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淋巴腫脹

有腫瘤言-李兆康腫瘤科醫生-隔週一

頭頸癌患者 近半於「黃金年齡」發病

癌症之中,有一類稱為頭頸癌(Head and Neck Cancers),一般包括鼻咽、鼻竇、口水腺、咽喉、聲帶等位置的癌症,而甲狀腺癌和腦癌則不包括在內。本港每年的頭頸癌個案,差不多一半初診時年齡介乎40-59歲的「黃金年齡」,因此絕不可忽視。

頭頸癌包含的各種癌症不但位置相近,也有其他共通之處,除了鼻咽癌和口水腺癌之外,大部分的頭頸癌都和吸煙有很大的關係。另外一個成因,就是和感染HPV病毒有關。

頭頸癌的病徵,主要視乎腫瘤的位置。例如鼻咽癌,病徵可包括流鼻血、鼻塞、頭痛、聽力模糊等,又例如咽喉癌,會導致病人吞嚥甚至呼吸也有困難,他們普遍亦會發現頸部有淋巴腫脹,諮詢醫生,接受檢查從而發現有腫瘤。

若懷疑有頭頸癌病徵,一般會安排做咽喉內窺鏡檢查,看看鼻咽、咽喉等位置有沒有腫瘤,其次就是從電腦掃描、磁力共振以及正電子掃描等等,判斷腫瘤影響的範圍,以及有否轉移的情況發生。

治療方面,大部分頭頸癌都是採取跨專科治療(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的方法處理,即可能要以外科手術切除腫瘤,再配合術後放射治療或化療以控制病情。

至於近年愈來愈受注目的免疫治療,也有研究應用於頭頸癌,暫時來說並不是頭頸癌的主要醫治方法,因為至今的研究數據,仍未證實免疫治療適合用在頭頸癌的第一線或第二線治療。但隨著免疫治療可以合併化療一起使用,相信將來免疫治療在頭頸癌的治療上也會有一定作用。

近年關於頭頸癌的研究很多,例如美國有研究發現,保持口腔清潔,包括缺牙少於5顆、每年看一次牙醫、每天刷牙、沒有牙周病等,患頭頸癌的風險較低。但嚴格來說,預防頭頸癌最重要的,仍是戒煙及避免感染HPV。

癌症之中,有一類稱為頭頸癌(Head and Neck Cancers),一般包括鼻咽、鼻竇、口水腺、咽喉、聲帶等位置的癌症,而甲狀腺癌和腦癌則不包括在內。本港每年的頭頸癌個案,差不多一半初診時年齡介乎40至59歲的「黃金年齡」,因此絕不可忽視。今次,臨床腫瘤科專科李兆康醫生就會為大家講解頭頸癌的成因、治療以及預防方法。

生活

4類人士較高風險患甲狀腺癌

甲狀腺癌屬本港十大癌症之一,女性患者比例較高。雖然這種癌症早期沒有明顯症狀,但若注意自己的風險因素,留心身體變化,及早發現和治療,其治癒率較其他常見癌症為高。

初期無明顯症狀  良性惡性不易分辨

外科專科醫生羅中佑表示,甲狀腺癌最初通常由患者發覺自己頸部腫脹而發現,但頸部腫脹並不代表必然患上甲狀腺癌,事實上絕大部分情況均屬良性甲狀腺結節。至於結節屬良性還是惡性腫瘤,單從病徵不易分辨。「即使是甲狀腺癌,也要到比較後期才會有明顯症狀,例如聲音改變丶聲沙丶咳血丶呼吸困難等。若已有淋巴擴散的甲狀腺癌病人,頸部多會出現淋巴腫脹。」

甲狀腺癌可分為以下四大類型:

1. 乳頭狀癌(Papillary)

2. 濾泡狀癌(Follicular)

3. 髓樣癌(Medullary)

4. 退行發育癌(Anaplastic)

當中以頭兩類最為常見,佔所有個案九成以上。據報韓國電影《上流寄生族》中飾演美術老師的30歲女星朴素丹,去年底就不幸確診患上「甲狀腺乳頭狀癌」。

甲狀腺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多注意自己的身體變化,及早發現和治療,其治癒率較其他常見癌症為高。

整體存活率高  無需過分憂慮

雖然甲狀腺癌早期不易察覺,但它有時會被稱為最「善良」的癌症,原因是其生長速度慢,整體死亡率低、存活率高。羅醫生指出:「以最常見的甲狀腺乳頭狀癌為例,早期的五年存活率一般超過95%,所以患者不必過分擔心。」

現時,手術切除是甲狀腺癌的主要治療方式。醫生會視乎個別患者的情況,決定只切除半邊甲狀腺或是整個甲狀腺。若癌細胞已擴散至頸部淋巴,便需把淋巴一併切除。羅醫生表示:「完成切除手術後,視乎最終病理報告及癌症分期,部分患者或需接受放射碘治療,而極少部分患者可能需接受體外放射治療。」大部分患者經治療康復後都可正常生活,只有小部分患者可能出現聲沙等後遺症。

醫學界尚未確切掌握甲狀腺癌的成因,但以下4類人士有較高風險,有懷疑應及早諮詢醫生:

1. 有甲狀腺癌家族史

2. 曾患良性甲狀腺結節

3. 女性

4. 40歲以上

外科專科醫生羅中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