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治療

生活

剝牙有助瘦面?智慧齒Q&A逐一解答

智慧齒對於不少人來說都是一段痛苦的經歷,可能很痛,甚至可能發炎。而部分人則相反 —— 根本不知道自己有沒有出過智慧齒。以下的Q&A,就由牙科醫生陳思昕為大家解答一些關於智慧齒的常見問題。

Q=問題 A=牙科醫生陳思昕

Q1.   是否人人都會生智慧齒?一般大約甚麼年紀?

A:智慧齒不是每個人都會生,有些人天生沒有智慧齒;有些人的智慧齒深埋在牙骨下,不出來打擾人;有些人的智慧齒甚至多於4隻。它是口腔內牙槽骨上,最裡面的第三大臼齒,如果有智慧齒的話一般於17至25歲時長出。以前被視為智慧成熟的證明,因而得名「智慧齒」。不過每個人情況不同,也有人60多歲才出智慧齒。

Q2.     甚麼情況下需要拔除智慧齒?為甚麼不是人人的智慧齒都需要拔除?

A:智慧齒的生長情況因人而異,但很多人的顎骨發育往往不足夠讓智慧齒完整長出,令全隻或局部牙齒埋藏在牙骨或牙肉底下 ,俗稱「阻生智慧齒」。

由於智慧齒位置大多生長不正,所以難於打理或清潔,甚或是橫生而頂著前面的第二臼齒,導致食物殘渣容易嵌塞,不少患者會有著不同的狀況而不適,包括牙肉腫脹發炎,蛀牙或令前面的牙齒鬆動等。如果問題嚴重或已危害旁邊的牙齒,造成生活、飲食、儀容上的影響,就應盡早考慮把根源的智慧齒拔除。

如果智慧齒能以正常角度完整長出,並且上下牙可以咬合,又可以清潔得到,智慧齒也可被視為有功能的牙齒,那麼這種情況下的智慧齒則可以盡量保留。

Q3.     智慧齒是否唔痛、唔發炎,就唔使剝?

選擇拔除智慧齒可分為治療性及預防性。治療性是智慧齒已為病人帶來不適或出現一些問題例如囊腫,而需要拔除;預防性則是病人暫時沒有因智慧齒而感到不適,但如智慧齒經常楔進食物和清潔困難,為避免將來引起問題,可在未出問題時把智慧齒拔掉。

另外,因為牙科技術的進步及普及,不少市民會作牙齒矯正或植牙手術,在這些情況下,即使沒有明顯的病徵及不適,智慧齒皆可能被視為障礙而被拔除。

囊腫炎症屬於慢性的話,不會為病人帶來明顯不適,通常需要X光檢查才可以了解狀況,所以無痛、無不舒服並不等於牙齒是健康的。

由於智慧齒位置大多生長不正,所以難於打理或清潔,甚或是橫生而頂著前面的第二臼齒。

Q4.     拔除智慧齒會有後遺症併發症嗎?

與一般口腔手術一樣,拔除智慧齒亦伴隨著一定風險,尤其是下顎智慧齒。比較常見的術後問題包括拔牙後的幾日傷口流血、面部腫脹和疼痛。因為智慧齒生長位置接近三叉神經,若處理不當,有機會影響口腔與面部神經的感覺或味覺。幸好,近年來為減少併發症出現,發展出相應的牙科新技術。首先是3D立體掃描,即採用3D X光及錐狀射束電腦斷層掃描的技術,從三維立體影像中分析出智慧齒及神經線的準確位置。通過精準的X光影像評估及脫牙技巧,在手術中把牙齒分割成小份後移除,減少因擺動牙腳而引致牙槽神經受損。

但如果牙腳跟神經線的距離過於接近,便要考慮採用牙冠切除法(Coronectomy)。這種方法只需切除智慧齒牙冠而不必拔去牙腳,把部份沒感染的牙腳留在牙骨槽,減低直接傷害到神經線的風險。

Q5.     曾聽人說,剝完智慧齒塊面會瘦些?是否建議為了瘦面拔除智慧齒? 剝智慧齒並不會瘦面,面形輪廓是由顴骨、上顎骨和下顎骨等骨骼所決定,除非失去門牙支撐嘴唇,嘴唇就會明顯凹陷。醫生不會建議純粹為了瘦面而拔除智慧齒,通常是因治療或預防而建議拔除智慧齒。

牙科醫生陳思昕
專欄, 提起精神-張漢奇精神科醫生-隔週二

抑鬱症有樣睇?

抑鬱症,據估計,大約佔本港人口的8-10%。雖然抑鬱症數字是整體持續上升,但其實會受很多環境因素影響,例如經濟、社會動亂,新冠疫情等等,都有可能增加抑鬱症個案。

世界衛生組織在多年前估計,到了2020年,抑鬱症會成為全球頭號病症。當時沒有人能預知2020年會爆發持續不退的疫情。現時雖未有2020年後最新抑鬱症數字,但臨床上的確發覺,抑鬱症的影響比過往更大。若不幸患上抑鬱症,會逐漸開始損害日常生活功能,若不適當治療,隨著病情發展,會引致自殺危機明顯增加。事實上,抑鬱症是可治之症,如患者能及早接受治療,大部分病人可以痊愈,回復正常的生活。

抑鬱症並不是一種單純的情緒問題。人體腦內有數以億計的腦細胞,細胞與細胞之間在信息交換時需要靠一些分泌物質來傳遞,如果腦部分泌的化學傳遞物質失衡,便可能引發抑鬱症。所以抑鬱症其實包含有生理上的病變,亦因此有機會以藥物糾正。最重要是及早發覺,開始處理。

抑鬱症,約佔本港人口的8-10%。雖然數字是整體持續上升,但其實會受很多環境因素影響,例如新冠疫情等等,都有可能增加抑鬱症個案。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的診斷標準,抑鬱症的定義是:病人於持續兩星期以上,有5個或以上既定的生理或心理症狀,當中必須包括「情緒低落及/失去動力」,其他症狀包括:

身體方面 —— 頭痛失眠、身體虛弱、胸口感到翳悶/不適甚至感到呼吸困難、腸胃不適/消化系統失調、失去活力並常感到疲倦、多夢、睡醒後覺得好像沒睡過一樣、周身骨痛。

精神方面 —— 心情煩躁易發脾氣、精神緊張難以鬆弛、情緒低落及/失去動力、對事物失去興趣、腦裡不停想著不愉快的事、覺得自己沒有用、自卑或自責、難以集中精神、覺得將來沒什麼希望、覺得不想做人/有自殺念頭。

以上症狀,很多時都是出於病人的主觀感覺。若出現多項以上的症狀,包括情緒低落及/失去動力,而持續超過兩星期,建議諮詢醫生,作出評估。

精神科專科張漢奇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