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消炎

中藥師之旅-中藥師-隔週三, 專欄

美容不分男女——消炎篇

常說女為悅己者容,時代更替已變成了女為自己而容,更推及至男性。可看坊間女性美容產品推陳出新,男性護膚品亦日漸興旺,這次找了一些常見用於護膚產品的中藥、食物或藥食兩用之品,今次先介紹一些有消炎作用的藥食美容資訊給大家。

積雪草

美容不分男女

部位:全草

功效:清熱利濕、解毒消腫

藥理:積雪草內含的苷類與有機酸有抗菌,治瘡瘍作用。

美容資訊:積雪草的美容產品主要是側重於保濕、消炎、抗衰老方面。

DIY貼士:新鮮積雪草搗爛敷貼在瘡面上,敷後用水清洗,可起消炎作用。

注意:積雪草是寒涼之品,適用於瘡面是有紅、腫、熱、發炎之類的瘡瘍。

綠豆

美容不分男女

部位:種子

功效:清熱解毒、治痘毒、丹毒、消腫

藥理:綠豆內含天然油脂、蛋白質,有滋潤皮膚作用;亦含維生素E,有抗衰老、清除自由基作用;生物碱類有抗菌潔膚作用。

美容資訊:含綠豆產品多做成面膜使用,透過敷貼成份慢慢吸收。

DIY貼士:綠豆粉加蛋白和蜂蜜做成糊狀作為面膜。

注意:綠豆較為平和,但對豆類敏感人士應避免使用。

蘆薈

部位:葉 (品種為Aloe vera)

功效:清熱、治濕癬

藥理:蘆薈含蘆薈大黃苷具有抗菌消炎作用。水浸液有輕微的促進傷口愈合作用。而黏液多糖類成份有治療慢性過敏,補充細胞黏液流失,使細胞回復彈性,防止細胞老化。

美容資訊:含蘆薈的美容產品主要與補濕、回復彈性、收細毛孔、去痘等為主。

DIY貼士:可用鮮蘆薈去表皮後,將肉打爛加入蜂蜜做成面膜,能對付痘瘡炎症。也可將未去皮的鮮蘆薈放入水中浸泡30分鐘,將浸泡水存起用來洗面,也可起到消炎作用。

山竹

美容不分男女

部位:果實

功效:消炎止痛、收斂生肌

藥理:山竹內含黃酮類、鞣質、有機酸等能美白、消炎、生肌。

美容資訊:山竹的美容產品大部份以消炎、潤膚為主。

DIY貼士:山竹不論內服、外用都有很好消炎、潤膚作用,鮮品更佳。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使用前請先向中藥師或中醫師查詢。

作者:國際中藥及食品發展聯會總務 張麗敏中藥學碩士

健康Up 1 Up-(不同醫生輪流寫)-隔週四, 專欄

低頭族小心肩頸背痛加劇

肩頸背痛在香港非常普遍,哪些人最容易有這問題呢?其實有一個簡單的統稱 —— 低頭族。

近年不論年紀,都有很多人成為了低頭族。當然,若是小朋友,值得注意的是花太多時間打機成為了低頭族,尤其有時看見一些BB坐在BB車上都在看平板電腦。而成年人來說,大部分人每日手機不離手,無論閒談或公事上使用通訊軟件都愈來愈普遍。此外,在辦公室內長時間使用電腦,也很容易變成低頭族。

在生理上,肩頸的角度不正確即容易發生肩頸背痛。所以,除了低頭族,有一些維修性的工作,經常需要抬頭專注進行維修,也會造成肩頸背痛,原理和低頭族是一樣的。

以上的不良姿勢若長期習以為常,不及早處理,久而久之就會變成嚴重發炎,像機械人般頸部關節不能活動自如。偶然也有些病人,雖然看過脊醫,接受了治療,卻沒有理會脊醫的整體建議,結果除了炎症繼續存在之外,還可能演變成頸椎提早退化。病人可能經常感覺痠痛疲累,頸部開始無力,頭痛,頭部好像愈來愈重。嚴重時會影響血液輸送到腦部,而頸椎退化最終會導致骨刺、椎間盤突出等問題。

脊醫治療肩頸背痛,主要以手法治療配合關節矯正技術,以準確和輕快的手法將錯位的關節復位。這些手法治療是建基於解剖學,再配合適當的儀器例如射頻技術,除了讓關節復位,也替關節附近的肌肉消炎止痛,並增加關節的活動範圍,擺脫機械人狀態。

