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止痛藥

健康Up 1 Up-(不同醫生輪流寫)-隔週四, 專欄

乳房疼痛是乳腺炎還是乳癌?

很多婦女可能都試過,間中或周期性覺得乳房有繃緊、腫脹、隱隱作痛,甚至有針刺及灼熱等不適感覺,痛楚更可能延伸至腋下及背後。這時妳可能會懷疑乳房是否有病變甚至患癌,其實大多數乳痛都是經期荷爾蒙變化或衣物過緊等導致,但若疼痛嚴重及不斷加劇,又或影響到日常生活,則應盡快求醫。

乳痛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週期性的乳痛,另一種則是非週期性的乳痛。週期性乳痛大多是經期荷爾蒙變化而產生,通常在月經前至經期結束後數天內出現,屬於正常生理現象,因為經期前卵巢會分泌雌激素,排卵後則分泌黃體素,促使乳房組織的乳管增生變大,即乳腺良性增生,乳房因而明顯腫脹,拉扯乳房內的神經而產生痛楚,按壓會令痛楚更加明顯。這類乳痛毋須特別治療,有需要時可服用一般止痛藥舒緩不適。

至於非週期性乳痛的成因則有很多,常見有胸圍過緊、運動過動或體力勞動等都可引起乳房疼痛,通常停用產生問題的胸圍及休息後就會有改善。此外,有些女性的乳房比較大,對肩膀及頸部造成負擔,可產生胸腔及乳房的疼痛。

乳腺炎亦是婦女出現乳痛的常見原因之一,哺乳期乳腺炎最為普遍,由乳腺不通、受壓或有細菌增生所致,非哺乳期乳腺相對較少,可能與內分泌失調及吸煙等原因有關。如果乳房受病源感染引發乳房膿腫,也會帶來乳痛和不適。其他引起乳痛的原因包括創傷或勞損引起胸壁肋膜或肌肉發炎,部分藥物治療及手術後遺症都可引起乳房疼痛。

乳痛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週期性的乳痛,另一種則是非週期性的乳痛。

乳房出現痛楚最令婦女擔心的當然是女性最常見癌症 ── 乳癌的來襲。確實,乳痛可以由乳癌引起,但經驗及數據顯示,乳痛並不是乳癌的常見症狀,但當妳察覺乳房皮膚或形狀改變、摸到有硬塊、乳頭凹陷或有異常分泌物等,就需要提高警覺。

雖然乳痛通常與乳癌無關,但如果婦女突然出現乳痛,尤其是停經後發生乳房疼痛,又或乳痛持續一段時間、痛楚發生在乳房單一特定區域、痛楚愈來愈嚴重、影響到生活作息,甚至睡覺時痛醒,就需要盡快求醫處理。

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外科顧問醫生伍蕙婷
生活

逾八成護士壓力爆煲現偏頭痛

昨天(5月12日)是國際護士節,香港醫護聯盟聯同護士學校校友會,早前進行「護士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工作壓力」問卷調查,了解護士們在疫情下面對的工作壓力,以及出現偏頭痛及各種精神壓力徵兆的情況。結果顯示,逾八成受訪護士出現相關徵狀,包括肩頸背痛(50%)、感到煩躁或憤怒 (44%)、失眠或難以成眠(41%)、偏頭痛(33%)、胃痛及消化不良 (26%)等。

部分受訪者更出現偏頭痛嚴重病徵,包括因頭痛而減少體能活動或影響思考、頭痛通常持續多於四小時、有頻密或劇烈的頭痛、頭痛時通常感到噁心,以及頭痛期間畏光或畏聲等。

中大醫院腦神經科專科醫生區頴芝指出,「偏頭痛是全球常見疾病的第三位,而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2至3倍,其中以35至39歲人士患病率最高。本港的偏頭痛患病率約12.5%,推算有近100萬港人患偏頭痛,發病年齡中位數為25歲。」

偏頭痛發作一般分4個階段,包括前驅期、預兆期、頭痛期和恢復期:

前驅期 —— 患者感到疲倦、憂鬱、忟憎、頸梗,以及會反覆打呵欠,並對光和聲音敏感。

預兆期 —— 部分患者視力會受到干擾,例如看到閃光、散光、視力模糊或「之」字形線條,部分或會感到嘴部周圍或手臂麻木刺痛、說話困難,甚至手臂、小腿軟弱無力。

頭痛期 —— 頭痛會較明顯和嚴重。

恢復期 —— 患者仍會感到疲倦、難以集中注意力情緒低落

早前進行「護士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工作壓力」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逾八成受訪護士出現相關徵狀,包括肩頸背痛、感到煩躁或憤怒、失眠、偏頭痛、胃痛及消化不良等。

