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放射治療

生活

關注化療副作用 混合止嘔藥助紓緩

化療所引起的噁心和嘔吐(chemotherapy-induced nausea and vomiting,簡稱CINV)是治療癌症過程中常見的副作用。如果不加以適當控制的話,CINV可以嚴重影響癌症患者的生活質素和日常活動,甚至影響他們接受化療的意願。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於2022年第三季以網上問卷形式,訪問了162名18-70歲以上的癌症患者,其中139人在過去3年內接受過化療,當中女性佔71%。至於癌症類別的分布方面,乳癌佔最多,達41%,其次是佔17%的大腸癌。

調查結果顯示,近八成受訪者化療後曾出現CINV,當中以50歲以下群組出現的比率較高,並常見於使用高度和中度致嘔性化療藥的患者。如果化療後出現CINV,超過九成的受訪者表示會向醫護人員求助。幾乎全數受訪者表示,CINV對飲食方面的影響最大,當中甚至有七成半受訪者認為其影響程度已達到高度至嚴重的水平。

內科腫瘤科專科吳劍邦醫生指出,CINV不但會嚴重影響癌症患者的生活質素,而且會降低病人對抗癌治療的依從性,以致最終影響療效。嚴重的噁心嘔吐可能導致脫水、電解質紊亂、缺乏營養、焦慮、體力狀況水平降低、傷口裂開、食道黏膜撕裂等嚴重後果。

按照發生的時間來判斷,CINV可以分成兩類型。急性CINV一般發生在給藥後數分鐘至數小時之內,而延遲性CINV則多在進行化療24小時之後發生,可能持續數天。吳劍邦醫生表示:「醫療研究顯示,如果發生第一週期CINV,出現第二週期CINV的可能性就會增加6.5倍,而出現第三週期的機率更會增加14倍。所以,及早預防第一週期的CINV,可以有效降低隨後化療週期出現CINV的風險。」

化療副作用
左起:癌症患者Candy,內科腫瘤科專科吳劍邦醫生,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席方嘉儀。

目前,國際指引一致推薦「5-HT3受體拮抗劑+NK1受體拮抗劑+類固醇」的三聯方案,是中高度致嘔性化療藥物所致CINV的標準預防方案。混合止嘔藥物只需在每次化療週期的第一日服用1粒,相當簡單方便,一劑二合一,又可達到長效預防CINV。

另一方面,調查中只有兩成半受訪者認為化療後的CINV等副作用是可預防的,有超過四成受訪者認為是無法預防的,有四成半受訪者認為即使仍然感到噁心,藥物能有效預防嘔吐已經足夠。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席方嘉儀女士表示:「調查顯示大部分受訪者對於預防CINV的認知存在誤解,我們希望加強公眾教育方面的工作,讓癌症患者知道預防CINV的重要性,而且現時有適當的治療藥物可以控制甚至預防CINV,並提供不同藥物配方讓癌症患者選擇,希望有助患者改善化療後的生活質素。」

專欄, 有腫瘤言-李兆康腫瘤科醫生-隔週一

進行放射治療 需戴頭盔?

放射治療的技術日新月異,一般來說,我們會先替病人做一次電腦掃描,醫生再在電腦掃描的影像上畫出腫瘤的位置,以及需要放射的範圍,之後就由電腦去計算每次放射治療需要的輻射量,所以每個個案都是獨立計算的。

現今的放射治療,最講求精準,精準的意思是將輻射盡量集中在腫瘤以及需要治療的範圍之內,而減低週邊的輻射量,這樣就可以減少對腫瘤之外其他器官、組織、細胞等等的影響。

例如,頭頸癌的病人做放射治療,或者盆腔腫瘤的病人做放射治療,可能在治療之前都需要經過一個工序,我們稱之為「電療設計」,在這個電療設計裡面,例如頭頸癌,我們會先替病人做一個頭套,這個頭套的目的是在放射治療時可以固定病人頭頸的位置,以避免在放射治療期間移動。病人愈能固定不動,就愈能增加放射治療的準確性,效果當然較理想了。

最後,有沒有哪些腫瘤是不適合放射治療呢?其實並沒有哪種特別不適合,但當然亦不一定會用放射治療,因為現時治療腫瘤有很多方法,除了放射治療,大家都可能會聽過化療、手術、標靶治療、免疫治療等等,醫生的責任是為每個病人獨立去考慮,選擇對病情最有利的治療方案,如果覺得放射治療可幫到病人,就可能會加入方案裡面,但當然都會先徵詢病人和家人的意見。