肩頸的角度不正確即容易發生肩頸背痛。

長遠來說,必須採取措施預防肩頸背痛復發。首先,最重要的是改善長期的不良姿勢,因為很多人的痛症都是因長期不良姿勢而逐漸形成的。例如看手機、看書時,應盡量和眼睛成水平,不要讓頭垂得太低。家中工作室或辦公室的座椅,必須調校適當的角度和高度,坐姿方面要坐直,腰部和大腿大致成90度,關節也應大致成90度。最後,坐著時雙腳要避免懸空,需要時可使用適當的腳墊。而使用滑鼠或平板電腦時,前臂必須有承托,不要「吊手」。而每坐著一小時,應起身放鬆一下肌肉,尤其頸部肌肉,也有助預防肩頸背痛。

註冊脊醫吳慕德

中藥師之旅-中藥師-隔週三, 專欄

沙菊羅漢果茶舒緩新冠病情

2022年對於大家而言絕對不是頭好年頭!第五波新冠疫情大爆發,水銀瀉地般傳播,每天負面新聞和疫情消息報道不絕,各家各戶比以往更為潔淨,衛生要求亦隨之嚴謹,老老幼幼更為自律,出出入入也變得更加小心翼翼,過着戰戰競競的日子。

我亦難逃新冠瘟疫的厄運,發燒、喉嚨灼痛,咳嗽等來勢洶洶,毒如猛獸!退燒片、清熱解毒片和消炎藥等傾巢而出。再艱難也堅持吃東西、服藥、休息……盡我所能,做好本份,務求盡快減輕身體痛楚,其餘一切也不重要。身心飽受新冠的摧殘,精神上承受着不能言諭的壓力,只有身受其害才能深深的體會到。

艱苦的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好不容易到了第五天,病情基上也開始穩定下來了,只剩下少許的喉嚨痛、聲沙、咽喉痕癢和咳嗽。在家隔離已是最佳的狀況,患病期間在資源有限條件的情況下,不得不說全靠家中有限的中藥材湯料輔助,也很慶幸自己從事於中藥行業工作多年,可以運用一些簡單的中藥小知識來幫助自己及家人舒緩病情。

因此,製作了一些湯水來為自己及家人減輕病楚,連續服用三天,咽喉腫痛問題得以解決,說話聲音也逐漸回復清晰,胃口轉好,疲累感亦消除,作息有時,多喝溫水,身體漸趨康復,已經舒坦得不少了,可回歸日常生活當中。

中醫藥是我國祖先們長期醫療經驗實踐積累傳承下來的寶貴遺產,值得我們年輕一代的傳承弘揚,在此與大家分享我的康復旅途的其中一味調理藥茶。

沙菊羅漢果茶

【沙菊羅漢果茶】

【材料】

北沙參15g、百合15g、玉竹15g、川貝母10g、玄參10g、麥冬15g、陳皮10g、杭菊花15g、甘草6g、羅漢果半個

【做法】

1.     六碗水浸泡30分鐘。

2.     武火煮滾,然後轉文火煮60分鐘。

【服用方法】飯後服、代茶用。

【適用範圍】熱證病後期表現症狀有喉嚨乾、喉嚨痕癢引起咳嗽、頭暈。

【注意事項】熱症後期餘病、陰虛證為宜,如:脾腎陽虛、痰濕內阻、胸悶食少、便溏腹脹,不宜適用。

國際中藥及食品發展聯會梅英
生活

上腹痛是胃病 還是膽石絞痛?

上腹部偶爾疼痛,相信大部分人都經歷過,而且可能即時覺得自己是「胃痛」。然而,真的只會是胃痛嗎?

外科專科醫生王喬峯表示,「上腹部」一般指橫膈膜以下、肚臍以上的腹部位置。「當中的器官有很多,例如我們熟悉的胃部、十二指腸,另外部分大腸例如橫結腸以及小腸前端,都可在上腹部找到。左上腹有一個儲存後備血液的器官 —— 脾臟。至於肝臟和膽囊則位於右上腹。而胰臟是在胃部後面更深入的位置,另一個更深入的器官就是腹主動脈。」

都市人生活緊張,大家食無定時,加上不少人都有煙酒等壞習慣,令到上腹部疼痛很快已經令人聯想起胃病,甚至乎消化道潰瘍。一些長期病患者,如心臟病關節痛病友,需要長期使用阿士匹靈、抗凝血藥或消炎止痛藥,都會間接增加胃腸道潰瘍出血的風險。所以當有上腹痛,有時會直覺認為是胃部的問題。

