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標靶治療

生活

新免疫療法 減肺癌復發機會

肺癌是香港常見癌症及致命癌症的首位,致命率高的原因之一是肺癌的復發率是極高的。根據數據,大部分早期肺癌患者即使在完成手術和化療,亦會出現復發,一般會於療程後1至2年內發生,如2期及3期患者復發風險分別為62%及75%,甚至1B期患者也高達45%復發風險,而且復發性腫瘤中大多數會轉移,使病情更難控制。

最近有一項研究顯示,早期肺癌病人在手術後採用免疫治療作輔助治療,可以有效減低肺癌復發的風險,免卻令肺癌病人面對復發時已經是晚期或要面對死亡的風險,亦能提升病人生活質素。臨床腫瘤科專科鄭志堅醫生表示:「其他國家不少治療早期肺癌病人已經採用了新的免疫治療,情況理想,對早期肺癌治療來說是一個重要的突破。」

早期肺癌治療方案的大突破

肺癌是一種複雜、常見而又最致命的癌症之一。鄭志堅醫生解釋道:「病人由於沒有定期檢查,到確診復發時往往已是第4期,根本無法根治。」他補充即使是肺癌初期,腫瘤切除手術只是治療方案的一部分,因為早期肺癌手術後復發的機會相當高,大部分早期肺癌患者即使在手術和化療後,1至2年內仍有復發風險。

免疫治療顧名思義以藥物就是重啟病人免疫功能抑制癌細胞。鄭醫生解釋:「雖然透過手術及化療可以移除腫瘤並消滅未被手術去除的癌細胞,所以手術及化療後接受免疫治療可激活自身免疫系統,可助攻擊殘留的癌細胞。」與傳統手術及化療相比更有效減少57%復發風險,若患者屬PD-L1高度陽性,使用免疫治療的無疾病存活率提升超過一半 ,整體存活期亦有顯注改善趨勢。

所以如可在接受手術切除腫瘤和化療後採用免疫治療作輔助治療,能刺激身體免疫系統消除漏網的癌細胞,減低癌症復發風險,亦可以改善患者長期存活率並提升患者生活質素,「免疫治療」可以說是為病人帶來了希望。

個案:病人復發後以標靶治療獲新生

58歲的Alice在5年前因一次流少量鼻血決定去檢查,即確診為2A期非小細胞肺癌,即使及時接受手術及化療,但醫生同病友早已告知極可能復發。Alice說:「雖然已有心理準備,2年後真的復發仍然令我情緒十分低落,之前經歷過化療真的不好受。」及後她接受醫生建議接受標靶藥控制病情,已服用2年標靶藥效果相當理想,生活如常自在。

Alice坦言:「我真的十分幸運,希望其病友都可以和我一樣有機會接受標靶及免疫治療,過正常生活。」

新免疫療法
病人Alice(左)、臨床腫瘤科專科鄭志堅醫生(右)。
專欄, 有腫瘤言-李兆康腫瘤科醫生-隔週一

5大肺癌療法

一旦確診肺癌,當然要積極治療。

筆者曾分享以下個案:Philip是一家大公司的管理層,40多歲,已婚,有一個小朋友,太太是全職主婦。他患上肺癌,已經是兩年多前,疫情前的事了。當時,檢查證實他肺部有一個約4厘米大小的腫瘤,而且已開始擴散,確診為第四期肺癌

慶幸的是,Philip並沒有失去鬥志,他主動提出要積極治療,「就算1%機會我都要試!」醫生首先為他做基因測試,但結果證實他並不適合用標靶藥,因此主要用化療控制腫瘤。由於他的肺癌已是晚期,並非一個化療療程就可治癒。幸好現時藥物進步,他接受了不同的化療療程,每一個都幫助他延長了生命,最後更接受了最新的免疫治療。即使疫情期間,他小心翼翼,也沒有停止過治療。今天,他已經是確診晚期肺癌的第三年,仍在努力和肺癌博鬥。

近年很多治療肺癌的方法推陳出新,對腫瘤的控制比以前好,在很多情況下都能做到與瘤共存。

其實,近年很多治療肺癌的方法推陳出新,對腫瘤的控制比以前大有進步,在很多情況下能做到與瘤共存。現時可用於肺癌的療法包括:

