消他最愛的足球班,亦沒有考試時要他吃補品,小言的焦慮症狀亦漸漸消失了。
曾見過一些家長,認為孩子考試期有些焦慮很正常,成人在面對升職和新工作時都會有這樣的情況;但事實長期有考試焦慮的孩子,對身心有莫大的影響。在注重考試成績的家庭長大的孩子,會對於自己的困難有點難以啟齒,長久會將自己的想法放在心裏,不會告訴父母;而父母亦會以為孩子能夠處理妥當,沒有特別去了解孩子的想法,結果會弄至親子關係變成「表面工夫」,孩子會覺得自己只是一個考試的機器。父母應在考試期間,也預留時間給孩子休息、運動,讓孩子明白考試只是學習生涯的一部分而已,盡力而為就足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