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患者伍小姐以往一直於政府普通科門診覆診,多年來均獲處方SABA(短效氣管舒張劑)減輕情況,疫情期間她無法覆診,藥用完了,只好自行到藥房買藥,有時一天之內要噴三次。但她並不知道,這樣有機會過度使用SABA,帶來復發甚至死亡的風險!
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盧浩然醫生表示,本港大部分哮喘病人在政府普通科門診覆診,但當中至少有幾個「痛點」:
1. 根據估算,本港可能有多達33萬哮喘患者,但實際在公立醫療求診的只有這數字約兩成,換句話說,可能有多達八成的患者還未知道自己有哮喘。原因之一可能是政府普通科門診內未有安排哮喘專責醫護人員及足夠的肺功能測試儀器,引致低確診率。
2. SABA短效舒張劑適合大部分患者發作時即時使用,但2019年的全球性報告The 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已經列明,若一年內使用超過三支SABA,會增加復發率;若一年內使用超過十二支更會增加死亡風險!而混合式長效型氣管擴張藥物,合乎最新國際使用標準的ICS-formoterol可更有效減低哮喘發作風險,有效控制病情,但暫時公立醫院只有專科門診才有供應,普通科門診未能處方這類藥物。例如以伍小姐的情況,若有機會接受ICS-formoterol的治療,或能減低嚴重發作的機會。
3. 哮喘患者一旦發作而需入院,即使及時獲得治療,對將來的肺功能也有影響,甚至有機會增加將來死於哮喘的機會,所以必須盡量避免,而避免的最好方法就是用適當的藥物控制病情。

為了替哮喘病人爭取最適切治療,長期關注本港哮喘治療及管理的「香港哮喘管理關注工作小組」成員家庭醫學科醫生朱偉星醫生、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成員徐凱彤藥劑師、銀騎士創辦人麥嘉欣先生、香港藥學服務基金主席蔣秀珠藥劑師、呼吸系統科醫生盧浩然醫生等,上週於網上記者會分享疫情下哮喘患者遇到的困難及應注意事項,並邀請立法會議員葛珮帆分享在政策層面上的看法。
小組並作出以下建議:
- 政府普通科門診診所設立一站式的哮喘治療中心,參照外國或內地設立專門治療哮喘的診所增設肺功能測試儀器及相關的傳染病防控設施培訓及招聘哮喘專責醫護人員。
- 將一些專科藥物(例如ICS-formoterol)加入通用藥物,令病人可以在病情穩定後轉回普通科門診診所跟進,增加病人的流動性,減輕專科門診的負擔,並加強教育患者改善他們服藥的技巧,確保他們能夠正確服藥。
- 在疫情下,很多普通科門診改為指定診所,令哮喘病人求診困難。建議緊急將哮喘病跟進治療加入公私營協作計劃,加強社區私家醫生及藥劑師協助治理哮喘症的工作。在疫後亦可繼續適當擴展公私營協作計劃,為哮喘病人提供更適切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