偏頭痛的成因尚未有確切結論,估計是遺傳與環境因素結合造成,經期、壓力、睡眠過多或不足、暴露在強光下、強烈的氣味、天氣變化和脫水等,均有可能誘發偏頭痛。部分食物亦可能誘發偏頭痛,例如芝士、酒精、朱古力、味精及加工醃製食品。根據台灣一項研究,相比一般職業,醫護人員患偏頭痛的風險較高。

「治療偏頭痛可用止痛藥和預防性藥物,前者有撲熱息痛、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鴉片類藥物等,但須注意,有機會出現『過度使用藥物頭痛』(Medication Overuse Headache),引致惡性循環。」區醫生表示。

她指出,若偏頭痛影響生活質素、每月發作次數頻密的患者,可諮詢醫生考慮使用預防性藥物,以減少偏頭痛的發生頻率、嚴重度、和持續時間。一般在三個月治療後,一半患者的頭痛發作頻率可下降50%。

(左起)中大醫院腦神經科專科醫生區頴芝、偏頭痛患者,註冊護士何姑娘,護士學校校友會創會主席及現任副主席,註冊護士吳姑娘。
生活

上腹痛是胃病 還是膽石絞痛?

上腹部偶爾疼痛,相信大部分人都經歷過,而且可能即時覺得自己是「胃痛」。然而,真的只會是胃痛嗎?

外科專科醫生王喬峯表示,「上腹部」一般指橫膈膜以下、肚臍以上的腹部位置。「當中的器官有很多,例如我們熟悉的胃部、十二指腸,另外部分大腸例如橫結腸以及小腸前端,都可在上腹部找到。左上腹有一個儲存後備血液的器官 —— 脾臟。至於肝臟和膽囊則位於右上腹。而胰臟是在胃部後面更深入的位置,另一個更深入的器官就是腹主動脈。」

都市人生活緊張,大家食無定時,加上不少人都有煙酒等壞習慣,令到上腹部疼痛很快已經令人聯想起胃病,甚至乎消化道潰瘍。一些長期病患者,如心臟病關節痛病友,需要長期使用阿士匹靈、抗凝血藥或消炎止痛藥,都會間接增加胃腸道潰瘍出血的風險。所以當有上腹痛,有時會直覺認為是胃部的問題。

但王醫生提醒,「其實上腹疼痛不應該和胃病隨便畫上等號。例如,膽石絞痛同樣可以出現胃脹、嘔氣、嘔心等常見症狀。所以細心詢問病史、仔細的體格檢查,在診斷的過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膽石的絞痛一般偏向右上腹,有時呈現刀割樣劇痛,疼痛可持續甚至超過十多分鐘。用餐後或吃完肥膩油炸食物,疼痛會更加劇烈。」

上腹疼痛不應該和胃病隨便畫上等號。例如,膽石絞痛同樣可以出現胃脹、嘔氣、嘔心等常見症狀。

另外,由於神經線的交叉支配,膽石引發的上腹痛有機會向右肩背放射。如果不及時求診治療,有超過20%的膽石絞痛患者有機會出現急性膽囊炎、膽管炎甚至胰臟炎等嚴重併發症,隨時危及性命。

而急性膽囊發炎竟然也有「好發季節」。「以我們的近鄰台灣為例,他們分析了十二年超過190,000名膽囊切除病人的數據,發現夏天出現急性膽囊發炎的比率遠超冬天。而2021一份日本大阪醫科藥科大學發表的文章,分析了其附屬醫院接近十年的數據,同樣顯示急性膽囊炎、膽管炎、闌尾炎都較常見於夏秋季節,原因可能是夏天更有利細菌生長。另外,飲水不足、脱水也可能促進膽石生成。」王醫生表示。

除了上述腸胃潰瘍以及膽石發作兩個常見的上腹痛成因外,醫生亦會留意患者是否出現無胃口、反覆嘔吐、黃疸、持續消瘦、摸到腹部腫塊等危險警號。這些信號都提示患上惡性腫瘤的可能性,例如胃癌肝癌胰臟癌等等。病人可考慮及早約見外科醫生,一站式安排適當檢查,明確病因,進行分期,並評估手術治療的可行性。

外科專科醫生王喬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