但王醫生提醒,「其實上腹疼痛不應該和胃病隨便畫上等號。例如,膽石絞痛同樣可以出現胃脹、嘔氣、嘔心等常見症狀。所以細心詢問病史、仔細的體格檢查,在診斷的過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膽石的絞痛一般偏向右上腹,有時呈現刀割樣劇痛,疼痛可持續甚至超過十多分鐘。用餐後或吃完肥膩油炸食物,疼痛會更加劇烈。」

上腹疼痛不應該和胃病隨便畫上等號。例如,膽石絞痛同樣可以出現胃脹、嘔氣、嘔心等常見症狀。

另外,由於神經線的交叉支配,膽石引發的上腹痛有機會向右肩背放射。如果不及時求診治療,有超過20%的膽石絞痛患者有機會出現急性膽囊炎、膽管炎甚至胰臟炎等嚴重併發症,隨時危及性命。

而急性膽囊發炎竟然也有「好發季節」。「以我們的近鄰台灣為例,他們分析了十二年超過190,000名膽囊切除病人的數據,發現夏天出現急性膽囊發炎的比率遠超冬天。而2021一份日本大阪醫科藥科大學發表的文章,分析了其附屬醫院接近十年的數據,同樣顯示急性膽囊炎、膽管炎、闌尾炎都較常見於夏秋季節,原因可能是夏天更有利細菌生長。另外,飲水不足、脱水也可能促進膽石生成。」王醫生表示。

除了上述腸胃潰瘍以及膽石發作兩個常見的上腹痛成因外,醫生亦會留意患者是否出現無胃口、反覆嘔吐、黃疸、持續消瘦、摸到腹部腫塊等危險警號。這些信號都提示患上惡性腫瘤的可能性,例如胃癌肝癌胰臟癌等等。病人可考慮及早約見外科醫生,一站式安排適當檢查,明確病因,進行分期,並評估手術治療的可行性。

外科專科醫生王喬峯
專欄, 有腫瘤言-李兆康腫瘤科醫生-隔週一

多生痱滋會變口腔癌?胸圍太緊又易有乳癌?

口腔癌的發生與口腔長期受到刺激,而產生細胞變異有密切的關係,例如台灣人傳統喜歡嚼食檳榔,也是一個口腔癌的主要成因。其他如:吸煙、喝酒,也是現時所知的口腔癌成因。而生痱滋有時可能是因為感染過濾性病毒,或口腔不清潔而導致黏膜發炎,但這些情況和口腔癌並沒有具體關係。

至於為何有以上的謬誤說法,可能是因為口腔癌最早出現的病徵,有時是口腔潰瘍,近似生痱滋,而令人誤會生痱滋同口腔癌有關。但若不是生痱滋,那麼一開始已經是口腔癌的病徵。

所以,生痱滋最需要注意的可能是簡單的消炎,和日後口腔清潔的問題,而無需過度擔心會變成口腔癌。但當然,如果生痱滋持續不退,甚至變得有點異常,就應該趕快去睇醫生檢查一下。

口腔癌最早出現的病徵,有時是口腔潰瘍,近似生痱滋,而令人誤會生痱滋同口腔癌有關。

還有另一個常見謬誤:胸圍太緊易有乳癌

其實,並沒有證據顯示,長期戴大小不適合的胸圍會增加乳癌風險,這只是數年前開始在網上流傳的謬誤。

不過,我還是建議女士們應該佩戴大小適合的胸圍。除此之外,亦應該定時定候做乳房檢查,包括成年後可開始每個月自我檢查,以及由45-50歲起每一、兩年做一次乳房造影或超聲波檢查,希望萬一有乳房腫瘤,便可以及早發現。因為乳癌若能在早期發現,透過手術和藥物治療,現在的痊愈率是很高的。

亦有不少人曾經問我:去按摩「通淋巴」會否增加患乳癌風險?

基本上,淋巴是人體一些正常的通道,作用是將皮下組織多餘的水份引流,回到人體的循環系統。透過按摩是否有能力通淋巴,就不得而知,但相信這樣做並不會增加乳癌的風險。反而應小心,不適當的按摩有機會引起肌肉拉傷細菌感染等等。

臨床腫瘤科專科李兆康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