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身教-鄭穎珩心理學家-隔週二

兄弟姊妹被互相比較易產生負面情緒

「十隻手指有長短,何況兄弟姊妹!」父母心裡都明白的,但有多少父母可以切實做到。常常聽到父母說:「你讓讓妹妹,由得她吧!」「你已經有一份了,這個就跟弟弟分享吧!」漸漸,孩子會感到父母對自己跟兄弟姊妹不一樣,尤其在他們吵架的時候就更明顯。孩子平時會互相觀察彼此並在心裡作比較,這心態一直存在心中。

孩子思想未成熟理解,一不小心就會思緒失衡而產生許多負面情緒。所以為人父母的,首要緊記言談間不要將孩子比較,如「你看弟弟做得多好!」或是「為甚麼哥哥做到你做不到?」這類說話反映爸媽會用了自己的標準對孩子作出期望,更把兄弟姊妹作為成功目標,但忽略了每個子女都有自己氣質和個性。孩子漸會希望達到父母的要求和得到認同,從而造成很大的無形壓力。

父母當然要小心自己的言行,可是別人的咀卻管不了,如農曆新年拜年時,不懂大體的親戚朋友會拿孩子作比較,說「妹妹比姐姐漂亮」或是「哥哥比弟弟活潑」等主觀說話,孩子聽進去一定不好受!這時父母可以回應親友說「不是啊,我覺得他們各有特色」、「兩個都很漂亮啊!」等,不但能夠讓孩子知道父母沒有把他們比較,也讓口沒遮攔的親友明白你們作為父母對子女的立場。

「十隻手指有長短,何況兄弟姊妹!」父母心裡都明白的,但有多少父母可以切實做到。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所以父母不一定把同樣的東西給每個子女;應看看他們的性格和長處,培養其興趣與專長。譬如哥哥喜歡打冰球而弟弟愛打籃球,父母可以幫他們培養各自喜歡的,既可以降低孩子之間的比較,亦讓孩子跟孩子之間互相分享彼此的專長,也可以因而有多點交流。不過,當孩子們都喜歡做同樣的東西的話,他們會可以互相交換意見,一起進步。父母要記得不要說一些像「你學學哥哥/弟弟吧!他那麼努力,做得那麼好」,都會令他們感到壓力。

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缺點,有些目標還沒做到不代表永遠做不到。父母要陪伴支持,給予信心一起努力,總有一天就會成功。

臨床心理學博士鄭穎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