  • 外科手術 —— 針對早期未有擴散的肺癌,痊愈率可達60%或以上。因應病情需要,手術或會切除腫瘤及周邊部分組織,甚至整邊肺部
  • 放射治療 —— 用於早期肺癌作根治性治療。也可用於手術後的輔助治療,亦適用於因年長或其他疾病不適合接受手術的患者。
  • 化療 —— 如果肺癌細胞已轉移或擴散到其他器官,醫生常會用化療藥阻止癌細胞分裂及增長。會因病情需要注射一種或多種化療藥,每個療程大約需要注射4-6次。
  • 標靶治療 —— 針對某類癌細胞特徵而設,副作用比一般化療較少,適合用於晚期肺癌而基因檢測結果符合的病人。
  • 免疫治療 —— 透過藥物激活自身的免疫系統對付癌細胞。副作用較輕微,是化療和標靶藥物以外的選擇。

健康Up 1 Up-(不同醫生輪流寫)-隔週四, 專欄

生活健康都會患上肺癌?

肺癌? 跟我們沒關係?

在香港,每年大概有45,000人因各種原因死亡。其中,有接近4,000人是死於肺癌。換言之,每12個香港人之中,就會有1個人死於肺癌。肺癌不僅是各種癌症之中死亡率最高,也是香港最常見的癌症(2019年最新數據)。所以,肺癌肯定跟每個香港人都有關係!

我的生活很健康,不會那麼不幸吧?

來自上海的研究指出,華人患上肺癌現在過半數是女性,年紀也愈來愈小。在香港,偶爾也有肺癌患者年紀只有30-40歲。最重要,現在華人肺癌患者已經超過一半是非吸煙人士。意味著,就算年紀輕,沒有吸煙,也不代表不會患上肺癌。可惜的是,肺癌不可以完全防止!

現代醫學這麼先進,就算患上肺癌我都不用擔心,對吧?

大家看新聞也應該聽過現在有先進的「標靶治療」和「免疫治療」,甚至有正在試驗階段的「消融治療」。可惜,這些新式治療或傳統化療、電療,雖然可以延長壽命,但一般不可以完全根治肺癌,癌魔始終會奪命。要達到根治,絕大多數情況就只有用手術切除。幸好,現代手術可以根治肺癌(5年不復發生存率)的比率可高達80-90% 以上!那麼,既然手術這麼有效,為甚麼肺癌的死亡率還是這麼高?原因是因為手術要達到這麼好的效果,必須要在早期肺癌時做,而早期肺癌一般並沒有任何症狀。等到不舒服才看醫生,肺癌往往已經會是晚期,不能做手術。

近年,國際研究證實原來肺癌也可以做篩查。用一個輻射量低,價錢低廉的「低劑量電腦掃描」 (low-dose CT, LDCT)已被證實可以在無症狀人士發現早期肺癌,顯著減低死亡率。及早發現就可以做根治性手術。

既然無症狀,怎可以在早期發現肺癌呢?

醫學上,在沒有症狀時診斷早期癌症叫做「篩查」。其實,很多香港人已經聽過有乳癌篩查、大腸癌篩查、子宮頸癌篩查等等。近年,國際研究證實原來肺癌也可以做篩查。用一個輻射量低,價錢低廉的「低劑量電腦掃描」 (low-dose CT, LDCT)已被證實可以在無症狀人士發現早期肺癌,顯著減低死亡率。及早發現就可以做根治性手術。

我需要做肺癌LDCT篩查嗎

美國指引表明,50歲以上,長期吸煙人士應該進行LDCT篩查。華人人口之中,還沒有清晰指引。可是,最新的台灣肺癌篩查研究指出,華人非吸煙人士之中,被發現患上肺癌的比率可能比西方有吸煙人士的比率還要高。另外,在華人之中,家族史(家族裡面曾經有人患過肺癌)會顯著增加患上肺癌的機會。本港研究亦曾經發現華人家庭裡面,煮食油煙也有可能增加患上肺癌的風險。再加上,華人人口裡面,年紀少於50歲也出現肺癌也不罕見。上海研究曾發現,如果只盲目跟隨西方指引會錯過大概70%肺癌案例 。暫時只可以說,如果年紀大,有吸煙,當然需要篩查。可是,如果年紀輕,不吸煙,但有家族史,多接觸煮食油煙,或關心自己健康,也可以考慮詢問專科醫生應否接受LDCT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