生活

副作用困擾頭頸癌患者 免疫治療現轉機

頭頸癌是一種在香港相當常見,卻又經常被忽視的癌症。過去十多年,頭頸癌的新症數字持續上升,而頭頸癌每年的平均死亡人數為210人,死亡率達三成。

人的頭頸部位,因應位置不同,分為鼻腔、口腔、咽(包括鼻咽、口咽、下咽)、喉和唾液腺等部分。顧名思義,頭頸癌就是頭頸部位出現癌症病變,可以分為頭頸鱗狀細胞癌和鼻咽癌兩種,並以原發部位來命名,例如口腔癌、下咽癌、喉癌等。

香港頭頸科醫學會義務秘書及外科專科黎逸玲醫生表示,頭頸部位癌症的病理表現,多以鱗狀上皮細胞癌為主,大約佔85-95%,餘下的是淋巴癌、腺癌、肉瘤等,但數量相對較少。頭頸癌常見的風險因素包括不良的生活習慣(抽煙和喝酒)、病毒感染(人類乳頭狀瘤病毒、EB病毒),以及遺傳因子改變等。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今年年中以網上問卷形式,訪問了97位頭頸癌病人,結果顯示,頭頸癌中佔最大比數是鼻咽癌。當中,超過80%受訪者正在康復階段,13%受訪者的癌症仍處於或已進展到出現轉移。調查中,95%受訪者曾接受放射治療,其次是化療。然而受訪的頭頸癌患者提到,傳統的治療方式(放射治療、化療或標靶治療)引致較多副作用,包括聽力受損、進食困難、味覺改變、口乾、吞嚥困難和口腔潰瘍等。大多數副作用持續數月,而聽力受損和口乾影響半數患者一年或更長時間,情況令人擔心。

調查中亦發現,有6%的頭頸癌患者表示曾接受免疫治療,大部分使用過免疫治療的病人對治療效果持正面態度,惟有病人認為藥費較貴,難以負擔。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代表江善彤表示:「希望政府可盡快將免疫治療用於頭頸鱗狀細胞癌的一線治療,納入撒瑪利亞基金和關愛基金的資助項目,讓更多頭頸癌病人受惠。」

頭頸癌
(左起)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代表江善彤、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創辦人吳偉麟、林嘉安醫生、黎逸玲醫生。

香港頭頸科醫學會主席及臨床腫瘤科專科林嘉安醫生表示,針對已轉移的頭頸癌,多年來第一線的標準療法是化療和標靶治療,而免疫治療「PD-1抑制劑」在數年前首先應用在第二線治療上。而隨著醫學的發展與進步,跟免疫治療相關的研究日漸成熟,不但大幅改善以前頭頸鱗狀細胞癌治療上的困境,同時也降低了傳統治療的副作用問題,為患者和家人帶來新轉機。

「根據第三期臨床研究,免疫治療單藥或聯合化療,比傳統標靶治療及化療具有整體存活效益,可降低死亡風險約兩成。常見的免疫治療副作用包括有疲倦、噁心嘔吐、腹瀉等,也有機會出現炎症性副作用,但整體副作用輕微及合乎預期。」林醫生表示。

專欄, 有腫瘤言-李兆康腫瘤科醫生-隔週一

放射治療需細心護理 留意病人喝奶溫度

接受放射治療的病人,除了皮膚之外,在護理方面要注意的事還有很多,而且無論放射治療期間或完成治療後都要注意,以下舉一些例子:

  1. 頭頸癌的病人做放射治療期間,醫生會建議他們保持口腔清潔,多用漱口水清潔口腔,因為病人可能會因為口腔痛楚,無法正常進食,亦不能如常刷牙,所以會建議他們多用漱口水,盡量保持口腔清潔衛生。
  2. 在進食方面,如果因為口腔發炎而食不下嚥的話,就會建議病人飲營養奶,藉此增加身體的熱量。有些病人喜歡把營養奶稍為冷藏一下才飲,口腔會更舒服。所以,其實照顧病者的家人都可以留意,看看甚麼溫度病人會飲得最舒服。始終,病人身體營養足夠是很重要的,醫生亦會鼓勵家人協助。
  3. 若是盆腔的位置做放射治療,病人較多會有肚瀉的情況,醫生通常會處方普通的止瀉藥。如果病人有小便灼痛,甚至可能會需要用止痛藥和抗生素,目的都是減輕病人的痛楚,對整個抗病的過程都會有比較正面的幫助。至於戒口,通常這種情況都不建議病人吃生冷或刺激性食物,避免生冷刺激有機會令病人肚瀉得更厲害。
  4. 外出時要保護皮膚,例如有太陽的日子如果需要出街,可買一條絲巾讓病人包裹頸部,家人甚至可以幫病人開傘擋太陽,盡量避免曬到放射治療部位的皮膚。
專欄, 有腫瘤言-李兆康腫瘤科醫生-隔週一

