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瘡在香港是常見的都市病,經常便秘、肚瀉、進食太少蔬果、飲水太少、缺乏運動,或與女性懷孕等都是患上痔瘡的高危因素,近年痔瘡亦常見與「不良排便習慣」有關,值得大家多加注意。
與痔瘡相關的「不良排便習慣」大致分為兩種:
最常見的情景是都市人為了定時大便,即使完全沒有便意,也強迫自己坐在馬桶上嘗試大便。其實,若經常「唔急都去屙」,坐在馬桶上會令肛門壓力大大增加,形成痔瘡。排便時的不良習慣,如經常在排便後繼續坐在馬桶上,用手機查看社交媒體、回覆短訊等。這些行為同樣亦會增加患上痔瘡的風險,建議「屙完即起」。
至於現時治療痔瘡的方案,可以分為兩大類:非手術治療與手術治療。
非手術治療主要來自藥物,含微粒化黃酮類提取物的口服痔瘡特效藥,可以非常有效減低痔瘡症狀及預防復發。除此之外,調節飲食、生活和運動習慣等也不容忽略,因為必須在這些習慣上有所改善,痔瘡的治療才會有最佳效果,並可減少復發機會。

若非手術治療效果未如理想,便有可能需考慮手術治療。多年來,針對痔瘡治療發展出多種不同的手術方法,但有最新研究報告指出,仍以兩種已有數十年歷史的手術方法最為有效:
1. 以橡筋圈結紮
是一種已有上百年歷史的方法,現在仍很常使用,原理是紮著痔瘡底部,讓它缺血、凋謝、脫落。最近有研究報告顯示,若痔瘡並非太嚴重,例如體積不太大,但出血比較嚴重,結紮方法最為有效。
2. 傳統切割手術
比較嚴重的痔瘡,例如體積大、凸出情況嚴重、出血嚴重等,傳統的切除痔瘡手術是最好的方法。但要留意的是,手術後的一至兩星期內,傷口會比較疼痛,有滲血的可能,大便時及大便後清潔會比較繁複。但當度過了康復期後,大部分病人術後都會覺得滿意,而且只要生活習慣能改善,復發的機會不大。
上述兩種手術和藥物亦可同時使用。有研究顯示,無論結紮或傳統手術切割痔瘡,都可處方至少一個療程的口服特效藥,既可減輕術後不適,亦對傷口復原有所幫助。當然,若接受傳統切割手術,術後還需要靠其他藥物幫助,例如止痛藥及幫助排便的藥物,以免大便太硬影響傷口;此外也要處方浸洗肛門的藥物,以確保傷口清潔。病人可以諮詢醫生了解詳細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