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牙齒

健康Up 1 Up-(不同醫生輪流寫)-隔週四, 專欄

杜牙根問與答 消炎止痛 避免剝牙

杜牙根,正式名稱是「牙髓治療」或「根管治療」,有部分讀者或許聽說過但並不太了解,以下Q&A有助大家對杜牙根有更明確的認識。

1.  補牙之前杜牙根,是否必須的?

杜牙根其實並非必須的,一般牙醫都會根據每個患者牙齒的狀況去評估需要接受什麼治療。如果經臨床判斷牙齒狀況是不能以補牙形式處理,或可以嘗試補牙但有杜牙根的風險,牙醫才會向病人提議杜牙根方案。

補牙是用以處理蛀牙或牙齒崩損情況,杜牙根則是針對牙髓組織的細菌感染,而醫生判斷已感染的牙髓是不能逆轉及自我修復的。如不及時做出適當的處理,可能會出現一些長期的徵狀例如劇痛、影響睡眠、感染擴散令病人面腫或細菌感染入血,或其他更嚴重的情況,最終導致需要脫牙。為阻止病情惡化,醫生才會建議杜牙根去清除受感染的神經及其他腐爛/壞死組織。

杜牙根的目的是為了保留牙齒,希望盡量減低牙患問題而令病人咀嚼功能及外觀受到影響,醫生會以臨床口腔檢查牙齒狀況以及X光去判斷病人牙齒是否有需要接受杜牙根,一切基於謹慎的考慮。

2.  杜牙根所用的,是否一些特別藥物?

杜牙根的過程中涉及到要把牙根內的細菌殺滅,所以醫生會使用特殊藥水去沖洗根管,這些藥水均有消毒殺菌的成份,目的是將感染牙髓的細菌清除,減少復發的機會。當炎症嚴重,例如有牙瘡時,杜牙根未必可以一次完成。醫生會在牙根放置特別的藥物,因病人牙齒的實際狀況邢決定使用何種抗生素、消炎藥物等。要將牙根內的細菌清除,不能單靠口服藥物,因為口服藥物最多只可抑止牙齒周邊的疼痛不適,但藥力是沒辦法達至牙髓組織內,需要從牙齒內部的源頭著手,才可解決牙齒發炎的問題。

3.  杜牙根通常是否只需要一次?

-般杜牙根步驟包括止痛消炎和清理牙根的管道。由於每隻牙齒的牙腳結構不同,醫生要用時間把所有神經管道找出,並將神經線徹底清除至牙根尖。如果牙腳牙根數量多,且結構複雜,例如非常彎曲、有隱藏的牙根、堵塞的根管等,都會增加杜牙根的難道,以致需要花更多的時間。第三個步驟就是當病人牙齒已沒痛感,醫生判斷牙齒神經線已清除妥當,就會為牙根用特別的物料來填充,令牙根管內部沒有空氣沒有空間來杜除細菌的生存和入侵。

視乎情況,醫生可能需要時間去確保病人牙齒的牙髓已被徹底清除,炎症已受控制或牙瘡等感染情況己消除才完成整個療程。這些情況下,牙醫會放置藥物在牙髓內給予時間,等牙齒的急性痛楚和發炎舒緩後,才重新打開牙齒進行牙髓清除。除此之外,若醫生在處理杜牙根方面很有經驗如牙髓治療科專科醫生會配合使用放大顯微鏡和其他儀器,都有機會加快杜牙根處理的時間。

4.  杜牙根之後,可進行普通補牙,還是必須戴牙套?

杜牙根之後可進行普通補牙的個案未必很多,因通常如果因為蛀牙範圍大或深、崩牙裂牙,而要進行杜牙根的牙齒,基本上牙齒的結構已非常脆弱,醫生都會建議病人為牙齒套上牙套來鞏固及保護牙齒,以免單靠補牙不能支撑咬合力量而咬爆牙齒。而未必需要套上牙套的通常是牙齒結構尚未嚴重受損的牙齒或牙齒的咬合較輕例如門牙位置。結論是每個個案都有不同的情況,需要醫生臨床作謹慎的評估,去判斷實際處理杜牙根及牙套的程序。

5.  杜牙根後,在護齒方面有什麼要注意的?

杜牙根和套上牙套後牙齒除了要當真牙那樣適當的清潔、使用牙刷牙線牙縫,還要定期檢查牙齒、定期大約一至兩年拍攝口腔X光,去覆診杜牙根後的情況。日常使用牙齒時,即使是健康的真牙,也應避免咬硬物例如蟹殼、雞骨等。

杜牙根
牙科醫生 陳思昕
生活

剝牙有助瘦面?智慧齒Q&A逐一解答

智慧齒對於不少人來說都是一段痛苦的經歷,可能很痛,甚至可能發炎。而部分人則相反 —— 根本不知道自己有沒有出過智慧齒。以下的Q&A,就由牙科醫生陳思昕為大家解答一些關於智慧齒的常見問題。

Q=問題 A=牙科醫生陳思昕

Q1.   是否人人都會生智慧齒?一般大約甚麼年紀?

A:智慧齒不是每個人都會生,有些人天生沒有智慧齒;有些人的智慧齒深埋在牙骨下,不出來打擾人;有些人的智慧齒甚至多於4隻。它是口腔內牙槽骨上,最裡面的第三大臼齒,如果有智慧齒的話一般於17至25歲時長出。以前被視為智慧成熟的證明,因而得名「智慧齒」。不過每個人情況不同,也有人60多歲才出智慧齒。

Q2.     甚麼情況下需要拔除智慧齒?為甚麼不是人人的智慧齒都需要拔除?