放射治療副作用 避免擦拭或曝曬

關於放射治療,常有病人會問:是否所有腫瘤都需要用到放射治療?

並非所有腫瘤都會用,但放射治療本身的確可以用在任何腫瘤的治療上,好像香港常見的肺癌大腸癌、鼻咽癌、頭頸癌、乳癌等等,我們很多時都會用放射治療來做根治性的治療,或者手術後的輔助治療,即在手術後進一步提升病人痊愈的機會。

當然,和所有療法一樣,放射治療也會有副作用。而副作用主要視乎做哪一個部位的治療,例如是頭頸癌的話,主要照射頭、頸等等,很多時放射治療的副作用就包括有口腔發炎、口乾、影響胃口而令病人體重下降等等。

另一常見副作用是,由於放射治療的射線進入身體之前,要先經過皮膚,於是對皮膚會有一定影響。例如做完放射治療後,有時皮膚就好像經過太陽曝曬,起初會慢慢的變紅,跟住會慢慢變深色,然後就會有脫皮的情況。如果護理得不好,甚至有機會出現像嚴重曬傷的傷口。所以我們通常會建議病人注意幾件事,同時希望家人或照顧者也可以幫忙注意:

1. 洗澡的時候,不要洗擦放射治療部位的皮膚,用軟毛巾輕力抹拭就可以。

2. 不要再讓太陽曝曬放射治療的位置及附近的皮膚,因為大家想想,放射治療本身已經是一種輻射,當然為了治病是有需要的,但如果放射治療後同一部位又經常曬太陽,而太陽光之中又有紫外線輻射,這就有機會令同一個部位接受了太多的輻射。另外,曝曬亦有可能加重皮膚灼傷、燒傷,所以是需要避免的。

專欄, 有腫瘤言-李兆康腫瘤科醫生-隔週一

高能量放射治療 癌症以外的應用

放射治療」大家可能聽得多,但其實「放射」出來的究竟是 甚麼呢?

所謂放射治療,即一般叫的「電療」,事實上並非用電,而是用放射線,傳統是用高能量的X光做治療,比我們平時照肺的X光,能量高幾十倍,對著腫瘤進行照射,從而殺死腫瘤細胞,令病人腫瘤的體積縮小,甚至有機會完全清除,令病人達至康復。

以上就是放射治療的基本原理,而現在所用的射線和實際操作方法林林總總,例如有一種叫「近距離放射治療」,是將放射物質置於腫瘤旁邊,以極近的距離進行放射治療,例如子宮頸癌便常會用到。

一般人的認知,放射治療主要用於癌症治療,但其實不一定嚴重的病才會使用,因為放射治療除了可以醫治癌症惡性腫瘤之外,有時我們也會用在一些良性的情況。例如有一種特別的體質,容易因為小小傷口就形成一種叫「蟹足腫」的疤痕,這類體質的人士,無論打針、穿耳、開刀的傷口,都有機會形成「蟹足腫」,而且疤痕可以愈來愈大,便可考慮做手術除去「蟹足腫」,之後再做放射治療減低「蟹足腫」復發的機會。

當然,用於治療「蟹足腫」的放射線,輻射量會比一般治療癌症所用的為低。事實上,不同情況所用的放射治療,輻射量都會有分別的。

生活

無明顯症狀最惡腦癌 可致患者突昏迷兼失憶

2016年10月某天,當時34歲的Tunie突然昏迷,不省人事,家人緊急將她送院,入院後需即時接手緊急開腦手術,並發現裡面有一個腫瘤!為了這個腫瘤,Tunie在手術後至今再接受了30次的電療,以及多次化療

