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焦慮症

專欄, 提起精神-張漢奇精神科醫生-隔週二

盜竊癖引致多種共病 針對根源可治理

醫生、律師、有錢人會否去超市、別人的儲物櫃,偷相對不太值錢的東西?答案是絕對有可能,不時都有這類新聞。然而,偷的原因就不一定是為了貪念,當中有部分其實屬於「盜竊癖」。

在精神科上,盜竊癖的成因現在還不完全確定,曾有人提出的說法包括:

  1. 患者可能是腦內分泌有問題,例如血清素,血清素的功能是控制情緒,如果血清素水平低,很容易會出現控制的障礙;另一種分泌是多巴胺,腦內的多巴胺分泌失調,會令患者感覺不舒服,於是為了追尋舒服的感覺,就做出偷竊的行為。
  2. 本身有情緒障礙,例如焦慮症、進食失調、藥物濫用、性格障礙等等,會較容易有盜竊癖。
  3. 家族性,例如父母或兄弟姊妹有盜竊癖、強迫症、酗酒、藥物濫用等,也會增加自己有盜竊癖的機會。

盜竊癖的徵狀一般都比較具體,醫生不難分辨一個喜歡盜竊的人是否患了盜竊癖。這些徵狀包括:

——患者有很大的衝動想去偷東西,但基本上所偷的物品其實他並不需要。
——患者本身覺得很大壓力,很焦慮,要以盜竊來減輕這種焦慮。
——盜竊成功的時候,患者會有一種舒緩、愉快的感覺。
——患者也會覺得內疚自責,尤其當事發被拘捕的時候。但當事情過去,他又會再有盜竊的衝動。每次偷了東西就很開心,被人抓著就很內疚,好像輪迴一般樣。

盜竊癖若不適當處理,有機會招致法律責任。更嚴重的是,患者會有循環不息的內疚感,若不好好處理,有很大機會產生共病,例如病態賭博、濫用藥物、酗酒、進食失調、抑鬱症等等,都有機會出現。

治療方面,必須心理和藥物治療雙管齊下,「暫時來說,美國食品及藥物管制局(FDA)還沒有批核治療盜竊癖的藥物,很多時醫生都會使用抗抑鬱藥,即針對腦內血清素分泌不足進行治療。另外,也有醫生會使用鴉片類的藥物,曾有個案顯示有機會改善盜竊癖。

專家身教-鄭穎珩心理學家-隔週二, 專欄

孩子考試焦慮症 全因父母起?

11月是校內期考季節,眼見不少父母都緊張得如面臨大敵,即使早在暑假已讓孩子補習,仍不得不在這段期間加強「軍訓」,從「戰略」到「實力」都做足準備,要孩子一定以最佳狀態打贏這場仗,凱旋歸來。可是家長卻不知道,這場亮麗成績背後,是孩子們出現考試焦慮症,導致情緒問題的導火線。

小言向來成績優異,媽媽會幫他坊間最好的補習班,這亦讓他從小養成勤力溫習爭取好成績的思維,不單不用媽媽操心,更令媽媽常在親朋間被表揚「教導有方」,在家長會中更綻放光芒。可是當升上小六,每次臨近考試小言會覺得頭痛,到達試場更標冷汗以及手震,媽媽還以為小言得了甚麼怪病。後來發現原來這些徵狀都是因為媽媽把自己希望都放在小言身上,他怕讓媽媽失望,就將自己焦慮不安埋藏心底,最後壓力就由身體反映出來。

父母很多時因為種種原因,不以為意將自己的期望放在子女身上,因而令他們承受無形壓力。(相片自《小孩不笨》劇照)

媽媽了解後就跟小言說考試只盡力就可以,不用太著緊分數,可能因為小言從小已習慣摃著考試壓力,還以為媽媽口是心非,結果媽媽之後沒有因考試溫習取消他最愛的足球班,亦沒有考試時要他吃補品,小言的焦慮症狀亦漸漸消失了。

曾見過一些家長,認為孩子考試期有些焦慮很正常,成人在面對升職和新工作時都會有這樣的情況;但事實長期有考試焦慮的孩子,對身心有莫大的影響。在注重考試成績的家庭長大的孩子,會對於自己的困難有點難以啟齒,長久會將自己的想法放在心裏,不會告訴父母;而父母亦會以為孩子能夠處理妥當,沒有特別去了解孩子的想法,結果會弄至親子關係變成「表面工夫」,孩子會覺得自己只是一個考試的機器。父母應在考試期間,也預留時間給孩子休息、運動,讓孩子明白考試只是學習生涯的一部分而已,盡力而為就足夠了。

臨床心理學博士鄭穎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