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湯文傑醫生

生活

當白內障遇上黃斑病變

撰文:湯文傑醫生(眼科專科醫生)

大多數患白內障的人,都是50、60歲以上,因此不時都有一種情況:患者除了白內障,可能還會出現其他眼睛的健康問題,例如「黃斑病變」,就是老年白內障患者常見的「共存問題」。

黃斑病變(也叫「黃斑點病變」)不是一件小事,首先影響的是我們的視力,但很快伴隨而來的就是各種生活以及工作上的不便,嚴重的更可以導致失明,一旦失明就難以復原。所以,當白內障患者同時出現黃斑問題時,須確保患者的期望切合實際:病人必須明白,當黃斑也出現問題,意味著白內障手術無法解決患者的所有視力問題。

白內障
湯文傑醫生(眼科專科醫生)

不過,同時應明白,不要因為黃斑病變而拒絕手術,尤其乾性黃斑病變。黃斑病變分乾性和濕性,關於白內障手術是否會加劇乾性黃斑病變的進展,至今仍存在一些爭議。如果患者沒有視網膜下新生血管形成或滲漏,則沒有充分的證據表明白內障手術會加劇問題。由於黃斑病變和白內障都會降低對比敏感度,因此去除白內障通常也會改善這種情況。因此,即使白內障可能無法改善某些患者的視力,他們看不同顏色的效果也會更好,並最終提高對比敏感度。

研究表明,在接受omega-3補充劑後僅3個月,他們的視力就會顯著提高。如果發現黃斑滲漏,通常會注射抗VEGF藥物以減少滲漏,以確保手術不會加劇任何新生血管形成。這些患者還需要定期進行適當的視網膜評估,以監測黃斑病變。

最後,如果白內障患者存在黃斑病變,則應相應地調整人工晶體選項。如果患者患有中度至重度老年黃斑病變,由於他們可能已存在對比敏感度損失,應該接受單焦人工晶體,以免多焦人工晶體會對視覺功能產生有害影響。

生活

神舟十二太空人 互相檢查視網膜

國內發射的神舟十二號太空船,最近發布影片,看到三名太空人在太空艙內互相幫忙做身體檢查,包括眼底(視膜網)檢查。根據報道指出,這項檢查對他們非常重要,因為許多疾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都有機會引起眼底病變,尤其由糖尿病引起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Diabetic Retinopathy)。

眼科專科湯文傑醫生指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俗稱「糖尿上眼」,是全球十大致盲原因之一。因此,糖尿病人不論身在何處,都應定期驗眼,預防糖尿上眼。

糖尿病人有25倍致盲風險

「糖尿上眼的病發率及嚴重程度,與患糖尿病的年期成正比。大部分患糖尿病10年以上的患者,都會有一定程度的視網膜病變症狀。整體而言,糖尿病患者致盲的風險是普通人的25倍。」湯醫生說。

糖尿上眼最嚴重的影響,是可引致視網膜病變及黃斑水腫,例如視網膜微血管受到破壞,滲出血蛋白或滲血,逐漸破壞視覺功能。甚至令視網膜長出脆弱的新生血管,使玻璃體出血和視網膜纖維化。

湯文傑醫生表示,現時有新科技,透過一張簡單的眼底照片評估糖尿上眼的嚴重性。


然而,糖尿上眼初期可能全無症狀,當有症狀例如看東西明顯模糊,或眼睛疼痛等顯現時,卻可能為時已晚,所以早期的預防性檢查相當重要。

湯醫生表示,「若糖尿上眼患者能在初期發現並控制病情,眼睛和視力可以完全康復。但若病變發展至後期時,長期的微血管滲漏會導致視網膜缺氧,血管增生及嚴重的視網膜併發症,視覺功能會明顯受損,最終甚至有機會失明。」

治療方面,例如糖尿上眼引致黃斑水腫,可能需要以藥物防止增生血管的形成及滲漏。過往主要的方法,是將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抑制劑(抗 VEGF)直接注射入眼球內,以抑制眼球內的異常血管增生,阻止視力退化。一般在治療的首三個月內每月注射一次,其後再按患者的病情決定是否需要再注射,但治療費用相對較貴,亦可能需要反覆注射以維持療效。

植入新藥持續釋放藥物

近年較新的方法,是採用地塞米松玻璃體內植入劑,植入後可持續釋放藥物4-6個月,通過長效抑制炎症介質及抗VEGF機制,為黃斑水腫患者提供了更長效的抗水腫效果,能減少注射次數,並有效抑制炎症,適合接受過前玻璃體切割手術和持續性黃斑水腫的患者。

「但預防始終比治療好,所以糖尿病患者除了控制血糖及血壓,亦應找眼科醫生作定期眼底檢查。現時有新科技,透過一張簡單的眼底照片,利用人工智能技術,便可評估糖尿上眼的嚴重性,防患未然。」湯文傑醫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