甚麼腫瘤這樣厲害呢?原來是一種名為「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的腦癌,在本港屬於罕見癌症之一,也是被稱為「最惡的腦癌」。

Tunie憶述說,在突然昏迷那天之前,其實沒有甚麼明顯症狀,最主要的是頭痛,但這已是她多年來的問題,「而另一個較明顯的症狀是異常疲倦,其實在昏迷前的整個9月份,我上班已經不停遲到,過往我是很少遲到的,但這個月開始,每天早上起床後即使換好衫、化好妝,也可以疲累到重新躺到床上睡覺,有時睡到早上11點才醒,遲了半天才上班。但我一直以為只是工作多,身體疲累,沒有特別理會,結果那天就昏迷了。到醒來時發現自己躺在醫院的病床上,身體接駁著多款醫療器材,而這天已是我入院後的一星期,手術也已經完成,整整一個星期的記憶我全都失去了。」

她表示,從病床上醒來後,過了一段時間才知道自己所患的「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原來難以根治,不少患者更只有一年多的壽命,「我當時想,病發昏迷做了手術,切除了大部分腫瘤再醒過來,至少已過了一關。既然過了第一關,當然也有機會繼續過關。」所以她其後積極接受電療及化療,至今已經超過5年,而根據統計,「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患者的5年存活率其實只有約3%。

香港罕見疾病聯盟會長曾建平表示,「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的患者和其他罕見病患者一樣,面對最大的挑戰是坊間的資訊不足,而相關疾病的臨床研究亦較少,而即使有針對性藥物價格亦會非常昂貴。

「罕見病的意思,泛指發病率比較低,患者人數較少,但其實罕見病有很多種,總數加起來的患者人數絕對不少。而罕見癌症也是罕見病的其中一種,發病率低到甚麼程度才算是罕見癌症,歐洲和美國都有不同定義,而香港更加未有明確定義,所以我們希望政府可以多點關注這種病的患者。」曾建平表示。

香港神經腫瘤科學會代表、神經外科專科何文傑醫生表示,「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的成因仍未清楚,已知的高風險因素是接觸高劑量輻射,至於長期使用電子產品、吸煙或其他飲食習慣等,都可能是相關因素,但未被證實。

「這病其實有不少症狀,例如會引起癲癇發作、噁心、頭痛、視力減退、記憶力問題等,但症狀往往較輕微,亦不算太典型,所以很容易被忽略。治療方面,傳統上盡量以外科手術切除,然後視情況以化療、放射治療甚至標靶藥物等提升治療效果。近年較新式的還包括腫瘤電場治療,研究發現,對比起只接受化療的患者,若同時接受腫瘤電場治療及化療的患者,中位存活期可延長約5個月。」何醫生表示。

原來是一種名為「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的腦癌,在本港屬於罕見癌症之一,也是被稱為「最惡的腦癌」。

香港神經腫瘤科學會副會長、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丘德芬指出,2019年本港有「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新症137宗,其中以男性略多。

「其實本港已累積了關於這病14年的數據,綜合這些數據,本地確診這種癌症的年齡中位數為57歲,即臨近退休,一般人準備休息享福,誰知突然發覺患上這種罕見癌症。」數據顯示,超過五成的患者存活期不足一年,而存活期超過24個月的患者更只佔總數的20%。

2019年4月,「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的化療藥物已納入醫管局藥物名冊的專用藥物,讓患者更容易負擔化療費用。而今年第一季起,醫管局轄下7家公立醫院亦開始提供腫瘤電場治療的免費配額,讓有經濟需要的患者有機會接受治療。

三位講者都表示,「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雖然惡,但患者切勿灰心,應積極治療及尋求支援,和疾病共存,而罕見疾病聯盟亦希望醫管局可增加免費治療配額。

(左起)患者Tunie、丘德芬醫生、曾建平會長、何文傑醫生

健康Up 1 Up-(不同醫生輪流寫)-隔週四, 專欄

遠離皮膚癌由防曬開始

皮膚癌可大致分類為非黑色素瘤皮膚癌和黑色素瘤皮膚癌,以前者較常見。兩種主要的非黑色素瘤皮膚癌分別是基底細胞瘤和鱗狀細胞瘤。

個案一

李先生今年50歲,嗜好遠足, 兩年前他鼻上長出一顆肉色小粒,形狀有如顆珍珠附在皮膚上。李先生的朋友告訴他只是良性的皮脂腺增生,故他不以為意,但那增生慢慢長大,輕微觸碰也引致損口流血,他最後看皮膚科醫生, 並把那增生切除,化驗結果顯示為基底細胞瘤。