A:智慧齒的生長情況因人而異,但很多人的顎骨發育往往不足夠讓智慧齒完整長出,令全隻或局部牙齒埋藏在牙骨或牙肉底下 ,俗稱「阻生智慧齒」。

由於智慧齒位置大多生長不正,所以難於打理或清潔,甚或是橫生而頂著前面的第二臼齒,導致食物殘渣容易嵌塞,不少患者會有著不同的狀況而不適,包括牙肉腫脹發炎,蛀牙或令前面的牙齒鬆動等。如果問題嚴重或已危害旁邊的牙齒,造成生活、飲食、儀容上的影響,就應盡早考慮把根源的智慧齒拔除。

如果智慧齒能以正常角度完整長出,並且上下牙可以咬合,又可以清潔得到,智慧齒也可被視為有功能的牙齒,那麼這種情況下的智慧齒則可以盡量保留。

Q3.     智慧齒是否唔痛、唔發炎,就唔使剝?

選擇拔除智慧齒可分為治療性及預防性。治療性是智慧齒已為病人帶來不適或出現一些問題例如囊腫,而需要拔除;預防性則是病人暫時沒有因智慧齒而感到不適,但如智慧齒經常楔進食物和清潔困難,為避免將來引起問題,可在未出問題時把智慧齒拔掉。

另外,因為牙科技術的進步及普及,不少市民會作牙齒矯正或植牙手術,在這些情況下,即使沒有明顯的病徵及不適,智慧齒皆可能被視為障礙而被拔除。

囊腫炎症屬於慢性的話,不會為病人帶來明顯不適,通常需要X光檢查才可以了解狀況,所以無痛、無不舒服並不等於牙齒是健康的。

由於智慧齒位置大多生長不正,所以難於打理或清潔,甚或是橫生而頂著前面的第二臼齒。

Q4.     拔除智慧齒會有後遺症併發症嗎?

與一般口腔手術一樣,拔除智慧齒亦伴隨著一定風險,尤其是下顎智慧齒。比較常見的術後問題包括拔牙後的幾日傷口流血、面部腫脹和疼痛。因為智慧齒生長位置接近三叉神經,若處理不當,有機會影響口腔與面部神經的感覺或味覺。幸好,近年來為減少併發症出現,發展出相應的牙科新技術。首先是3D立體掃描,即採用3D X光及錐狀射束電腦斷層掃描的技術,從三維立體影像中分析出智慧齒及神經線的準確位置。通過精準的X光影像評估及脫牙技巧,在手術中把牙齒分割成小份後移除,減少因擺動牙腳而引致牙槽神經受損。

但如果牙腳跟神經線的距離過於接近,便要考慮採用牙冠切除法(Coronectomy)。這種方法只需切除智慧齒牙冠而不必拔去牙腳,把部份沒感染的牙腳留在牙骨槽,減低直接傷害到神經線的風險。

Q5.     曾聽人說,剝完智慧齒塊面會瘦些?是否建議為了瘦面拔除智慧齒? 剝智慧齒並不會瘦面,面形輪廓是由顴骨、上顎骨和下顎骨等骨骼所決定,除非失去門牙支撐嘴唇,嘴唇就會明顯凹陷。醫生不會建議純粹為了瘦面而拔除智慧齒,通常是因治療或預防而建議拔除智慧齒。

牙科醫生陳思昕
專欄, 輔心漢-萬家輝心理學家

牙周病咁小事都會影響精神健康?

口腔疾病是十分普遍的問題,但很多人對此都不太重視,而口腔健康成為了很多國家的衛生問題之一。在眾的口腔疾病當中,牙周病是最常見的一種。牙周病影響牙肉和牙齒,會使牙齒變鬆、移位甚至脫落。但不要以為牙周病只會影響口腔,其實它與我們的身體及精神健康,有着非常密切的關係。

英國伯明罕大學的學者就為此進行研究,他們檢查及追蹤了大概六萬五千個牙科病人的數據,以確定有和沒有牙周病的患者當中,有多少人會患上心血管疾病(例如:心臟衰竭中風、血管退化)、心臟代謝紊亂疾病(例如:高血壓、二型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關節炎、一型糖尿病、銀屑病)、及精神疾病(例如:抑鬱焦慮、嚴重精神疾病)。研究人員對每位受訪者的追蹤時間平均約為三年。

研究結果顯示,在研究開始時已有牙周病病史的受訪者,他們患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風險增加了 33%,而患上心血管疾病及心臟代謝紊亂疾病的風險,分別增加了18% 及 7%,其中以患上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最高,增加了26%。另外更值得關注的,就是有牙周病病史的受訪者,患上精神疾病的風險比沒有周病的受訪者增加了37%。

口腔健康狀況不佳的情況實在非常普遍,然而直到現在,科學家對口腔健康不佳與許多慢性疾病,尤其是精神疾病之間的關係所知甚少,而相關原因的研究亦只是起步階段。雖然未有足夠的科學資料,但我們仍然必須要小心注意口腔衛生及牙齒健康,好為自己的身體及精神健康做好把關的工作,以免最終因為一些看似很小的問題,而換成嚴重的慢性疾病。

臨床心理學家萬家輝博士