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手術治療

健康Up 1 Up-(不同醫生輪流寫)-隔週四, 專欄

胃腸道基質瘤 早發現可以手術清除

大家可能都知道消化系統有時會出現胃癌、腸癌,但其實還有一些較不被注意的腫瘤,例如胃腸道基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簡稱GIST)。它是一種在腸壁內的其中一種腫瘤,可以發生在消化道任何一個位置,最常見是胃部,其次是小腸。

GIST和一般常見的消化道癌症不同的地方在於,一般消化道癌症通常在黏膜長出,而GIST則是在肌肉層長出。成因是肌肉層裡面的「卡氏細胞」(主要作用是控制消化道有正常的蠕動)出現基因突變,引致不正常的增生,觸發這種基質瘤出現。

GIST最常引起的症狀大多和出血有關,例如病人會排出黑色的大便,甚至可看見大便裡有鮮血,或在驗血時發現有不明原因的貧血等。其他常見的症狀包括腸胃不適、腹脹、腹痛,甚至感到有腫塊。另外,當腫瘤長到一定大小,有機會阻塞腸道,令病人不停嘔吐以及無法排出大便。

診斷方面,病人一般需要接受內窺鏡例如胃鏡、腸鏡的檢查,也需要做一次電腦掃描,看看腫瘤整體大小等情況。治療方法則主要包括手術及藥物治療。若腫瘤可完全以手術完全切除,其實手術是最徹底的治療方法。視乎腫瘤的大小,以及有否牽涉附近的器官,可以微創手術或傳統手術進行。但當GIST已擴散至其他器官或侵蝕了重要的組織,而不能以手術完全清除,病人就可能需要接受標靶藥的治療,常用的標靶藥有伊馬替尼(imatinib)和舒尼替尼(sunitinib)等。亦有先用標靶藥先將腫瘤縮小,再進行手術的情況。

至於治愈率及復發的比率,要看很多因素。首先要看腫瘤的位置,一般來說,胃裡的GIST在手術切除後復發風險比其他位置例如小腸、大腸等的GIST為低。此外,病理化驗也可以幫助醫生分辨腫瘤的大小,以及腫瘤細胞的活躍程度,進一步評估復發風險。一般來說,若腫瘤在發現的時候已經穿破,或腫瘤本身大於5厘米,或在顯微鏡下可看到腫瘤細胞較活躍等,都會定義為高危,復發風險相對較高,五年內的復發機會可能有20%。所以,及早檢查和治療對減低復發風險十分重要。

外科專科吳家健醫生
外科專科吳家健醫生
健康Up 1 Up-(不同醫生輪流寫)-隔週四, 專欄

認準大腸癌期數 選擇最佳療法

大腸癌是香港第二號癌症,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字,2019年共有5,000多宗新症。而確診時僅約一成屬於第一期,第二、三、四期各約佔四分之一左右。

現時,不同期數發現的大腸癌,都有機會採用手術治療,但具體做法會視個別情況而調節:

  1. 瘜肉階段

大腸癌當中超過95%是由大腸黏膜腺細胞形成,由正常黏膜變成瘜肉,再由瘜肉轉變成腸癌,這段時間往往長達5至10年。若在這期間進行大腸鏡檢查並發現瘜肉,醫生可即時進行「息肉切除手術」,把大瘜肉整顆切除。

  1. 原位或極早期大腸癌

有部分原位或極早期大腸癌經評估後,醫生可為病人進行「內窺鏡黏膜下剝離手術」,用內窺鏡把腫瘤從腸壁切除。

  1. 第一期大腸癌

通常單靠外科手術已可根治,即切除腫瘤同時清除淋巴結。治療相對簡單,康復所需時間較短,復發機會也較低。

  1. 第二、三期大腸癌

腸癌已深入腸壁,甚至蔓延至附近的淋巴組織,手術仍是首選,但未必可單靠手術根治。部分第二期患者,如果出現高風險因素,例如手術切除標本的邊緣與癌細胞相近,或淋巴結採樣數量不足;顯微鏡下呈現細胞低分化腺癌、淋巴血管或神經周邊侵害;患者求醫時已出現腸塞或腫瘤破裂等,應在手術後接受輔助化療。

而已出現局部淋巴結擴散的第三期患者,由於復發風險較高(五年內復發率可達30%),手術後應盡早接受輔助化療,以減低復發機會。

  1. 第四期大腸癌

腫瘤已擴散至其他器官,最常見的是肝臟,其次是肺、骨骼甚至腦部。治療要視乎擴散的廣泛程度,若是少量擴散至肝或肺,例如只有一至兩個小範圍的擴散,以外科手術切除再加術後的化療及標靶治療,仍有機會達至根治的目的。但當擴散的「點」過多,就未必適合做手術,而需要以化療、標靶治療、免疫療法等治療。

  1. 中低位直腸癌

對於中低位直腸癌(即腫瘤接近肛門)的患者,如果磁力共振檢查發現癌細胞已侵犯腸壁漿膜層以上,或出現局部淋巴結擴散的情況,會建議先安排術前放射治療並配合藥物治療,以縮小腫瘤體積,再視情況進行根治手術,這做法令手術後有更大機會能保留肛門,亦可減低復發風險。

外科專科吳家健醫生
外科專科吳家健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