個案二

60歲的陳伯是一位漁民,一年前他發覺頭頂禿頭位置長出一塊如幣狀大小的紅塊,表面帶有皮屑,偶爾會引起痕癢。陳伯曾嘗試用治療濕疹的藥膏處理,但發覺毫無幫助,紅塊甚至有擴大跡象,半年後陳伯看醫生,診斷出患上鱗狀細胞瘤,需用外科手術切除。

以上個案發都是基底細胞瘤和鱗狀細胞瘤的典型例子。

基底細胞瘤佔整體皮膚癌六成,常發生於頭、頸和上身位置,它生長緩慢,甚少擴散致命,但若不治理,它亦可入侵皮膚內部或周邊組織,引致長期潰爛或發炎

鱗狀細胞癌佔整體皮膚癌三成, 常出現於頭頸、手和前臂等。如腫瘤大於兩厘米,或位於耳、嘴唇、面部中央、手足或生殖器位置,就屬於高危型,有較高機會擴散復發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於2019年的統計,非黑色素瘤皮膚癌位列第八位常見癌症,過往20年的發病率正急速上升,情況不可忽視。

高危因素包括:高齡、男性、白種人、紫外線照射,嚴重曬傷、輻射污染、砷中毒、免疫系統受壓抑,和過往患有皮膚癌歷史等。某些人類乳頭瘤病毒亦和鱗狀細胞瘤有關。

最有效預防皮膚癌的方法,就是從小做足防曬措施。

診斷方面,大多需要作皮膚組織活檢作病理確定。

取決於腫瘤位置、大小深度,和病人的身體狀況,以決定治療方案,其中以手術切除為最有效根治病況,醫生會將腫瘤連帶週邊數毫米至一厘米的皮膚組織一併切除,然後交給病理科醫生確定是否已徹底移除。一些細小和淺薄的腫瘤可以用削除、刮除和電灼手術,或冷凍治療等處理。如腫瘤狀況不適宜做手術,就可考慮外用化學藥物、光動力治療或放射治療等。對於一些較具入侵性的腫瘤,已復發或擴散的情況,則可能需要手術切除,合併放射治療和標靶藥物治療等。

最有效預防皮膚癌的方法,就是從小做足防曬措施。口服A酸藥物對部有高危因素的病人有預防作用。及早處理一些癌前病變亦可減少它們演變成真正皮膚癌的機會。

皮膚科專科醫生區志森

高危因素包括:高齡、高齡、白種人、紫外線照射,嚴重曬傷、輻射污染、砷中毒、免疫系統受壓抑,和過往患有皮膚癌歷史等。某些人類乳頭瘤病毒亦和鱗狀細胞瘤有關。

最有效預防皮膚癌的方法,就是從小做足防曬措施。

診斷方面,大多需要作皮膚組織活檢作病理確定。

取決於腫瘤位置、大小深度,和病人的身體狀況,以決定治療方案,其中以手術切除為最有效根治病況,醫生會將腫瘤連帶週邊數毫米至一厘米的皮膚組織一併切除,然後交給病理科醫生確定是否已徹底移除。一些細小和淺薄的腫瘤可以用削除、刮除和電灼手術,或冷凍治療等處理。如腫瘤狀況不適宜做手術,就可考慮外用化學藥物、光動力治療或放射治療等。對於一些較具入侵性的腫瘤,已復發或擴散的情況,則可能需要手術切除,合併放射治療和標靶藥物治療等。

最有效預防皮膚癌的方法,就是從小做足防曬措施。口服A酸藥物對部有高危因素的病人有預防作用。及早處理一些癌前病變亦可減少它們演變成真正皮膚癌的機會。

皮膚科專科醫生區志森
專欄, 有腫瘤言-李兆康腫瘤科醫生-隔週一

5大肺癌療法

一旦確診肺癌,當然要積極治療。

筆者曾分享以下個案:Philip是一家大公司的管理層,40多歲,已婚,有一個小朋友,太太是全職主婦。他患上肺癌,已經是兩年多前,疫情前的事了。當時,檢查證實他肺部有一個約4厘米大小的腫瘤,而且已開始擴散,確診為第四期肺癌

慶幸的是,Philip並沒有失去鬥志,他主動提出要積極治療,「就算1%機會我都要試!」醫生首先為他做基因測試,但結果證實他並不適合用標靶藥,因此主要用化療控制腫瘤。由於他的肺癌已是晚期,並非一個化療療程就可治癒。幸好現時藥物進步,他接受了不同的化療療程,每一個都幫助他延長了生命,最後更接受了最新的免疫治療。即使疫情期間,他小心翼翼,也沒有停止過治療。今天,他已經是確診晚期肺癌的第三年,仍在努力和肺癌博鬥。

近年很多治療肺癌的方法推陳出新,對腫瘤的控制比以前好,在很多情況下都能做到與瘤共存。

其實,近年很多治療肺癌的方法推陳出新,對腫瘤的控制比以前大有進步,在很多情況下能做到與瘤共存。現時可用於肺癌的療法包括:

  • 外科手術 —— 針對早期未有擴散的肺癌,痊愈率可達60%或以上。因應病情需要,手術或會切除腫瘤及周邊部分組織,甚至整邊肺部
  • 放射治療 —— 用於早期肺癌作根治性治療。也可用於手術後的輔助治療,亦適用於因年長或其他疾病不適合接受手術的患者。
  • 化療 —— 如果肺癌細胞已轉移或擴散到其他器官,醫生常會用化療藥阻止癌細胞分裂及增長。會因病情需要注射一種或多種化療藥,每個療程大約需要注射4-6次。
  • 標靶治療 —— 針對某類癌細胞特徵而設,副作用比一般化療較少,適合用於晚期肺癌而基因檢測結果符合的病人。
  • 免疫治療 —— 透過藥物激活自身的免疫系統對付癌細胞。副作用較輕微,是化療和標靶藥物以外的選擇。

專欄, 有腫瘤言-李兆康腫瘤科醫生-隔週一

鼻咽癌可以用偏方醫好?

鼻咽癌,以前被稱為「廣東瘤」,因為華南地區個案特多,包括香港,也是鼻咽癌發病率最高的地區之一。正因如此,華南地區歷來有很多偏方,聲稱有助治療鼻咽癌,而且有不少病人相信。

40多歲的舞台劇演員Sam,他家族中有鼻咽癌病史,分別是一個叔公輩和一個表哥都患過鼻咽癌。但因為本身是一個大家族,親戚眾多,Sam對於當中兩人有同一種癌症並沒有太在意,直至去年初,疫情第一波高峰期,他的演出工作已全停,大部分時間賦閒在家防疫,多數時間都在上網,豈料漸漸察覺自己聽力有少許不清,且有輕微耳鳴。

Sam懷疑是疫情造成壓力所致,又擔心是因使用電腦時間太長,因此即時減少上網,又盡量放鬆心情。但卻未能見效,他耳鳴的情況愈來愈嚴重,最後更引起了頭痛。劇團同事知道後,建議他盡快看醫生,以便疫情一過他可以重新投入演出,不受影響。

鼻咽癌由於在香港個案較多,經過多年來累積經驗,治療成效也是全球最好的地區之一。

耳鼻喉科醫生替Sam做了鼻咽內窺鏡檢查,隨後再做磁力共振及抽取活組織檢查,證實他已患了第三期鼻咽癌,轉介腫瘤科醫生。腫瘤科醫生詳細了解病情後說,由於他鼻咽的腫瘤已擴展至顱底骨,所以會引發頭痛。Sam聽後十分擔心,既擔心鼻咽癌能否治好,也憂慮治療的副作用會否引致他將來長期口乾,影響他再踏舞台。

與此同時,不少朋友紛紛建議Sam嘗試各種偏方,由於他們都是出於好意,令他一度猶疑。幸好,經過醫生和他商談和解釋,他終於同意接受放射治療和化療,整個療程約半年,現今Sam已康復,雖然疫情仍未過,但他的生活已大致如常。

其實,鼻咽癌由於在香港個案較多,經過多年來累積經驗,治療成效也是全球最好的地區之一。但先決條件是未出現廣泛擴散,而患者又肯相信醫生,接受正規的治療,而不會相信偏方、健康食品等可治好鼻咽癌。我見過不少個案,因為花了很長時間試用非正規的治療方法,結果反而錯過了治療的黃金機會,十分可惜!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李兆康

Vie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